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2閱讀(6)
第七單元知識點
一、字詞盤點
1.字
(1)難讀的字
塞(sài) 秦(qín) 琵(pí) 琶(pá) 崛(jué)
肅(sù) 租(zū) 淮(huái) 斥(chì) 辱(rǔ)
蓄(xù) 迫(pò) 擾(rǎo) 妄(wàng) 筍(sǔn)
(2)難寫的字
塞:注意下部是“土”,不是“士”。
醉:注意左部是“酉”。
晰:左部是“日”字。
斥:不要忘記加上“丶”。
(3)多音字

2.詞
(1)必須掌握的詞
塞外 秦朝 出征 胡須 催促 醉酒 杰出
亦可 鬼魂 英雄 項目 嚴肅 若有所思
清晰 振動 胸懷 贊嘆 效仿 租界 疑惑
非凡 左顧右盼 訓斥 屈辱 深居簡出
斬釘截鐵 頂天立地
(2)近義詞
教--使 還--回 欲--想 嚴肅--肅穆
清晰--清楚 堅定--堅決 贊嘆--贊美
困頓--困苦 騷擾--打擾 優厚--優越
左顧右盼--東張西望 勸慰--安慰
深居簡出--閉門謝客 逼迫--強迫
斬釘截鐵--當機立斷 妄想--野心
滿目琳瑯--林林總總 昔日--往日
毫不猶豫~當機立斷 探索~探究 美妙~奇妙
(3)反義詞
笑→哭 生→死
嚴肅→活潑 清晰→模糊
疑惑不解→醍醐灌頂 堅定→動搖
干干凈凈→邋邋遢遢 困頓→安逸
斬釘截鐵→猶豫不決 破舊→嶄新
毫不猶豫→猶豫不決 溫暖→寒冷
(4)詞語歸類
①AABC式的詞語:翩翩歸來
類似的詞語:
頭頭是道 念念不忘 欣欣向榮 斤斤計較
②含有反義詞的詞語:頂天立地 左顧右盼
類似的詞語:
貪生怕死 開天辟地 取長補短
口是心非 有頭無尾
③形容十分熱鬧的詞語:熱鬧非凡
類似的詞語:
門庭若市 熱火朝天 川流不息
④形容人品格高尚的詞語:
精忠報國 大義凜然 視死如歸
鐵面無私 秉公執法 英勇無畏 剛正不阿
⑤量詞:
一個嚴肅的問題 一個星期天 一團烈火
一個藝術大師 一場“大病” 一個軍醫
一排排高樓大廈 一件件家用電器
⑥動詞:
追尋信念追尋溫暖 追尋光明
渡過難關 惹出麻煩 虛度生命
⑦修飾詞:
嚴肅的問題 沉郁的表情 高超的藝術
高興地宣布 清晰地回答 堅定地回答
金色的理想 明媚的春光火紅的太陽
二、佳句積累
1.比喻句
這個問題像一團烈火一直燃燒在周恩來心中。
把“問題”比作“烈火”,寫出了周恩來對這個問題的執著和熱衷。
比喻句是考試中的一個常考考點,常見的考查形式有:(1)判斷是否是比喻句,這個比喻句是把什么比喻成什么。(2)仿寫比喻句。
2.反問句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醉臥沙場”表現出來的不僅是豪放、開朗、興奮的感情,而且還有著視死如歸的勇氣。這一句通過反問的手法,寫出了戰爭的殘酷。
3.感嘆句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這句話用感嘆的形式寫出了周恩來宏大的志向,體現了他強烈的愛國精神。
三、考試熱點
1.《古詩三首》常以填空形式考查詩句,常考查字詞理解、詩句的釋義,也會考查古詩的含義,以及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會以課內閱讀形式考查對課文的理解,也會考查襯托的手法。
3.《梅蘭芳蓄須》會以填空形式考查感知人物形象和精神。
4.《延安,我把你追尋》會以填空形式考查課文的主要內容。
四、“1 X”閱讀
推薦篇目 《海軍將領鄧世昌》
推薦理由 甲午海戰中,鄧世昌那大義凜然的行為,那擲地有聲的語言,那慷慨激昂的神情,無不深深地震撼了我們的心。文章按事情發展的順序講了甲午海戰時,鄧世昌帶領“致遠”艦英勇殺敵、誓與敵人同歸于盡的場面。這是一篇故事性很強的課文,我們的心隨激戰的變化與發展而被牽動著,無限的敬意涌動心間。
閱讀方法 一邊讀一邊找出令你感動的情節,然后想一想從這些情節中你感受到人物怎樣的品質。
第七單元各課知識點
第21課《古詩三首》一、我會寫組詞
塞:sài(塞外、塞北、關塞)
秦:qín(秦腔、秦嶺、秦國)
征:zhēng(征兵、征戰、征文)
詞:cí(歌詞、詞語、單詞)
催:cuī(催促、催眠、悲催)
醉:zuì(陶醉、沉醉、醉生夢死)
杰:jié(杰出、英杰、英雄豪杰)
亦:yì(亦然、不亦樂乎、人云亦云)
雄:xióng(雄雞、雄風、雄壯)
項:xiàng(項鏈、頸項、強項)
二、我會認組詞
將:jiàng(將領、將士、將官)
三、多音字
還:huán(歸還)hái(還是)
度:dù(度假)duó(揣度)
為:wéi (以為)wèi (為什么)
四、作者簡介
王昌齡(698—約757),字少伯,盛唐著名邊塞詩人,被后人譽為“七絕圣手”。王昌齡的詩緒密而思清,與高適、王之渙齊名。主要作品:《出塞》《從軍行》《閨怨》等。
王翰(687—726), 字子羽,唐代邊塞詩人。其詩最負盛名的是《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主要作品:《涼州詞》《飲馬長城窟行》《春女行》等。
李清照(1084—約1155),號易安居士,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語言清麗。主要作品:《武陵春》《醉花陰》《如夢令》《聲聲慢》等。
五、理解詩意
《出塞》:在邊塞看到秦漢時的明月,照著秦漢時的邊關,萬里出征的將士們仍未歸還。只要漢代的飛將軍李廣還在,決不會讓匈奴的軍隊越過陰山。
《涼州詞》:新釀成的葡萄美酒,盛滿夜光杯,正想開懷暢飲,馬上琵琶聲頻催。即使醉倒沙場,請諸君不要見笑,自古男兒出征,有幾人能活著回來?
《夏日絕句》:活著的時候,應當做人中豪杰,就是死了,也要成為鬼中英雄。直到今天人們還在思憶項羽,他在遭遇失敗之時,寧可自殺也不愿逃回江東。
六、問題歸納
1.一句“人未還”讓我們嘗盡了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痛苦。詩人王昌齡留下了眼淚。這是什么樣的眼淚?
這是傷心的眼淚更是同情的眼淚。同情征人有家不能回的悲傷,同情征人的家人失去親人的悲痛。
2.怎樣理解“萬里長征人未還”?
這句詩既敘事又抒情。在深沉的感嘆中暗示當時邊防多事,表現了作者對戍邊將士的深切這同情,同時又從空間上點明邊塞的遙遠,這樣,作者便創造了時空交織的意象,把讀者帶到萬里之外的邊塞,讓讀者到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去回憶,體驗、思考。
3.盡管有那樣多的將士們戰死沙場,可仍然有無數的熱血男兒們奔赴戌邊、前仆后繼,這是為什么?
為國戌邊死得其所,是無比悲壯的。
4.“項羽”是什么人?李清照為什么“至今思項羽”?
秦朝末年,統治者的殘暴激起了人民的不滿,各路豪杰紛紛起義抗秦,項羽率領八千江東子弟渡江轉戰中原,消滅秦軍主力,立下赫赫戰功,秦朝滅亡后,與劉邦爭奪天下,最終,項羽兵敗亥下,退至烏江渡口。當時,烏江亭長勸他急速渡江,回到江東,重振旗鼓,項羽覺得自己無顏再見江東父老,不肯過江逃生,便下馬步戰,殺敵數百,負傷十余處,最后從容自刎,時年31歲。
七、課文主題
《出塞》一詩中,作者把秦漢以來所進行的邊塞戰爭都概括了出來,反映出對駐守邊疆的將士們久征未歸的無比哀嘆之情,表達了希望朝廷起用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爭,使國家安寧、人民過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涼州詞》是一首描寫征戍生活、邊塞情景的著名詩篇。全詩寫艱苦荒涼的邊塞上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將士們開懷痛飲、盡情酣醉的場面。
《夏日絕句》這首詩借古諷今,借贊頌項羽寧死不屈的英雄氣概,諷刺了南宋統治者茍且偷生的行徑,表現了詩人的愛國情懷。
十一、教材課后習題
2.結合注釋,說說下列詩句的意思。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只要有像李廣那樣的猛將來戍守邊關,胡人的騎兵就不敢越過陰山南下入侵了。這句話表達了詩人希望朝廷任用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爭,使國家得到安寧,人民過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如果我喝醉了,倒在戰場上,你不要笑,自古以來,出征打仗的人有幾個能活著回來?這句話揭露了戰爭頻繁,生還者極少的悲慘事實,表現了詩人對連年戰爭的不滿。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活著的時候,應當做人中的豪杰,就是死了,也要成為鬼中的英雄。表達了詩人的人生觀:不論是生是死,都應有浩然正氣、錚錚鐵骨,體現了詩人的愛國精神。
第22課《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我會寫組詞
肅:sù(嚴肅、肅靜、肅穆)
晰:xī(清晰、明晰)
振:zhèn(振作、振興、共振)
胸:xiōng(胸脯、胸襟、胸口)
懷:huái(懷念、懷鄉、懷抱)
贊:zàn(贊成、贊許、稱贊)
效:xiào(效應、效益、效用)
疑:yí(疑問、疑心、疑慮)
惑:huò(惑亂、疑惑、妖言惑眾)
凡:fán(凡庸、凡塵、凡人)
顧:gù(主顧、顧念、顧慮)
訓:xùn(訓誡、訓斥、訓練)
斥:chì(斥罵、排斥、訓斥)
二、我會認組詞
崛:jué(崛起、崛地而起)
范:fàn(模范、師范、范圍)
魏:wèi(魏國、姓魏、魏王)
淮:huái(淮安、淮河、淮北)
三、多音字
難:nán (困難)nàn (遇難)
軋:yà(傾軋)zhá(軋鋼)
模:mó(模范)mú(模子)
興:xìng(高興)xīng(興奮)
四、近義詞
清晰一一清楚 抱負一一理想 胸懷一一胸襟
贊嘆一一贊揚 麻煩一一煩瑣 疑惑一一困惑
驅使一一促使 欺凌一一欺侮 果真一一果然
沉郁一一郁悶 熱鬧一一喧嘩 左顧右盼一一東張西望
五、反義詞
繁華——荒涼 清晰——模糊 熱鬧——安靜
非凡——普通 堅定——猶豫 風和日麗——烏云密布
耀武揚威——得意揚揚 左顧右盼一—目不轉睛
六、理解詞語
模范:可以作為榜樣的;值得學習的。
嚴肅:(神情、氣氛等)使人感到敬畏的。
竟然:表示出乎意料。
抱負:遠大的志向。
胸懷:心胸;心懷。
贊嘆:稱贊。
麻煩:煩瑣難辦的事情。
疑惑不解:懷疑困惑不能明白。
沉郁:低沉郁悶。
難以忘懷:形容記憶深刻不容易忘掉。
非凡:超過一般;不尋常。
左顧右盼:向左右兩邊看。
肇事:引起事故;鬧事。
訓斥:訓誡和斥責。
勸慰:勸解安慰。
屈辱:受到的壓迫和侮辱。
七、句子解析
1.這一帶果真和別處大不相同:街道上熱鬧非凡,往來的大多是外國人。
反襯:別處的冷清與蕭條,在中國的土地上,外國人過得舒適、富足,而中國人自己卻過得悲慘、貧窮。這一切都是因為“中華不振”。
2.少年周恩來疑惑不解,問道:“那不是我們中國的地方嗎?為什么不能去呢?”
兩個反問句,看似簡單明了的問題,卻讓人不明白。到底是為什么?對于愛問問題的周恩來來說急于想知道答案。
3.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給她撐腰,懲處這個外國人,誰知中國巡警不但不懲處肇事的外國人,反而訓斥她。
從“不但不”“反而”能看出中國巡警的可惡。
4.圍觀的中國人都緊握著拳頭,但這是在外國人的地盤里,誰又敢怎么樣呢?
從這個反問句能看出圍觀的中國人也是敢怒不敢言。
5.這個問題像一團烈火一直燃燒在周恩來心中。
從這個比喻句能看出周恩來耳聞目睹了“中華不振”,內心很焦灼,他急切地想拯救處在水深火熱中的祖國和人民。
6.魏校長聽了為之一振! 他怎么也沒想到,一個十二三歲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負和胸懷!
從“為之一振”“竟然”能看出魏校長聽到周恩來回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時,感到很意外,很吃驚,很驕傲,很佩服!
八、問題歸納
少年周恩來是在什么情況下受到了觸動,明白了伯父所說的話的真正含義?
少年周恩來背著伯父進了被外國人占據的地方,看到了一個女人在哭訴著自己的親人被外國人的汽車軋死了,而中國巡警局卻不予理會,反而訓斥這個女人,圍觀的中國人都敢怒不敢言。這讓少年周恩來深深體會到伯父所說的“中華不振”的真正含義。
聯系課文內容理解“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深刻含義。
近代中國貧窮落后,國力衰弱,不能抵擋西方列強的侵略,只能任人宰割。明明是洋人的汽車軋死了中國人,可是中國巡警卻幫外國人說話,圍觀者也敢怒不敢言,因為“中華不振”啊!這令人憤怒的事情激發了周恩來的愛國之心。他不愿意自己的民族再這樣軟弱下去,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同胞再受到這樣的欺凌,要為挽救民族危亡和振興中華而學習、奮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寄托著他的宏偉志向和遠大抱負。
九、課文分段
第一部分(1-10):在修身課上,周恩來表明了心跡: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第二部分(11-14):聽伯父說“中華不振”,他疑惑不解。
第三部分(15-17):在被外國人占據的地方看到一位中國婦女受到外國人的欺侮,而無處說理,體會“中華不振”。
十、課文主題
本文主要寫了少年時代的周恩來在修身課上表明了自己的志向: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原因是他耳聞了伯父說的“中華不振”,又目睹了中國人在被外國人占據的地方受到外國人的欺凌而無處說理的事情,從而體會到了“中華不振”的分量之重,立志要為振興中華而讀書,表現了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理想。
十一、教材課后習題
1.默讀課文,想想課文講了哪幾件事,再連起來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課文講了3件事。第一件事:在修身課上,周恩來在全班同學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大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第二件事:12歲的周恩來剛到奉天,就聽伯父嘆著氣說“中華不振”。第三件事:后來在被外國人占據的地方親眼看到一位中國婦女受到外國人的欺侮,而圍觀的中國人都敢怒不敢言。
2.課文多次出現“中華不振”這個詞語,查閱資料了解當時的社會狀況,結合下面周恩來寫的詩,理解他立下如此志向的原因。
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
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
詩意:氣勢豪邁的歌剛唱完,便東渡日本,為挽救國家危亡而精心研讀各種科學。十年苦讀是想為祖國和人民做一番大事業,即使目的達不到,理想無法實現,投海殉國也是英雄。
少年周恩來剛到奉天,就聽伯父嘆著氣說“中華不振”,這使他充滿疑惑,想弄個
明白。在外國人的地盤里,他又目睹中國人受外國人的欺負,中國巡警局不為中國人申冤,反而訓斥那位婦女,圍觀的中國人敢怒不敢言,這使周恩來深刻體會到中華的確不振。他便一直思考,并明確讀書的目的就是要振興中華。
3.小練筆:如果有人問你為什么而讀書,你的回答是什么?想一想,寫下來,注意寫清楚理由。
我為祖國的醫學事業而讀書。前幾天,我在網上看到一則新聞,說每年有幾百萬人死于癌癥,至今還沒有有效的治療措施。我現在努力學習,增長本領,爭取早日成為一名醫生,攻克癌癥,讓人們健康、幸福地生活。
第23課《梅蘭芳蓄須》一、我會認組詞
蓄:xù(積蓄、含蓄、蓄須)
迫:pò(被迫、壓迫、迫近)
糾:jiū(糾結、糾正、糾紛)
纏:chán(纏繞、糾纏、胡攪蠻纏)
邀:yāo(邀請、邀功、應邀)
擾:rǎo(擾亂、打擾、干擾)
拒:jù(拒絕:抗拒、拒之門外)
簽:qiān(簽約、簽訂、簽收)
訂:dìng(訂書、裝訂、訂正)
寧:nìng(寧可、寧愿、寧死不屈)
要:yāo(要求、要挾)
妄:wàng(妄想、狂妄、膽大妄為)
二、多音字
寧:nìng(寧肯)níng(寧靜)
要:yāo(要求)yào(重要)
藏:cáng(藏好)zàng(寶藏)
重:chóng(重來)zhòng(重量)
三、近義詞
拒絕一一謝絕 寧可一一寧肯 侵略一一侵犯
忍受一一容忍 聞名一一出名 騷擾一一打擾
慶祝一一慶賀 敬佩一一欽佩 高超一一高明
干干凈凈——一干二凈 斬釘截鐵一一干脆利落
四、反義詞
拒絕一一答應 侵略一一抵御 忍受一一惱怒
危險一一安全 敬佩一一憎恨 相信一一猜疑
破綻一一周密 妄想一一期望
五、理解詞語
旦:戲曲角色行當,扮演婦女,有青衣、花旦、老旦、武旦等區別。
糾纏:攪擾,找人的麻煩。
深居簡出:平日老在家里待著,很少出門。
虛度:白白地度過。
吟唱:吟詠歌唱。
知足:滿足于已經得到的(指生活、愿望等)。
淪陷:(領土)被敵人占領;失陷。
困頓:(生計或境遇)艱難窘迫。
騷擾:使不安寧;擾亂。
明志:表明志向。
抗議:對某人、某團體、某國家的言論、行為、措施等表示強烈的反對。
不堪其擾:忍受不了對方的攪擾。
簽訂:訂立條約或合同并簽字。
優厚:(待遇等)好;豐厚。
斬釘截鐵:形容說話辦事堅決果斷,毫不猶豫。
破綻:衣物的裂口.比喻說話做事時露出的漏洞。
妄想:不能實現的打算。
氣節:堅持正義,在敵人或壓力面前不屈服的品質。
六、句子解析
1.到了深夜,梅蘭芳關緊窗戶,拉上特制的厚窗簾,才能在寓所悄悄地細聲吟唱,這對他來說已經很知足了。
這些動詞寫出了梅蘭芳酷愛藝術,想盡辦法都要唱戲。
2.1941年12月香港淪陷。日本駐港司令官親自出馬,多次逼迫梅蘭芳演戲。
“親自出馬”“多次逼迫”看出日本侵略者始終不放棄他們的妄想。
3.但是,無論戲園子老板開出的條件多么優厚,梅蘭芳全部拒絕了。他寧可賣房度日,也決不在日本侵略者的統治下登臺演出。
“無論……都……”“寧可……也……”含有關聯詞語的句子寫出了梅蘭芳再困難也堅決不向日本侵略者妥協,表現了他堅定的愛國信念。
4.這個朋友被他的愛國精神感動了,決心幫助他渡過難關,于是給他打了傷寒預防針,人打了這種針就會連日發高燒。
為了拒絕為日本人演出,梅蘭芳不僅將藝術讓位于民族氣節,甚至不惜傷害自己的身體來抵擋日本人的糾纏。這寧死不屈的愛國情懷是何等的讓人敬佩啊!
七、問題歸納
1.讀課文,想一想課文寫了什么?
課文主要寫了在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時期,梅蘭芳為了表示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抗議,堅決不給侵略者演戲,就把胡須留起來了。
2.梅蘭芳是在什么情況下蓄須的?他蓄須的用意是什么?
蓄須是為了拒絕日本人一次又一次的騷擾。梅蘭芳是演旦角的,一旦蓄須,便是宣告不再登臺演出了。
1941年12月香港淪陷。日本駐港司令官親自出馬,多次逼迫梅蘭芳演戲。
3.從梅蘭芳給自己打傷寒預防針一一事可以看出什么?
梅蘭芳為拒絕給日本人演出而不惜冒著生命危險打傷寒預防針的做法,讓我們深刻認識到梅蘭芳身上所具有的堅定的民族氣節。
4.你覺得梅蘭芳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
梅蘭芳先生是一個愛國主義者,在抗日戰爭期間,他蓄須明志,堅決拒絕為敵演出,有著強烈的愛國情感和崇高的民族氣節。
八、課文分段
第一部分(1):概括交代了梅蘭芳先生的身份、職業、習慣等。
第二部分(2-8):具體記敘了梅蘭芳先生拒絕為日本人演出。以及抗戰勝利后又重新登臺演出的事,體現了他堅定的民族氣節。
第三部分(9):深化主題。從表演藝術和民族氣節兩個方面對梅蘭芳先生進行了高度評價。
九、課文主題
這是一篇介紹人物事跡的記敘文。本文講了現代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生平中的一些感人事跡:抗戰時,占領上海的日軍想利用梅蘭芳的影響粉飾太平,梅蘭芳獲悉后通過避居香港、蓄須、打傷寒預防針等方法一次次拒絕了日本人,充分顯示出他強烈的愛國思想和崇高的民族氣節。
第24課《延安,我把你追尋》一、我會認組詞
延:yán(延安、延長、延遲)
昔:xī(昔日、往昔、今非昔比)
筍:sǔn(春筍、竹筍、筍干)
茅:máo(茅屋、茅草、茅舍)
炕:kàng(火炕、土炕、上炕)
旦:dàn(元旦、一旦、危在旦夕)
媚:mèi(嫵媚、明媚、一笑百媚)
二、多音字
廈:shà(大廈)xià(廈門)
露:lù(雨露)lòu(露怯)
三、近義詞
昔日一一往昔 茁壯一一繁茂 猶豫一一遲疑
明媚一一明凈 奧秘一一奧妙 溫熱一一溫暖
滿目琳瑯一一美不勝收 頂天立地一一威風凜凜
四、反義詞
破舊一一嶄新 輝煌一一暗淡 昔日一一今朝
首壯一一柔弱 明媚一一昏暗 猶豫一一果斷
美妙一一丑陋 頂天立地一一低頭折節
五、理解詞語
追尋:跟蹤尋找。
昔日:往日;從前。
茁壯:(動植物、年輕人、孩子)強壯;健壯。
叮咚:形容玉石、金屬等撞擊或水滴落下的聲音。
清香:清淡的香味。
開荒:開墾荒地。
镢頭:刨土用的一一種農具,類似鎬。
雨后春筍:春天下雨后竹筍長得很多很快,比喻新事物大量出現。
滿目琳瑯:形容各種美好的東西很多(多指書籍或工藝品)。
茅屋:屋頂用茅草、稻草等蓋的房子,大多簡陋小。
猶豫:拿不定主意。
頂天立地:形容形象高大,氣概雄偉豪邁。
信念:自己認為可以確信的看法。
六、句子解析
1.像翩翩歸來的燕子,在追尋昔日的春光;像茁壯成長的小樹,在追尋雨露和太陽。
第一小節通過兩個比喻句,把我對延安的追尋比作是燕子對春光的追尋和小樹對雨露和太陽的追尋。從而表現了我對延安追尋的急迫和必要。
2.追尋你,延河叮咚的流水,追尋你,棗園梨花的清香,追尋你,南泥灣開荒的镢頭,追尋你,楊家嶺講話的會場。
叮咚的流水,實際是講人們在延安度過的革命歲月。講梨花的清香,實際上是講毛主席等中央領導同志在這里從事的革命活動。講開荒的镢頭,實際是講大生產運動中所體現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講講話的會場,實際是講當年黨中央和毛主席對中國革命的正確領導。
3.一排排高樓大廈像雨后春筍,一件件家用電器滿目琳瑯;我們永遠告別了破舊的茅屋,卻忘不了延安窯洞溫熱的土炕。航天飛機探索宇宙的奧妙,電子計算機奏出美妙的交響;我們毫不猶豫丟掉了老牛破車,但不能丟寶塔山頂天立地的脊梁。
作者運用了對比、比喻等方法描寫現代化建設的飛速發展。作者忘不了、丟不掉的是艱苦奮斗的偉大民族精神。
七、問題歸納
1.課文,想一想課文寫了什么?
詩的一、二兩節寫對于延安精神的追尋,三、四兩節寫實現現代化需要延安精神,五、六兩節寫追尋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2.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會怎么樣?
如果我們喪失了延安精神,就會變成沒有靈魂的人。這樣的人當然不可能向美好的未來展翅飛翔。
3.為什么要追尋延安精神?
因為追尋延安精神就是追尋信念、溫暖、光明。
八、課文主題
本課是一首詩,詩的第一、二兩節寫對延安精神的追尋,第三、四兩節寫實現現代化需要延安精神,第五、六兩節寫追尋延安精神的重要意義。該詩表達了作者對延安精神的贊揚和對人們在現代化建設中繼續發揚延安精神的希望。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