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悔之無及什么意思?典故介紹
發(fā)布時間:2025-10-28閱讀(1)
|
諸葛亮死后,姜維接過了北伐的重任,不過蜀國很多大臣并不信任他。覺得諸葛亮都沒辦法完成的事情,難道換成你姜維就可以辦到么?所以很多大臣主張姜維放棄北伐,還是以防守為主。但是姜維深知防守只是坐以待斃,而北伐還能創(chuàng)造一片生機?;谥疅o及這個成語的背景故事就是講述了此事,一起來看看這個典故是怎樣的吧。 ![]()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志·姜維傳》注引《漢晉春秋》,時間是在蜀漢延熙十一年(公元248年),主人公為費祎和姜維。原文如下: 費祎謂維曰:“吾等不如丞相亦已遠矣;丞相猶不能定中夏,況吾等乎!且不如保國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業(yè),以俟能者,無以為希冀徼倖而決成敗于一舉。若不如志,悔之無及?!?/p>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費祎對姜維說:“我們這些人對丞相諸葛亮相比,相差的太遠。丞相尚且不能平定中原,更何況我們這些人呢!還不如保國治民,守住江山社稷,留下丞相建立的功業(yè)去等待有能力的人來繼承。不要抱有僥幸心理,以為打一次大仗就能決定天下勝負。那樣做的話,一旦事態(tài)發(fā)展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樣,再后悔也就來不及了?!?/p> 本文要說的成語便出自費祎之口,叫做“悔之無及”,意為后悔都來不及了。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見于左丘明所撰《左傳》中的“既成謀矣,何及其未作也,先諸?作而后悔,亦無及也?!?/p> 自諸葛亮病逝后,蜀漢的國策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在蔣琬輔政時期,蜀漢的國策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蔣琬根據蜀漢連年征戰(zhàn),國力疲憊的現狀,改變了諸葛亮時期主動出擊的做法,在邊境地區(qū)采用積極防御、伺機進攻的策略應付來自曹魏的襲擊。費祎繼任后,對外戰(zhàn)略更加保守,費祎認為自己的才能遠遜與諸葛亮,而諸葛亮尚且不能平定中原,可見難度之大,以自己的能力更加不宜常年出兵北伐并取得勝利。因此,費祎繼續(xù)沿用了蔣琬時期所采用的防御性策略。 ![]() 不過,在這個問題上,姜維的看法與蔣琬、費祎等人大相徑庭。他始終認為憑借自己的軍事才能,又有在涼州多年的生活經歷,可以誘使羌、胡等少數民族的作為內應,拿下隴西地區(qū)易如反掌,這樣一來就可以乘勢奪取涼州進而出兵中原實現統(tǒng)一全國的夢想。故此,等到了姜維執(zhí)政時期,他先后發(fā)動了九次北伐,不但勞而無功,反倒嚴重削弱了蜀漢的國力,最終也導致了蜀漢帝國的滅亡。 |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725806.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