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民俗>為什么古代人打仗是先單挑后混戰?有哪些習俗?
發布時間:2025-10-28閱讀(0)
|
我們今天一起來看看一則有趣的消息,那就是古人打仗為什么總是先單挑后混戰?因為看過三國演義或者水滸傳的朋友都知道,一般兩對打仗都是分為兩方陣營,首先都是由代表出來迎戰,當打不過了的時候,便會派出隊伍前來迎戰,其實,最開始的單挑就是一個熟悉對方軍事實力的過程,我們今天就具體的來看看古代打仗為什么都要實行這樣的策略吧! ![]() 關于古人怎么打仗的問題,恐怕很多人的第一印象都是來自于電影電視劇或者演義小說(以《三國演義》、《水滸傳》為首)。兩軍對壘,然后雙方的首席指揮官出來單挑,不管帶了多少士兵,他們都不參加戰斗,主要任務就是打輸了搶尸體,打贏了趁勢追殺。歷史書上記載的最早的單挑是楚漢相爭時的項羽與劉邦: 楚漢久相持未決,丁壯苦軍旅,老弱罷轉漕。項王謂漢王曰:“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愿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漢王笑謝曰:“吾寧斗智,不能斗力。”項王令壯士出挑戰。漢有善騎射者樓煩,楚挑戰三合,樓煩輒射殺之。項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戰。樓煩欲射之,項王瞋目叱之,樓煩目不敢視,手不敢發,遂走還入壁,不敢復出。漢王使人間問之,乃項王也。漢王大驚。於是項王乃即漢王相與臨廣武間而語。漢王數之,項王怒,欲一戰。漢王不聽,項王伏弩射中漢王。漢王傷,走入成皋。 按史書的記載,項羽倒是很想單挑劉邦,劉邦自然時不敢迎戰的,事實上,如果靠單挑就能解決問題,楚漢戰爭大概就會是另一種結果了。 歷史上單挑成功的記載也有: 《三國志·吳書·劉繇太史慈士燮傳第四》里就有一例,講太史慈和孫策單挑的:“(劉繇)但使慈偵視輕重。時獨與一騎卒遇策。策從騎十三,皆韓當、宋謙、黃蓋輩也。慈便前斗,正與策對。策刺慈馬,而攬得慈項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會兩家兵騎并各來赴,於是解散。” 可以看出,這里的太史慈和孫策都沒帶多少兵,所以只能單挑,一旦各自的大部隊一來,反倒是不玩。 事實上,古代戰爭的方式也是在隨年代不同而不同,可大致分為三各類型: ![]() 1.蠻荒時期主要是指商及以前,這個時期的人們比較蒙昧,打仗有很強的部落色彩,大概就是一個部落打一個部落那種狀態,具體的戰爭行為就是互毆,也沒什么規則要講,打仗的主要原因是要搶地、搶吃的、搶人口 2.禮樂時期西周和春秋時期打仗很有意思,大家都知道周是一個很重視禮樂文化的朝代,所以在打仗這件事兒上基本都很有紳士范兒,比方說春秋時候A諸侯國要打B諸侯國,這時候A諸侯國會先寫一封檄文之類的公開信,說B國在XXX方面違背了周天子的旨意,所以自己要以周天子的名義消滅你云云,然后會告訴B諸侯國某年某月某日在某某某地方打仗,大家不見不散。 B諸侯國也很聽話,到那一天兩軍相見,大家先排兵布陣準備好,然后敲鼓,兩方開打,點到為止,分出勝負以后各回各家各找各媽(當然不是一方把另一方消滅完,只要一方鳴金撤退另一方一般也不會追擊的),如果再好點可能還會搞搞俘虜交換儀式之類的,如果在戰場上有哪一方搞小動作搞出一些偷襲啊之類的事兒,會被其他諸侯國恥笑的。 3.戰爭時期有人說春秋時期的打仗很大程度是兩個諸侯國國王之間的娛樂活動(汗),就跟后來的下象棋的感覺差不多,但是在進入戰國之后,打仗就變成真正的戰爭了。這個時期兵法萌發,各種策士大行其道,戰爭也變得詭譎多變,各種計策(還記得孫臏的“三十六計”不?)運用趨于嫻熟,同時在戰國時期,各種坑殺俘虜的行為是很嚴重的,動不動就坑幾千幾萬人,大大消滅戰爭對手的有生力量。 至于春秋之后嘛,古代戰爭的基本形式也就定型了,基本的形式就是: 戰前相關準備工作,收集糧草,制造武器,招兵買馬,訓練軍隊 ![]() 出征之前寫寫檄文,落得個“出師有名”的好名聲 將領領命出征(有時候是皇帝御駕親征)投入戰場 謀臣策士出謀劃策,制定計策和兵法 在戰場上排兵布陣(排兵布陣不是把人往那一堆就完事了,要有相應的陣型,區分主攻、副攻、佯攻、后衛的作用,一般來說就叫前軍、中軍、后軍,具體又分為不同的陣型)然后就開打了 不得不說,三國演義里面將領之間的那種“1V1戰爭”是刻意刻畫人物形象的需要,在三國時期的戰爭過程中,一般是不會出現兩方的士兵都在傻愣著,主將出去PK的情況,一般都是大混戰吧。 |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716622.html
上一篇:唐繼堯為什么會被奪權
下一篇:絲瓜削皮嗎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