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樊於期逃到燕國也是死,為什么還要叛秦
發布時間:2025-10-28閱讀(2)
|
樊於期原本是秦國將領,但他后來卻選擇投靠燕國,這令很多人不解,樊於期為什么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呢?有人認為,是因為樊於期打了兩次敗仗,擔心受懲罰所以叛逃,不過這種說法說服力并不足。叛逃敵國的懲罰明顯會比打敗仗要嚴重的多,樊於期此番還害得家人宗族全部被殺。關鍵在于,樊於期到了燕國其實同樣難逃一死,他或許是和秦王存在其他矛盾,不然不可能做出這樣的決定。 ![]() 樊於期叛秦樊於期私自放走燕太子丹,這應該是為后面荊軻刺秦的事情做鋪墊,看過這部劇才知道原來樊於期曾是秦國大將,很想知道樊於期為什么背叛秦國,秦王非常器重他,他沒有理由叛秦投燕,這真的令人不解。 都知道“荊軻刺秦”的故事,荊軻帶著燕督亢地圖和樊於期首級去見秦王,這樣就能讓秦王放松警惕,為刺殺爭取機會,據悉秦王下令誰要拿到樊於期的頭顱,就賞賜一千金和一萬戶人口的封地,于是樊於期自殺,希望對荊軻刺殺秦王有幫助,可惜最后刺殺失敗,樊於期白白犧牲。 劇中五國合縱攻秦損失慘重,呂不韋為報仇,讓蒙驁和張唐領兵伐趙,而成蟜和樊於期為后援,沒想到樊於期煽動成蟜叛變,史稱成蟜之亂,這次戰亂被鎮壓后,成蟜逃往趙國,但是樊於期沒有受到責罰,嬴政委以重任,再次讓他率軍攻趙。 ![]() 史書記載樊於期遇到趙國大將李牧,節節敗退,樊於期打了敗仗不敢回秦國,便畏罪潛逃至燕國,燕太子丹不顧眾人反對收留了他,秦王嬴政得知此事便誅殺樊於期一家,并發布懸賞要樊於期的首級,后來就發生了荊軻刺秦王的故事。 樊於期背叛秦國是因為他在攻打趙國的時候兩次敗給李牧,他知道自己回國后會遭遇怎樣的懲罰,一不做二不休,干脆離開秦國去了燕國,也有可能是樊於期參與成蟜叛變之事被揭發,所以不得不逃走,燕太子丹對他很好,樊於期念及燕太子丹的恩情,為了讓荊軻完成刺殺任務,奉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大秦賦》里樊於期是秦王非常倚重的將才,李斯和王綰等人跟樊於期的關系親密,他們沒想到樊於期有一天會背叛秦國,所以在戰火紛爭的年代,什么事情都有可能發生。 ![]() 樊於期和桓齮是同一人嗎有人說樊於期和桓齮是一個人,原因是兩人名字發音相似,而且記載時間接近,但是桓齮是樊於期這個說法還沒被證實。 樊於期之前的人生經歷沒有記載,只知道他在攻趙時敗給了李牧,然后叛秦投燕,而桓齮與李牧交戰后兵敗,之后關于他的記載沒有那么詳細,所以就有了桓齮和樊於期是一個人的說法。 樊於期和桓齮并不是一個人,僅僅因為樊於期逃亡燕國是在桓齮被李牧擊敗的第二年推測他們是一個人未免太牽強,樊於期和桓齮都曾是秦國大將,秦王十分器重他們,不然也不會讓他們攻打趙國。 ![]() 秦國歷代將軍打了敗仗確實會受到處罰,頂多是降職罰款,但是誅滅全族太過嚴重,比如王陵進宮邯鄲打了敗仗被免職,王龁被三國聯軍擊敗,也沒有受到處罰,依然是秦國大將軍,最后壽終正寢,而邯鄲之戰,鄭安平投降聯軍,這才被滅族,因此打了敗仗,也就撤職降爵的處罰,不至于滅族。 桓齮打了敗仗,根本不需要叛逃,那樣不僅自己沒有活路,還會連累家人跟他一起下黃泉,樊於期不知道怎么得罪了秦王才不得不叛離秦國,投奔燕太子丹,所以桓齮和樊於期不是一個人。 《東周列國志》記載成蟜謀反是受樊於期慫恿,樊於期說嬴政不是先王所生,成蟜才是名副其實的先王血脈,這才有了成蟜之亂,樊於期這個罪名可比打了敗仗要嚴重,只能背叛秦國,嬴政不僅滅了他全族,還懸賞要樊於期的人頭,為了讓荊軻刺秦王之事有勝算,樊於期便犧牲了自己。 |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715568.html
下一篇:絲瓜削皮嗎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