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10-28閱讀(2)
|
伯邑考是周文王長子,周武王哥哥。按照古代正常的繼承順序來說,周文王的繼承人應該是伯邑考,而不是姬發。有傳聞稱,伯邑考是被紂王烹殺,還有一種說法是伯邑考早逝,所以沒能繼位,其中真相目前沒有一個十分明確的答案。那還有一個問題是,伯邑考的名字到底有何含義,他為什么不姓姬呢?其實伯邑考姓姬,而“伯”是他的排行,“邑”是表明他世子的身份,所以大家才會叫他這個名字。
武王伐紂得益于封神演義的流傳,大家對武王伐紂的故事應該都是比較了解的!周武王叫作姬發,他爹叫作姬昌,他們家族原本也是臣服于殷商的,不過西伯侯姬昌為人比較大氣,深受百姓愛戴,所以遭到了商紂王的懷疑,于是紂王將姬昌騙到朝歌軟禁了起來。按照演義中的說法,紂王是一個大昏君,而姬昌愛民如子,兩人的形象和做法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所以紂王要把姬昌給抓起來。 不過按照真正的歷史來說,其實紂王這個人,前期也算是個明君,他之所以將姬昌抓起來,其實也是政治方面的需要,因為當時姬昌名聲太好,如果他真的有反意,確實會造成很大的動亂。 出于商朝的穩定需要,紂王的做法其實并沒有什么大錯,但他在基本和姬昌翻臉的情況下,還是把姬昌給放走了,縱虎歸山,這就是他犯下的大錯了!姬昌得到釋放以后,開始四處招攬賢才,準備著對商朝的作戰。并最終經歷父子兩代人的努力,成功擊垮商朝,建立周朝!
在封神演義中,姬發其實是姬昌的次子,姬昌的長子名叫伯邑考,若是他不死,姬昌的權利應該是他繼承的。不過伯邑考為了救援被軟禁的父親,最終遭到了紂王的殺害,紂王甚至把伯邑考做成了肉羹,以此來試探逼迫姬昌,看看姬昌到底有沒有反意,只要姬昌有一絲異動,不愿意喝肉羹,那么紂王就準備借機發揮,要徹底解決姬昌。好在姬昌為人冷靜沉著,明知伯邑考已經遇害,仍然冷靜喝下了肉羹,沒有給紂王發揮的機會,最終成功逃出來。 由于姬昌舉兵時伯邑考已經死了,所以伯邑考沒得繼承姬昌的爵位和權力,整個周朝落入了姬發的手中,可以說,姬發是撿了大便宜了,要是伯邑考沒有提前去世,姬發很可能沒有這種機會!不過也有人說了,即便伯邑考還活著,其實他也競爭不過姬發,最終姬昌的權利還是會落到姬發的手中,這是為什么呢?
伯邑考名字含義之所以有人說伯邑考競爭不贏姬發,主要原因是伯邑考并不姓姬,他很可能并非姬昌的親兒子!在這些人看來,姬昌和姬發都是姬姓,而伯邑考并非姬姓,可見伯邑考很可能并非姬姓,所以即便伯邑考不死,他也無法繼承姬昌的權利!不過事實上,這種看法并不完全正確!伯邑考確實競爭不過姬發,可是這并不是因為伯邑考不姓姬,而是其他原因。 在古代中國,人們的子孫比較多,所以為了區分子孫的大小,人們以伯仲叔季來指代兒子的年齡大小。比如老大的名字里面很可能就有伯字,二兒子就有仲字,以此類推。伯邑考之所以會有伯字,就是因為他是姬昌的嫡長子,是親生的,他是最有機會繼承姬發權利的。類似的情況還有三國時期的孫策(伯符)孫權(仲謀)。至于伯邑考中的邑字,其實就是指國都的意思,伯邑考是姬昌的嫡長子,他地位非常高,是姬昌天然的繼承人,所以他的名字中有個邑字。至于最后這個考字,則是伯邑考真正的名字了。所以說,其實伯邑考的真實名字應該是姬考!
從名字上來看,伯邑考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姓伯,但實際上他是姓姬的,只不過因為他是姬昌的嫡長子,是繼承人,所以大家習慣稱他為伯邑考!單從名字就說他不具備和姬發競爭的能力,其實是一種錯誤的說法。不過根據史記的記載來看,伯邑考在才能方面上確實是不如姬發的。 《史記》:同母兄弟十人,唯發、旦賢,左右輔文王,故文王舍伯邑考而以發為太子。及文王崩而發立,是為武王。伯邑考既已前卒矣。 從史記的記載來看,姬昌其實很早就把伯邑考從太子的位置趕下來了,所以本質上來說,姬發的才能是要超過伯邑考的。伯邑考雖然是姬昌的嫡長子,但是他的才能不如姬發,即便他不被紂王殺死,他也沒法繼承姬昌的權利和地位! |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