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2閱讀(5)
語文7-9年級文言文比較閱讀訓練,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語文文言文對比閱讀?以下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語文文言文對比閱讀
語文7-9年級文言文比較閱讀訓練
(一)
【甲】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 微斯人,吾誰與歸?
[乙]黃岡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價廉而工省也。因作小樓二間,與月波樓通。遠吞山光,不可具狀。夏宜急雨,有瀑布聲;冬宜密雪,有碎玉聲。宜鼓琴,琴調和暢;宜詠詩,詩韻清絕;宜圍棋,子聲丁丁然。皆竹樓之所助也。公退之暇,被鶴氅( chǎng ),戴華陽巾,手執《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慮。江山之外,第見風帆沙鳥、煙云竹樹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煙歇,送夕陽,迎素月,亦謫居之勝概也。 (選自(王禹偁的《黃岡新建小竹樓記》,有刪節)
①予嘗求古仁人之心 求:
②居廟堂之高則優其民 廟堂:
③不可具狀 具:
④公退之暇,被鶴氅 被: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 ①后天下之樂而樂 ②煙云竹樹而已 B. ①以其價廉而工省也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①處江湖之遠 ②竹工破之 D.①然則何時而樂耶 ②子聲丁丁然
3.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傥⑺谷耍嵴l與歸?
?、诜傧隳彩缿]。
4.兩文都是作者被貶官之后所作,分別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態度?
5.下則鏈接材料與《岳陽樓記》所表現的胸懷抱負有什么內在聯系?
【相關鏈接】:范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為己任,發憤苦讀,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食不給,啖粥而讀。既仕,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乃至被讒受貶,由參知政事謫守鄧州。仲淹刻苦自勵,食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
6.“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表現出作者怎樣的思想境界?在當今有何現實意義?
7.古往今來,一些名樓往往成為詩人作家吟詠稱頌的對象,以此來表達自身的思想感情。除了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你還讀過哪些詩人作家寫的樓的作品?請寫出有關作家作品及主要詩句.
(二)
[甲]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乙]修之來此,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閑。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間,日與滁人仰而望山,俯而望泉,掇幽芳而蔭喬木,風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時之最,無不可愛。又幸其民樂其歲物之豐成,而喜與予游也。因為本其山川,道其風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豐年之樂者,幸生無事之時也。夫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刺史之事也。遂書以名其亭焉。(《豐樂亭記》)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在文中的意思。
?、偌涯拘愣标?。 秀:
②遂書以名其亭焉。 名:
2.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偃酥獜奶赜味鴺罚恢刂畼菲錁芬?。
?、谀巳张c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
3.這是歐陽修謫居滁州時所寫的《豐樂亭記》的最后部分,這段文字以議論為主,寫景不多,其中寫四時之景的語句是:
4.甲、乙兩文旨趣相同,都表現了怎樣的政治理想?從文中找出這樣的語句:
5.文中說明人民能喜獲豐收,過上安定生活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語句回答)
6.為什么要取亭名為“豐樂亭”?(用文中的語句回答)
7.簡要分析甲、乙兩文在景物描寫方法上的異同。
(三)
閱讀下面文字,根據要求回答問題。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則以名物……其喜之大小不齊,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風之明年,始治官舍。為亭于堂之北,而鑿池其南,引流種樹,以為休息之所。是歲之春,雨麥①于岐山之陽,其占為有年②。既而彌月不雨,民方以為憂。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與慶于庭,商賈相與歌于市,農夫相與忭③于野,憂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適成。
于是舉酒于亭上,以屬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則無麥。’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則無禾?!療o麥無禾,歲且薦饑④,獄訟繁興而盜賊滋熾。則吾與二三子,雖欲優游以樂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遺斯民,始旱而賜之以雨,使吾與二三子得相與優游而樂于此亭者,皆雨之賜也。其又可忘耶?”(節選自蘇軾《喜雨亭記》)
【注釋】 ①雨麥:雨做動詞。天上落下麥子。②占:占卜。有年:豐年。③忭:biàn,歡欣。④薦饑:連年不熟或麥禾皆不熟。
1、上面文字中,作者與百姓的喜與憂和《岳陽樓記》中作者的樂與憂有相同之處,但各自表達思想情感的方式卻有不同,請寫出你的理解。
2、上面文字和《醉翁亭記》中都有人們日常生活的描寫,請說說它們所表現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處。
請拉到文章末尾
免費領取完整打印版
(四)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乙】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①,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②,申之以孝悌之養,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③。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
【注釋】①時:家禽、家畜生長、繁殖的季節。②謹:嚴。這里指重視。庠序:古代的學校。③頒通“斑”。
上面兩組材料都是儒家先圣為我們描繪的美好而理想的社會藍圖,各自有怎樣的側重點?
(五)
【甲】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度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宋]蘇軾《記承天寺夜游》)
【乙】予初十日到郡,連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風亭月樹間,以紅粉笙歌② 一兩隊點綴,亦復不惡。然終不若山空人靜,獨往會心。嘗秋夜坐釣月磯③,昏黑無往來,時聞風鐸④,及佛燈隱現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與無際偕訪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無人,相與坐石臺,不復飲酒亦不復談以靜意對之,覺悠悠欲與清景俱往也。生平過虎丘才兩度,見虎丘本色耳! ([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記》,有刪改)
[注]①虎丘:蘇州名勝。 ②紅粉笙歌:指歌女奏樂唱歌。 ③鉤月磯:在虎丘山頂。④風鐸:懸于檐下的風鈴。 ⑤無際、仲和,作者的友人。
1.下列加點詞意思不相同的一組是( ▲ )
A.月色人戶 木蘭當戶織
B.然終不若山空人靜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時聞風鐸 隔簋竹,聞水聲
D.生平過虎丘才兩度 道不通,度已失期
2.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與無際偕訪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公與之乘,戰于長勺
B.萬鐘于我何加焉
C.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
D.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譯文:
4.用斜線(/)為乙文中下句標出兩處停頓。
不 復 飲 酒 亦 不 復 談 以 靜 意 對 之
5.用自己的話說說蘇軾是怎樣描寫承天寺夜色的。
6.承天寺的夜色與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點?
(六)
(甲)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ㄒ遥├先艘龡钍先肷街笱?。雞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謂曰:“此公欲來,能相容否?”對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則必賢者矣。吾此間衣服、飲食、牛畜、絲紗、麻之屬,皆不私藏,與眾共之,故可同處。子果來,勿攜金珠錦繡珍珠異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魚肉,此殊不缺也。惟計口授地,以耕以蠶,不可取食于人耳?!睏钍现x而從之。又戒曰:“子來或遲,則封穴矣?!逼饶?,與老人同出。(南宋·康與之《昨夢錄》)
1、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字。
(1)漁人甚異之 ( )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
(3)老人引楊氏入山( ) (4)迫暮,與老人同出( )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文言虛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忘路之遠近 老人引楊氏入山之大穴 B、以耕以蠶 以塞忠諫之路也
C、楊氏謝而從之 水落而石出者 D、不可取食于人也 生于憂患
3、翻譯下面文言句子。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
所享者惟薪米魚肉,此殊不缺也。
4、閱讀理解。
(1)甲乙文段都以人物的 為線索,甲文段按 順序進行記敘描寫,乙文段是通過 來描寫洞內生活情況的。
(2)甲乙文段所寫的農民生活是有共同之處的,你能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共同點嗎?你相信兩文段所寫生活的真實性嗎?為什么?
(七)
[甲]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與朱元思書》)
[乙]西湖最盛,為春,為月。一日之盛,為朝煙,為夕嵐。
今歲春雪甚盛,梅花為寒所勒,與杏桃相次開發,尤為奇觀。石簣數為余言,傅金吾園中梅,張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觀之。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由斷橋至蘇堤一帶,綠煙紅霧,彌漫二十余里。歌吹為風,粉汗為雨,羅紈①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艷冶極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②三時。其實湖光染翠之工,山嵐設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春③未下,始極其濃媚。月景尤為清絕;花態柳情,山容水意,別是一種趣味。此樂留與山僧、游客受用,安可為俗士道哉?(晚游六橋待月記(節選))
?、倭_紈(wán):絲織品。②午、未、申:指午時、未時、申時三個時辰,相當于現在從上午十一時至下午五時的這一段時間。③夕春:夕陽。
1. 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思。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泉水激石,泠泠作響
?、勖坊楹铡 ?④山嵐設色之妙
2.下列各組句中加點的詞意思相同的一組是()
A負勢競上,互相軒邈 橫柯上蔽,在晝猶昏 B.猿則百叫無絕 月景尤為清絕
C.夾岸高山,皆生寒樹 皆在朝日始出 D.梅花為寒所勒 歌吹為風
3.翻譯下面的句子。
?、俳浘]世務者,窺谷忘反。
?、诖藰妨襞c山僧、游客受用,安可為俗士道哉?
4.甲、乙兩文描寫的對象各不相同,但是兩位作者卻都流露出相似的思想感情。請從對待風景和對待世俗社會兩個角度寫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5.看到富春江的奇山異水,作者發出了怎樣的感慨?你怎么理解他發出的這些感慨?
(八)
[甲]湖心亭看雪 張岱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乙]西湖游記一則袁宏道
從武林門而西,望保俶塔突兀層崖中,則已心飛湖上也。午刻入昭慶①,茶畢,即棹小舟入湖?;ㄉ缍稷?,花光如頰,溫風如酒,波紋如綾③,方一舉頭,已不覺目酣神醉。此時欲下一語描寫不得,大約如東阿王夢中初遇洛神④時也。余游西湖始此,時萬歷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注釋〕①昭慶:寺名,在西湖東北岸上。②娥:這里指眉上的彩“黛”(青黑色)。③如綾:形容極細軟平滑。④東阿王夢中初遇洛神:東阿王,三國時曹植,封東阿王,文學家。他作過一篇《洛神賦》,寫他從京都洛陽回封地,路過洛水,精神恍惚時忽見水邊有個美女,是洛河之神。于是用大量華麗文字形容洛神的美及自己的愛慕之情。原作沒有說是夢。
1.解釋下列句中的詞。
① 湖中人鳥聲俱絕 俱: ② 余拿一小船拿:
?、?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客: ④ 茶畢,即棹小舟入湖 棹:
2.翻譯下面的句子。
?、?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方一舉頭,已不覺目酣神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寫道:“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作者選擇此時“獨往湖心亭看雪”,表現了他什么樣的心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同是寫西湖美景,甲乙兩文各有特色,請選擇其中一文作簡要評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
[甲]廿二日天稍和,偕數友出東直,至滿井。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于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鮮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寸許。游人雖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風力雖尚勁,然徒步則汗出浹背。凡曝沙之鳥,呷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乙]余食既,同陳氏二生霞軒、詒孫,亦出城蕩舟為湖游。霞軒能洞簫,遂以簫從。月上吳山,霧靄溟蒙,截然劃湖之半。幽火明滅相間約丈許者六七處,畫船也。洞簫于中流發聲,聲細微,受風若咽,而凄悄哀怨。湖山觸之,仿佛若中秋氣。霧消,月中湖水純碧。舟沿白堤止焉。余登錦帶橋,霞軒乃吹簫背月而行,入柳陰中。堤柳蓊郁為黑影,柳斷處,乃見月。
1.甲文給我們描繪了這樣三幅滿井春色圖,即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著重描繪了西湖月下美景,即__________之美。
2.解釋下列加下劃線的詞。
?、俨ㄉ?乍: ②汗出浹背 浹:
?、鬯煲院崗?以: ④霞軒乃吹簫背月而行 乃:
3.翻譯下列句子。
?、?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堤柳蓊郁為黑影,柳斷處,乃見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這句話有什么深刻含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虎丘①去城可七八里。其山無高巖邃壑,獨以近城故,簫鼓樓船,無日無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來,紛錯如織。而中秋為尤勝。每至是日,傾城闔戶,連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②,莫不靚妝麗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間③。從千人石上至山門,櫛比如鱗,檀板丘積,樽罍云瀉,遠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鋪江上,雷輥電霍④,無得而狀。布席⑤之初,唱者千百,聲若聚蚊,不可辨識;分曹部置⑥,竟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陳,妍媸⑦自別。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練,一切瓦釜⑧,寂然停聲,屬而和者,才三四輩⑨;一簫、一寸管,一人緩拍而歌,竹肉相發⑩,清聲亮徹,聽者魂銷。
(節選自袁宏道《虎丘記》)
【注釋】①〔虎丘〕山名,位于蘇州市西北,有虎丘塔、千人石等名勝古跡。②〔下迨(dài)蔀(pǒu)屋〕下至小戶人家。③〔交衢間〕指路邊。④〔雷輥(ɡǔn)電霍〕雷鳴電閃。⑤〔布席〕安設筵席。⑥〔分曹部置〕分批安排。曹,成對。⑦〔妍媸(chī)〕美和丑。⑧〔瓦釜〕比喻粗俗的歌子。⑨〔屬(zhǔ)而和(hè)者,才三四輩〕隨著唱和的就只有三四群人。⑩〔竹肉相發〕簫管聲伴著歌唱聲。竹肉,管樂器和歌喉。
5.下列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髻鬟之始掠也(梳掠) B.風力雖尚勁(猛,強有力)
C.得數十人而已(得到) D.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大約)
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于時冰皮始解 告之于帝 B.罍而歌者 一人緩拍而歌
C.竟以歌喉相斗 屬予作文以記之 D.郊田之外 齊國之美麗者也
7.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寸許。
8.文段理解。(1)甲文寫______景,以________ 景觀為主,重點描繪了水光山色、柳條麥田等優美景色;乙文繪秋景,以人文景觀為主,重點描述了 的熱鬧場面。
9.甲、乙兩文都采用了點面結合的取景方式,由面到點,極富層次感。請以乙文為例具體說明(可借用原文語句回答)。
(十)
[甲]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蛲趺毙?,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乙]有小山出水中。山皆美石,上生青叢,冬夏常蔚然。其旁多巖洞,其下多白礫;其樹多楓、柟、石楠、楩、櫧、樟、柚。草則蘭、芷,又有異卉,類合歡而蔓生,轇轇水石。
每風自四山而下,振動大木,掩苒眾草,紛紅駭綠,蓊葧香氣;沖濤旋瀨,退貯溪谷;搖揚葳蕤,與時推移。其大都如此,余無以窮其狀。永之人未嘗游焉。余得之,不敢專也,出而傳于世。 (選自柳宗元的《袁家渴記》)
1.選文[甲]中描寫江水清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選文[乙]中描寫袁家渴的小山,作者選取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釋下面加下劃線的詞語。
?、?不見曦月曦: ② 良多趣味良:
?、?冬夏常蔚然蔚然: ④ 永之人未嘗游焉 未嘗:
3.翻譯下面的句子。
?、匐m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大都如此,余無以窮其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選文語句優美,令人回味無窮。選出你最喜歡的一句并做簡要的賞析。
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賞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選文[乙]是柳宗元寫的“永州八記”之一,試結合作者當時的處境,談談你對“永之人未嘗游焉。余得之,不敢專也,出而傳于世”這個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
[甲]①京中有善口技者。會賓客大宴,于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眾賓團坐。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坐寂然,無敢嘩者。
②遙聞深巷中犬吠,便有婦人驚覺欠伸,其夫囈語。既而兒醒,大啼。夫亦醒。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又一大兒醒,絮絮不止。當是時,婦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一時齊發,眾妙畢備。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
[乙]口技(節選) 蒲松齡
即聞女子問病。九姑以為宜得參,六姑以為宜得芪,四姑以為宜得朮。參酌移時,即聞九姑喚筆硯。無何,折紙戢戢然,拔筆擲帽丁丁然,磨墨隆隆然;既而投筆觸幾,震震作響,便聞撮藥包裹蘇蘇然。頃之,女子推簾,呼病者授藥并方,反身入室。
即聞三姑作別,三婢作別,小兒啞啞,貓兒唔唔,又一時并起。九姑之聲清以越,六姑之聲緩以蒼,四姑之聲嬌以婉,以及三婢之聲,各有態響,聽之了了可辨。
群訝以為真神。而試其方,亦不甚效。此即所謂口技,特借之以售其術耳,然亦奇矣!
1.甲文用一個“______”字總領全文,乙文用一個“_______”字作結。
2.解釋下面加下劃線的詞在文中的意思。
?、俦娒町厒?畢: ②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 但:
?、鄯瓷砣胧?反: ④聽之了了可辨 了了:
3.翻譯下面的句子。
?、贊M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群訝以為真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作者用什么手法把口技描摹得淋漓盡致?乙文中口技者授給病者的藥方見效嗎?(用文中原句答)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請根據選文內容續寫下聯。
上聯:先輩著書談口技
下聯: 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一)1.①求:探求。②廟堂:宗廟和殿堂,指朝廷。③具:全,都。④被:通“披”,披著。 2. B(A①連詞,表示順承關系,②助詞,與“已”組合成“而已”,罷了,表語氣。B連詞,因為。C①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②代詞,代竹子。D①代詞,這樣;②助詞,表狀態) 3.①沒有這樣的人,我和誰一道呢?②焚香靜坐,消除一切世俗的雜念。4.范仲淹憂國憂民;王禹偁隨遇而安、自得其樂。5.范仲淹能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抱負,是與他“少有大志,每以天下為己任”,“刻苦自勵”分不開的。6.① 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抱負,積極向上、奮發有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樂在后的品德。② 略,言之成理即可。7.岳陽樓與武漢的黃鶴樓、南昌的滕王閣合稱為江南三大名樓。王勃《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崔顥《黃鶴樓》
(二)1.①滋長 ②命名 2.①游人知道跟著太守游玩的樂趣,卻不知道太守以他們的快樂為快樂啊。 ②于是經常同滁州人(在這里)抬頭望山,低頭聽泉水聲。3.掇幽芳而蔭喬木、風霜冰雪,刻露清秀。4.與民共樂(或:與民同樂)日與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又幸其民樂其歲物之豐成,而喜與予游也。5.幸生無事之時 6.樂其歲物之豐成,安此豐年之樂。7.同:兩文都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來描寫,語句凝練,筆墨傳神。甲文以“香”言春,以“繁”狀夏,以“潔”喻秋,以“水”寫冬,無不情狀俱備,精確熨帖。乙文以“掇幽芳”言春,以“蔭喬木”指夏,以“風霜冰雪”“刻露清秀”概括秋冬之景象,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異:乙文用散句描寫。甲文則多用對偶句,句式變化,錯落有致;且巧用虛詞“而”“也”,增添了回環詠嘆的意味。
(三)1、《岳陽樓記》中,作者因眼前景象變化、產生聯想而憂樂,《喜雨亭記》因天氣變化,由久旱不雨到連降甘霖而憂樂?;蛘摺对狸枠怯洝分凶髡呓杈笆闱?,其憂樂觀表現得比較概括。《喜雨亭記》中作者的憂樂因事而發,表現得具體、實在。2、官吏與百姓同歡樂。(四)【甲】側重于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乙】側重于施行仁政的王道統治。或【甲】從天下為公的角度描繪了人們各得其所、安居樂業、社會安靜和諧的理想社會;【乙】從物質保障、道德教化兩方面提出了具體可行的實施辦法。
?。ㄎ澹?.D 2.A 3. 懷民也還沒有睡覺,我們一起在庭院中散步。4.不復飲酒/亦不復談/以靜意對之 5.用比喻來描寫夜色。積水喻月光,藻荇交橫喻月下竹柏影。6.月色美好;幽靜。
?。?、(1)覺得奇怪 (2)類 (3)拉,帶領 (4)接近 2、C 3、(1)桃源中人看見了漁人,竟然大吃一驚,就問他從哪里來。(2)(在這兒)能享用的只有柴米魚肉,這些一點也不缺少。4、(1)行蹤 空間 人物對話 (2)第一問:沒有剝削、沒有壓迫,和平安定、自給自足的原始農耕生活。第二問:不真實。這樣的生活,只是表達了人民渴望過上平等、安寧、幸福的美好生活的愿望,在當時的黑暗社會中只是一種幻想,是不可能實現的。
?。ㄆ撸?.①飛奔的馬匹②發出③抑止,遏制④安排、布置 2.C 3.①(那些)治理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幽深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 ②這種快樂(只能)留下來給山中的僧人和游覽的客人享受,怎么能夠對那些庸俗的人說呢? 4.寄情山水、熱愛山水,欣賞大自然之美,洗掉內心的塵垢,保持一份內心的清凈和獨立的人格、情操;但又流露出一種避世、避俗的心態。 5.作者發出了“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的感慨。第二問:表現了作者鄙棄名利的思想。
?。ò耍?.①全、都②撐、劃③客居④劃船 2.①(湖邊的樹林)附著水氣凝成的冰花,天與云與山與水渾然一體,白茫茫一片。②剛一抬頭,已經不由得被滿眼的美景陶醉了。 3.選擇此時看雪,表現出作者淡淡的愁緒。一個“獨”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方式。(意思近即可) 4.略(示例:①甲文運用白描手法,文字簡練自然,不事雕琢,卻能夠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頗有韻味。“一痕”、“一點”、“一芥”、“兩三?!备叨瘸橄蟾爬ǎ鹑缰袊嬛械膶懸馍剿?,寥寥幾筆,傳達出景物的形與神。②乙文運用比喻,虛實結合,準確而生動地描繪了西湖美景。選擇一文作答即可)
?。ň牛?.早春風光圖郊原春游圖 早春動物圖“霧靄溟蒙”的朦朧凄清幽靜 2.①初、始②濕遍③帶著④于是 3.①高大的柳樹聳立在堤的兩旁,肥沃的土地微微潤濕,放眼望去是一片開闊的景象,感到自己好像是從籠子里飛出來的天鵝無比輕松。②堤上柳樹濃密一片,因而顯得黑暗,沒有柳樹的地方才能看見月亮。 4.美是一種客觀存在,而人們由于某些限制看不到它;只有擺脫了這些限制,不斷擴大視野,才會發現生活中的美。 5.C 6.B 7.柳條將要舒展卻還沒有舒展,柔軟的梢頭在風中飄蕩,麥苗破土而出,短小如獸頸上的毛,才一寸左右。 8.(1)春(初春之、早春之) 自然 游人聚飲斗歌 9。① 面:“簫鼓樓船,無日無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來,紛錯如織?!?點:“而中秋為尤勝。每至是日,傾城闔戶,連臂而至?!?② 面:“中秋為尤勝。每至是日,傾城闔戶,連臂而至?!?點:“從千人石上至山門,櫛比如鱗,……無得而狀?!?③ 面:“布席之初,唱者千百,聲若聚蚊,不可辨識。” 點一:“分曹部置,……才三四輩?!?點二:“一簫、一寸管,一人緩拍而歌,……聽者魂銷?!?/p>
?。ㄊ?.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美石、巖洞、樹、草 2.①陽光②真,實在③茂盛的樣子④不曾 3.①即使騎上快馬,駕著風,也沒有這樣快。 ②大概都是這樣,我無法完全說出它們的樣子。 4.略(示例:句子:紛紅駭綠,蓊葧香氣。賞析:用擬人手法寫紅花在紛亂翻動時感到驚駭,綠葉在風中紛亂擺動時感到害怕,香氣在風中彌漫開來) 5.表面上作者感嘆面對美好的山水景物,永州的人不會欣賞,實際上是感嘆自己的杰出才華不被朝廷賞識,卻被拋棄在邊遠地區,無法展示自己的才華。
(十一) 1.善 奇 2.①全、都②只③通“返”,掉轉④清晰 3.①全場的客人沒有一個不伸長脖子,斜瞇著眼睛,微笑著,暗暗地贊嘆,認為表演得好極了。②眾人聽了很驚訝,以為真是神仙。 4.甲文: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把口技者的表演刻畫得淋漓盡致。 乙文:而試其方,亦不甚效。 5.略(示例:后人研究乃相聲)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