當前位置:首頁>民俗>門閥是如何產生的?又是怎樣由盛而衰?
發布時間:2025-10-28閱讀(0)
|
小編今天看到一個有趣的詞語那就是門閥,說到門閥其實應該還是有很多的人都不太了解了,門閥其實是一種制度,和當時的官職有著很大的聯系,那么,中國歷史上的明朝其實就是一個非常繁榮的朝代的,當時明朝的官職制度也是很完善的,我們今年就一起來看看門閥是如何產生的?又是怎樣由盛而衰?具體是怎樣的呢? ![]() 我們常常能夠聽到一個歷史名詞稱為“門閥”,又被稱作閥閱、勢族、貴族、門第、望族、門地、門胄、門望、華儕、膏腴、膏粱、甲族、高門大族等。門閥是古代中國歷史上一個極其獨特而復雜的現象。下面筆者就結合自己的認知為大家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門閥的誕生,和士族的崛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士族群體的形成,最早可追溯至漢代。自西漢武帝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文化政策后,無論是朝廷的征辟,或是郡國的察舉,大多以贍富經學者為上選。但由于經學教授不易,經學大師常將其獨特見解傳與子弟,經由歷代傳授,累世經學往往造成累世公卿,士族的雛形已逐漸浮現。東漢末期,戰爭不斷,許多豪強、士紳家族也逐漸崛起,成為地方上重要的勢力,也是士族的來源之一。西晉沿用曹魏頒布的九品中正制,門閥擁有了制度保障,因而在政治上居主導地位。司馬懿家族出身世族河內司馬氏,本身就是士族中的代表人,故維護與重視士族利益。“五胡亂華”后,東晉政權能夠在金陵(今南京)立足,相當大程度上依賴王敦王導等門閥之支持,甚至有說法稱“王與馬,共天下”,可見當時門閥勢力之巨大。 ![]() 士族不僅僅在政治地位上十分尊隆,還有著雄厚的經濟力量。世代豪族往往根植于廣大鄉里社會,在鄉村社會擁有極高的聲望和大量土地。中央政權發生變亂時,士族在地方的宗族與地主身份仍延續不絕。南北朝時的世家大族,還往往供養大量奴隸、部曲和蔭附民。在戰亂時期,許多豪族大家常常可以閉門自營,以所謂“塢壁”為據點自保一方。 ![]() 進入南朝以后的梁武帝末年,侯景曾請婚于瑯琊王氏、陳郡謝氏,不料兩家當即拒絕,侯景深感受辱。后來侯景發動叛亂攻陷金陵之后,對當地的門閥士族展開了報復性的屠殺,而金陵素為士族聚居之處,所以士族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僑姓士族除蘭陵蕭氏以外,在“侯景之亂”后,已經不再興盛。隨著進入唐代以后,科舉制度的逐步完善和歷次政治動蕩帶來的災難使得士族的地位日益下降。從晚唐到北宋,名族貴胄為官者,由七成多降至一成多。寒族為官,則由約一成增至近六成。北宋士族盡是新興,唐代大族幾盡消亡。 |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715029.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