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10-28閱讀(1)
|
大家都知道,世界上的三大主流宗教就是佛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從古到今,不管是什么樣的宗教,都是非常復雜和多樣性的。每一個宗教都有著自己的宗旨和禁忌,這便形成了多種多樣的宗教文化。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下印度教文化中的濕婆神。 ![]() 濕婆(Shiva),與梵天(Brahma)和毗濕奴(Vishnu)為印度教三大主神,毀滅之神,前身是印度河文明時代的生殖之神“獸主”和吠陀風暴之神魯陀羅,兼具生殖與毀滅、創造與破壞雙重性格,呈現各種奇譎怪誕的不同相貌。據說他有極大的降魔能力,額上的第三只眼能噴毀滅一切的神火,曾燒毀三座妖魔城市和引誘他的愛神,諸神和阿修羅攪乳海時,他吞下能毀滅世界的毒藥,頸部被燒成青黑色,得青頸之稱。 印度教認為“毀滅”有“再生”的含義,故表示生殖能力的男性**器---林伽是他創造力的象征,受到性力派和濕婆派教徒的崇拜。濕婆是苦行之神,終年在喜馬拉雅山上的吉婆娑山修煉苦行,通過最嚴格的苦行和最徹底的沉思,獲得最深奧的知識和神奇力量。 ![]() 他還是舞蹈之神,創造剛柔兩種舞蹈,被譽為舞王。他是妖魔鬼怪的統帥,妖魔鬼怪都受制于他。妻子是雪山神女,兩個兒子是塞犍陀和群山。前者是天兵天將的統帥,后者是侍候濕婆的諸小神之首。他的形象被描繪成三眼四手,手中分執三股叉、神螺、水罐、鼓等。身著獸皮衣,渾身涂灰,頭上有一彎新月作為裝飾,頭發盤成犄角形,上有恒河的象征物。 傳說恒河下凡時曾先落在他的頭上,分七路流向大地,頸上繞著一條蛇。坐騎是一頭大白牛。他的故事散見于各種文獻中。他的教派信徒奉其為最高的神,有地、水、火、風、空、日、月、祭祀八種化身,除毀滅外還可創造。佛教文獻稱他為大自在天,住色界之頂,為三千界之主。 宗教傳說 濕婆居住在凱拉薩山(MountKalashi,即中國西藏阿里境內的岡仁波欽神山),他的乘騎是公牛南迪(Nandi),他的神妃是雪山神女帕爾瓦蒂(Parvatī),又叫烏瑪(Umā,光明、美麗)。濕婆的配偶起源于印度土著的母神,也像濕婆一樣兼具生殖與毀滅雙重性格,呈現溫柔相與恐怖相等不同的相貌。帕爾瓦蒂或烏瑪的形象是嬌媚嫻淑的妻子。 ![]() 濕婆配偶的另一種形象杜爾伽(Durgā,難近母)則是美艷而嗜殺的復仇女神,曾代表諸神殺死水牛怪魔希沙。還有一種形象迦梨(Kalī,黑女神),面目猙獰,酷愛血祭,純屬恐怖的死神。濕婆與帕爾瓦蒂的兒子伽內什(Ga攞媯愁)是可愛的象頭神,另一個兒子塞犍陀(Skanda)則是勇敢的正義的偉大的帥氣的戰神。 塞犍陀就是佛教的護法天尊:韋馱菩薩。韋陀菩薩:梵名Skanda,巴利名KHANDA,又稱韋將軍、韋天將軍,原來是婆羅門教的戰神,有六頭十二臂,手拿弓箭,騎孔雀。崇拜韋馱的信仰最初流行在南印度,五世紀后傳到北印度,被大乘佛教吸引為守護神,是南方增長天八大將軍之一,位居四天王下三十二將軍之首。 韋馱生而聰慧,早離塵欲,后來皈依佛門,成為護法天神。傳說唐朝道宣律師曾與天人會談,說到南方天王部下有一位韋將軍,從而感得他現身護法,身著甲胄,合掌而立,寶杵橫放臂上。從此以后,中國的道場中便開始立有天將軍身的韋馱菩薩像。 濕婆”這個名字是在印度教時代出現的,他的原型一般被認為是吠陀時代的風暴之神魯陀羅。濕婆,又譯作“希瓦”,是仁慈的意思,象征著“昌盛”和“吉祥”,同時又象征著“毀滅”。佛教文獻稱他為大自在天,住色界之頂,為三千界之主。有地、水、火、風、空、日、月、祭祀八種化身,擁有毀滅和再生的力量。 ![]() 濕婆派,印度教派別之一,以濕婆神為最高神。起源甚早,依現存文獻記載,西元二世紀貴霜朝時代此派擁有相當勢力。佛典中常載有崇拜自在天或大自在天的涂灰外道,或以髑髏為首飾的外道等,這些都屬于濕婆派的修行者。此派信徒在前額及胸、腕上,以灰或白檀、番紅花涂上三道橫線,此標識稱為Tripu爞愀。現代印度教諸派中,以此派與毗濕奴派最有勢力。 濕婆節 印度節日。定于印歷五月下半月第三天夜晚(公歷7、8月),是濕婆的誕辰。濕婆是印度教的大神之一。舉行慶典時,人們要在濕婆廟誦讀贊美濕婆的經詩,拜祭濕婆林伽(即濕婆的男性**器)。因為濕婆崇尚苦行,所以教徒們即以苦行和苦修的方式來表示虔誠。 上世紀三十年代以來,泉州曾多次發現元代濕婆教雕刻遺物共200余方,特別是近年來屢有新發現。1984年底,學者們在泉州通淮門城墻附近發現一方濕婆教石刻。 |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