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10-28閱讀(1)
|
說到呂不韋,他作為一個商人輔佐子楚,他的商人頭腦還是非常強大的,而且賺取了利益的最大化。但是呂不韋本來就為秦王努力了一生,可是最后為什么呂不韋卻要飲酒自盡呢?而且是在看了秦王給他寫的一封信之后,對于這個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只能說呂不韋和嬴政之間的淵源還是非常深刻的。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在古代重農抑商的經濟體制下,商人本就地位低微,可是秦朝的呂不韋是個例外,他以商人的身份從政,通過各種手段,輔佐子楚即位,以商人的思維,賺取了最大化的收益。 呂不韋發跡之后,不僅成為頭號權臣,甚至一定程度上操縱著秦國的國政,歷朝歷代,但凡是權臣或名將,大多不會有什么好下場,呂不韋同樣也逃不出這個怪圈。 史料記載“秦王恐其為變,乃賜文信侯書曰:「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呂不韋自度稍侵,恐誅,乃飲酖而死。” 公元前237年,嬴政解除了呂不韋相國的職務,將其趕出咸陽,到河南去就封。固然呂不韋已經不是相國,但其勢力仍然不小,很多諸侯賓客仍接連不斷地去拜見呂不韋,為了防止意外發生,嬴政給呂不韋寫了封信。 信中滿是威脅,并命令他和家屬遷到蜀地,呂不韋意識到大難將至,便服毒自殺了。(www.Ws46.com) 他在看了嬴政的信之后,知道嬴政對他很不滿意,甚至可以說非常的仇恨自己,雖然嬴政沒有說要殺他,但是保不住那一天就對自己秋后收賬。如果真的到那個時候,不僅自己會慘死,而且還會牽連自己的一家老小。呂不韋在權衡之后,決定先發制人,自己先飲毒酒自殺,以此來消除嬴政的怒氣,同時還可以保全自己的家族。
呂不韋(?—前235年),姜姓,呂氏,名不韋,衛國濮陽(今河南省滑縣)人。戰國末年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秦國丞相,姜子牙23世孫。主持編纂《呂氏春秋》(又名《呂覽》),包含八覽、六論、十二紀,匯合了先秦諸子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史稱“雜家”。 當時,魏國有信陵君,楚國有春申君,趙國有平原君,齊國有孟嘗君,被稱為“四公子”他們都禮賢下士,結交賓客,名揚四海。并在這方面要爭個高低上下。呂不韋認為秦國如此強大,而自己也是堂堂秦國丞相、秦王的仲父,不應該被他們比下去,所以他也招來了文人學士,給他們優厚的待遇,門下食客多達三千人。那時各諸侯國有許多才辯之士,像荀卿那班人,著書立說,流行天下。 呂不韋就命他的食客各自將所見所聞記下,綜合在一起成為八覽、六論、十二紀,共二十多萬字。自己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號稱《呂氏春秋》。他還把書的內容寫在布匹上,并將之刊布在咸陽的城門,上面懸掛著一千金的賞金,遍請諸侯各國的游士賓客,若有人能增刪一字,就給予一千金的獎勵。但是最后也沒有一個人能夠做到。
先秦風氣,名士所養門客人數越眾越說明名士聲譽高。比如楚有春申君,趙有平原君,齊有孟嘗君,魏有信陵君,都是禮賢下士求賢若渴的政治名人,在列國間享有極高聲望。呂不韋認為,自己身為強秦相國,比上述諸人自愧不如,因此也招賢納士,對前來跟隨的門客禮遇有加,給予厚待,欲與上述名士的門客相競。當時各國名士又常以所養賓客能著書立說為榮,所以呂不韋也命門客編纂其所知見聞,一部輝煌的集體創作橫空出世,后以他的名義發表,這就是《呂氏春秋》。這是呂不韋執政期間所做的一件大事。 在先秦諸子著作中,《呂氏春秋》被列為雜家,其實,這個“雜”不是雜亂無章,而是兼收并蓄,博采眾家之長,用自己的主導思想將其貫穿。這部書以黃老思想為中心,“兼儒墨,合名法”,提倡在君主集權下實行無為而治,順其自然,無為而無不為。用這一思想治理國家對于緩和社會矛盾,使百姓獲得休養生息,恢復經濟發展非常有利。 呂不韋編著《呂氏春秋》既是他的治國綱領,又給即將親政的秦始皇提供了執政的借鑒。可惜,由于呂不韋個人的過失,使秦始皇對這部書棄而不用,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呂氏春秋》的價值逐漸為后人領悟,成為了解戰國諸子思想的重要資料。 呂不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奇人,他的謀略和口才都是中國歷史人物中第一流的。他憑著一人之力、三寸不爛之舌,就促成了自己終生的榮華富貴。他是那種善于進行大的策劃、善于實施和完成這個策劃的人,這種人要口才出眾,自己就是自己謀劃的貫徹實施者。 |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