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劉肇之后的一個皇帝叫什么?
發布時間:2025-10-28閱讀(2)
|
漢和帝劉肇,很多人對他應該都是比較熟悉的了,他是東漢時期的第四位皇帝,而在東漢時期,劉肇作為皇帝,也是一個比較有作為的皇帝了。那么漢和帝劉肇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皇帝呢?在漢和帝之后的皇帝又是誰,漢和帝在位期間究竟又是有什么樣的作為呢?劉肇是不是一個好皇帝,如何評價劉肇呢?今天就讓中睿百科網的小編帶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1、傀儡皇帝東漢建初四年,漢章帝第四子劉肇誕生,其生母梁貴人被皇后竇氏設計而死,劉肇成為了竇皇后的繼子。建初七年,太子劉慶被廢,劉肇成為新的皇太子。六年后,年僅十歲的劉肇繼任為帝,竇太后臨朝執政??梢哉f,劉肇的早期人生,完全籠罩在竇皇后的陰影之下。 竇太后執掌大權后,大力提拔自己的兄弟竇憲、竇景等人,讓竇氏外戚掌控了國家政治中樞;又偏聽竇憲之言,不顧大局出征北匈奴;還縱容竇家子弟非法亂紀、培養刺客。 竇氏外戚劣跡斑斑,玩弄專權長達五年之久,最后竟與其姻親郭氏父子密謀企圖殺害劉肇,篡奪江山。至此,十四歲的劉肇終于不愿再做受人控制的傀儡皇帝。 2、奪回皇權劉肇得知竇氏陰謀時,早已被軟禁了起來,只能依靠身邊的宦官向外傳遞消息。生死存亡之際,劉肇決定與中常侍鉤盾令鄭眾商討扳倒竇氏。 鄭眾是當時負責漢宮近池苑囿游觀之處的宦官,對皇室忠心耿耿,而且十分機敏。 漢和帝永元四年,劉肇開始了他的反擊。劉肇首先下詔命原本鎮守涼州的竇憲來京,以避免其領兵叛亂的可能。 又令自己的兄長、清河王劉慶取來前朝《外戚傳》,命鄭眾整理學習,從中汲取經驗。 東漢王朝最后的閃光——劉肇,政治才能卓越,卻在27歲早逝 抓捕竇憲時,劉肇親臨指揮,首先清掃了同黨郭、鄧兩家,嚴守城門,直入竇府,沒收竇憲的印信,將其趕回封地,并迫使所有參與策劃謀反的竇氏兄弟自殺。 整個奪權過程干脆利落,計劃縝密,就這樣,少年劉肇憑借自己的智慧和謀略成功擺脫了自己作為傀儡皇帝的現狀。 此次奪權,充分展現了他出色的政治才能和對多方勢力的把控能力。 在掃除了竇氏家族外戚的勢力后,劉肇親理政事,又處理了諸如太尉宋由等人的竇氏黨羽余孽。劉肇本人性情仁善,在幼年時就經常關照自己的兄長、廢太子劉慶。親政后,他更是將仁善之則運用到了政治治理當中。
3、“以孝治天下”首先,劉肇真正地繼承和發揚了漢王朝“以孝治天下”的為政理念。 漢和帝永元十二年,劉肇聽取漢議郎學者楊孚的進諫,選舉孝廉,獎勵孝行出色的臣民。 劉肇本人十分注重孝道,念及竇太后的養育之恩,并未直接下令處死竇氏兄弟,而是令其自戕;在竇氏一族沒落后,仍然厚待竇太后,直到永元九年竇太后薨逝,劉肇才得知了自己的身世之謎,面對眾大臣“依光武黜呂太后故事,貶竇太后尊號,不宜合葬先帝”的上疏,劉肇仍然決定為竇皇后追謚號為章德皇后,同時也追封生母梁貴人為皇太后。 4、愛民為本,寬緩為政劉肇注重以民為本,體恤百姓疾苦,平時輕徭薄賦,恤鰥寡,矜孤弱。得知嶺南地區的龍眼、荔枝送往宮廷過于勞民傷財后,果斷下令停止此類行為。 永元八年,洛陽地區發生蝗災,劉肇的詔書中說:“蝗蟲之異,殆不虛生,萬方有罪,在予一人?!辈⒃诘谝粫r間賑災救濟,安置流民。 此外,劉肇在國家法制上也倡導寬刑省法。多次下詔理清冤假錯案,對罪犯也能從寬發落。他選拔了一批公允懷仁的官員,如廷尉陳寵等人,還為受竇氏謀反牽連的班固翻案,懲罰失職瀆職之人。 仁愛這種品質,常人擁有都是極為可貴的,而劉肇作為帝王,更是已經把它從個人修養進化為一種政治智慧,即為仁政。愛民如子,因此受到百姓愛戴;施政寬宥,因此能成百官表率。 5、有張有弛,不剛不柔劉肇謚號為“和”,謚法曰“不剛不柔曰和”。的確,漢和帝除了個性仁善、推崇仁政的“不剛”,也不乏雷厲風行、縱橫捭闔的“不柔”。 或許是多年蟄伏的傀儡帝王生活讓他變得謹慎和犀利,劉肇的每一項政治舉措都精準地直擊要害。對內,他整頓吏治,招賢納士。劉肇所面臨的東漢王朝,外戚積弊沉重,權貴賣官鬻爵導致人才流失,國家行政效率低下。在位期間,劉肇先后四次下詔招納賢才,努力修補吏治建設的漏洞。 對外,他先后征討南北匈奴和西羌等往中原作亂的少數民族,永元六年,又派遣班超收復西域,并設立西域都護府,為東漢邊境帶來了久違的和平。
6、信用內侍,“宦官用權自此始矣”盡管劉肇是個政治天才,但在史書中也免不了受人詬病,其中最為重要的原因還是他對宦官的重用。 劉肇作為皇子,在深宮中長大,而竇氏家族的控制和提防也進一步縮小了他的“交際圈”,使他無法在朝中發展自己的勢力,而經常需要宦官幫助傳遞消息,所以劉肇與宦官的關系本身是十分親密的。 永元四年的奪權行動中,劉肇將宦官勢力納入了自己的政治版圖,助他謀劃的宦官鄭眾被記為首功,晉升為大長秋,即是皇后的近侍官首領,一般都是由皇帝挑選親近信任的人擔當。 而鄭眾本人十分謙遜,面對皇帝的封賞常常推辭,誠惶誠恐,這讓推崇仁善的劉肇很是欣賞,對鄭眾的信任與日俱增,經常在國家治理中詢問鄭眾和其他宦官的意見。 《資治通鑒》記載:“帝由是賢之,常與之議論政事,宦官用權自此始矣?!?/p> 后世人認為劉肇開啟了宦官干政的先河,將此看作是他政治生涯的污點。但仔細考察歷史可以得知,宦官政治地位提升已有先例: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已經在宮廷中設置了諸如中常侍、黃門侍郎、大小黃門等宦官專任的職務,目的就是強化皇權,與外戚勢力形成對抗。 而觀覽劉肇的成長和執政背景,就會發現他重用宦官也是特殊情況下的無奈之舉:竇家外戚勢力猖獗多年,劉肇缺少可以信任的前朝官員;官員選拔制度弊端明顯,朝廷人才青黃不接。 據統計,永和四年到永和八年,死去的官員和宗王就有10位之多,這其中大部分是支持皇帝一派的老臣。為了拱衛皇權,劉肇選擇培養宦官作為親信,而還沒等他開始重視宦官權力擴張帶來的弊端,生命就走到了盡頭。 7、英年早逝劉肇是漢朝最勤政的皇帝之一,他體弱多病,但仍然日耕不輟,晨起上朝、夜半批奏,從不懈怠。 可惜的是,這樣一位政治天才、英明君主卻在27歲就早早離世。劉肇在他短暫的政治生命中創造了“永元之隆”的盛景,這也是日薄西山的東漢王朝最后的閃光。 在歷史長河中,漢和帝劉肇驚人的政治才華如曇花一現,令后世之人不禁設想,如果劉肇沒有英年早逝,東漢是否能在這位明君的領導下,開辟一個嶄新的局面呢? |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715658.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