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10-28閱讀(1)
|
說到宇文柔奴這個人,大家可能她可能是和那個宇文化及之間有關系,但是其實并不是,她的父親是一位皇宮里的御醫,母親在家相夫教子。后來父親和母親相繼去世,宇文柔奴就變成了孤兒,后來就被賣到了行院當一名歌女。可是為什么后來都稱她為神醫呢?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1、宇文柔奴作為歌女為什么被成作神醫在宋朝時期有一位女子叫做宇文柔奴,小的時候父親是宮里的御醫,給皇上看病的,但由于性格剛正不阿,遭人陷害,被關進大牢含冤而死。宇文柔奴的母親備受打擊,那個時候女人基本上都是在家相夫教子,男人在外拋頭露面養家糊口,所以丈夫沒了,這個家也算是垮了。最后宇文柔奴的母親也重病去世,可憐的宇文柔奴尚且年幼就成了孤兒。 這時宇文柔奴的叔叔找到她,但叔叔并不是幫忙的,而是趁機來占便宜。見宇文柔奴舉目無親,就假意把她收留,然后轉眼就將宇文柔奴賣到了行院。行院里都是歌伎這類賣藝的女子,和青樓是不一樣的,所以宇文柔奴的叔叔還算是有那么一丁點良心。 柔娘有了名氣,在行院里也就有了地位,作為老鴇子的“搖錢樹”,她恨不得把柔娘供起來。但柔娘心里非常清楚,這不是自己的久留之地,所以心里一直想另尋出路,能夠早日離開這里。有一天,行院里有一個姐妹生病了,柔娘心眼兒很好,帶著這個姐妹去醫館看病。 來到醫館,柔娘一看治病的郎中,這人她認識,是父親生前的故友陳太醫。這位陳太醫和柔娘的父親交情很深,在柔娘的父母去世后,陳太醫也曾找過她,但是一直沒能找到,也就放棄了。今天見面才得知柔娘一直在行院,陳太醫就覺得愧對老友,讓柔娘受了苦,于是二話不說,自掏腰包又托人幫忙把柔娘從行院里贖了出來。
從這開始柔娘就在陳太醫的醫館里打下手,還學習醫術,這一學不要緊,進步飛快,也許是繼承了父親的醫學天賦。在陳太醫的教導下,柔娘很快能獨立給人看病,而且不斷被人們稱贊。柔娘也算是找到了人生的追求了,生活的也越來越好。 在嶺南的日子柔娘也吃了不少苦,但還是心系著更加疾苦的百姓,除了照顧王鞏,其余時間就上山采藥,然后給人們治病,被百姓們贊譽為神醫。后來王鞏被召回京城,離開的時候當地的人們都自發前來送行。 王鞏和柔娘與蘇軾在京城相會,蘇軾對王鞏一直心有愧疚,就問柔娘:“廣南風土,應是不好?”但柔娘只說了八個字,卻道出真情:“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蘇軾頗為感動,提下一首《定風波》: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自作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2、宇文柔奴有孩子嗎宇文柔奴因為在行院中生活過,所以練就了一身的才能,對于琴棋書畫等方面都有所涉及,而最為精通的還是音律。當時她父親的故友救出之后,便一直在那位故友身邊做一些雜事,受到了很多人的好評。可是在她的心中卻有那么一位才華出眾的公子,這個人就是王鞏了。可是王鞏在那時候是一位很有能力的詩人和畫家,而且還在朝堂上擔任官職,于是宇文柔奴為了接近他而做了他身邊的一位歌女。 后來因為朝政方面出現了一些問題王鞏也被牽連其中,并且因為統治者的震怒而將他貶到濱州做一名小官。當時他府中妻妾等所有的人都離開了他,但是宇文柔奴卻一直陪伴在他的身邊,孤身一人追隨他到了濱州地區。兩個人在那段時間中探討琴棋書畫朝夕相處,而宇文柔奴還利用自身的能力幫助嶺南地區的百姓治病,當蘇東坡知道這件事之后對她十分的贊賞,并親自為她寫了一首詞,從此后宇文柔奴和王鞏的感情就成了社會中流傳的佳話。 |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716396.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