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王羲之父親王曠為何突然失蹤
發布時間:2025-10-28閱讀(2)
|
東晉時期的大書法家王羲之我們都很熟悉,那今天是準備重點講講王羲之父親王曠的故事。王曠是東晉官員,將軍王導的堂弟,曾任淮南內史、淮南太守等。310年,王曠領命帶兵救援壺關,但最后卻是全軍覆沒,而王曠下落不明就此失蹤。如果王曠戰死,以他的身份肯定會有消息放出,但王曠卻是不知死活。有人稱王曠投降了敵人,還有說他就此歸隱,王曠下落究竟如何呢? ![]() 1、一方鎮將王曠,在西晉末年也是一位能臣。在那場空前的浩劫“八王之亂”時,王曠在丹陽任太守,鎮守一方。他深知朝廷政治腐敗,官場黑暗,天下已經大亂,靠什么也不如靠自己,任內,他不等不靠,積極組織當地民眾整合成民兵,保境安民,頗受民眾愛戴。 后來,東海王司馬越在“八王之亂”中勝出,全面掌握了朝政大權。可是,地方上依然是豪強、軍閥混戰,民不聊生。不久,將軍陳敏殺到丹陽,與王曠交戰。王曠戰敗后,被迫逃走。 正在此時,王曠得知自己的姨表兄弟瑯邪王司馬睿奉命鎮守下邳,就去投奔。在下邳,王曠給司馬睿分析天下形勢,認為天下大亂已經不可收拾,外族入侵難以阻擋,為今之計,只有到江南避禍,或可有所作為。 得到司馬睿首肯后,他一方面聯絡堂兄弟王導,由王導出面聯系好友、東海王司馬越的司馬王衍向司馬越闡明保守江左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請徐州刺史裴盾、安東府長史裴邵轉請于他們的親戚東海王妃,讓王妃吹吹枕頭風。 最后,此事得以成真,司馬越采納了鎮守江左之議,以司馬睿為安東將軍、都督揚州江南諸軍事,鎮守建鄴。在王導等人努力下,臨沂王氏和當地其他大族千余人與司馬睿一同攜家南渡,到江左發展去了。 不過,王曠并沒有同老表司馬睿一同渡江,而是被司馬睿安排到了淮南做太守。淮南,雖然地處于江北,但是對于江南的建鄴起著屏障作用,位置十分重要。 但是,此時的王曠十分清楚,自己是替老表司馬睿守淮南,不是給司馬越守淮南。所以,對于在朝中掌權的司馬越下達的命令,他并不是多么積極的去執行。這樣一來,無形中也為他的人生埋下了悲劇的因子。 ![]() 2、落入圈套晉懷帝永嘉二年(308年),匈奴漢王劉淵正式稱帝,年號永鳳。次年(309年),劉淵派遣兒子劉聰及大將王彌,以石勒為前鋒都督,進犯西晉的上黨,圍困了壺關。西晉并州刺史劉琨派兵前去救上黨,黃肅、韓述領兵迎戰匈奴軍隊。在西澗一戰,劉聰領兵擊敗韓述,陣斬降兵上千人。在封田一戰,石勒領兵打敗黃肅,殺敵數百人。西晉戰敗。 正在此時,東海王司馬越想起了王曠這個平時并不怎么聽話,且對自己有二心、不忠誠的人。對付這樣的人,處理掉是最妥當的辦法。可是,如果處理不當會造成不必要的麻煩,一是因為瑯琊王氏是大族,不能輕易得罪,二是因為王曠與司馬睿是姨表兄弟,又是司馬睿的親信,動起手來難免投鼠忌器。如今,匈奴人殺來了,讓他領兵去救援,殺敵報國這樣冠冕堂皇的理由再合適不過了,盡管上黨距離淮南是那么的遠。 接到司馬越以朝廷的名義下達的旨令,王曠沒有抗旨不遵的理由。因為他若是抗旨不遵,很可能會殃及自己的后臺老板瑯琊王司馬睿。為了不讓老表為難,王曠咬咬牙,決定出征。 于是,在永嘉三年(309年)秋天,王曠與施融、曹超二將率領三萬軍隊,開始了馳援遠在千里之外的上黨地區。等他們到了那里,已經到了深秋或初冬時節。 這注定是一場悲壯的戰斗。 王曠等人率軍行軍千余里,渡過黃河、翻越太行山,奔赴到抗擊外敵入侵第一線時,在北方常年與外族作戰、積累了許多與匈奴軍隊作戰經驗的劉琨已經戰敗,放棄了對壺關的救援。也許,在劉琨看來,救援已經失去了必要性和現實性,浪費了那么多的人力物力財力,戰爭一再失敗,還有何意義繼續戰斗。朝中掌權者還在爭權奪利,國家已經岌岌可危,需要救援的地方太多了,自己能在一方保境安民就已經不錯了。 王曠率軍來到了長平,這里正是五百七十年前秦國和趙國進行大戰的地方。他不想讓自己成為第二個趙括,更不想讓晉軍成為趙軍。可是,這注定是一場沒有什么懸念的戰斗。他部下的這三萬人,哪里會是匈奴人的對手。 戰斗很快就結束了。施融、曹超和三萬晉軍陣亡,作為一軍主將的王曠卻從此在歷史上消失了。 ![]() 3、下落成謎王曠率領晉軍與匈奴軍隊決戰的時候,已經到了這年的冬季。他的敗報傳到京城洛陽的時候,應該是年底了,而傳到建鄴的時候,估計更晚,可能是第二年的春季了。 與他一起去的施融、曹超和三萬晉軍戰報上寫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陣亡了。也就是說,除了主將王曠,這支軍隊都已經為國捐軀,以身殉國了。那么,這支軍隊的統帥大將王曠呢?沒有下落了。 按理說,作為統軍大將,下落最應該清清楚楚的就是他王曠,是死是活,總該有個說法呀。可是,偏偏是他,弄了個下落不明。 這里面肯定有問題,問題在哪呢? 東海王司馬越沒有說明原因,或者不便于說明原因。因為上黨地區周圍還有許多晉軍控制的地方,他卻舍近求遠,派王曠率軍從淮南開拔,馳援千里之外的上黨,本身就是一個大問題,其險惡用心不言而喻。 瑯琊王司馬睿也沒有說明原因,可能是沒法說明。為什么呢?七八年后,即西晉滅亡后的建武元年(317年),司馬睿在南方建立東晉,對于有功勞的王氏族人一律加官進爵,許多功勛遠遠低于王曠的人都被表彰賞賜了,對王曠卻只字不提,諱莫如深似的。按說,作為姨表兄弟,司馬睿與王曠還有些血緣關系,為何不旌表厚贈已經為國捐軀的王曠呢? 后人據此推測,司馬睿之所以在稱帝后不厚贈追封王曠,是因為不能提王曠的名字,王曠的所作所為令人蒙羞。一提及王曠,恐怕王氏族人都會感到不自在。王曠很可能沒有陣亡殉國,極有可能是戰敗被俘投降匈奴了。西漢時,飛將軍李廣的孫子李陵戰敗投降匈奴,為人不齒,漢武帝還因此斬殺了他的不少族人,現在王曠竟然也走了李陵的老路,司馬睿如何處置對他建立國家政權立下大功的王氏族人為好呢?殺了,萬萬不可。因為現在是“王與馬共天下”的時代,沒有“王”,哪有司馬睿的“馬”? 直至永和十一年(355),王曠的靈柩運回了東晉,與王羲之的母親合葬。王羲之在誓墓上寫道:“羲之不天,夙遭閔兇,不蒙過庭之訓。母兄鞠育,得漸庶幾。”說明他在七歲以后,再也沒能見到自己的父親,至今仍心不得安。 永嘉三年(309年),西晉與匈奴進行的長平之戰,西晉戰敗,敗軍之將王曠可能是死了,也有可能是戰敗就此隱居了,更可能是投降了。無論如何,反正是過了好多年,他死后,靈柩才被運回東晉,也算是葉落歸根了。 王羲之沒有在誓墓上旌表父親的戰績功勛,估計也是為尊者諱,沒提那不光彩的事兒。若是父親殉國而死,那絕對是子孫的驕傲,又怎會隱飾呢?這也從一個側面證實了王曠的結果不光彩,所以史書上才會留下“下落不明”的一個不是結果的結果。 【作者簡介】齊云軻,男,教育工作者。近年來,陸續在各級媒體發表作品90余萬字。閱讀悅讀平臺簽約作者。系河南省作協會員。 |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