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老而不死是為賊什么意思?孔子為什么要說這句話?
發布時間:2025-10-28閱讀(2)
|
其實古人曾經說過的很多話,如果只是斷章取義,只看到了一部分就對這句話進行解讀,是非常不對的,但是偏偏就有很多人看話只看一半,對于這句話真正的含義卻不甚了解。比如,孔子曾經說過一句話,老而不死是為賊,聽上去就好像在**一樣,事實當真如此嗎?孔子說老而不死是為賊是什么意思呢?
如今看來,“老而不死是為賊”幾乎與“老不死”成了同義詞,此言聽起來是對年老者的極大不尊重,很難想象這樣一句有違中華傳統倫理道德觀的話竟然會在中國盛行了兩千五百多年。更難以置信的是,這句話竟然是出自“萬世師表”孔子之口。 那么,“老而不死是為賊”到底是語出哪里?孔子又是在什么情況下對誰說了這樣一句話呢? “老而不死是為賊”出自《論語·憲問》, 原文是: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一次,孔子去找原壤,卻見到原壤竟然叉開雙腿坐著等待孔子。這里的“夷俟”意思就是像蠻夷那樣叉開腿坐著,先秦時候沒有內褲,所以古人都是雙腿并攏“跪坐”,叉開雙腿那叫“箕坐”,是非常不禮貌的。 所以,見到此情此景后,孔子大怒,罵道:“你年輕的時候不講孝悌,長大后又沒有成就,現在老而不死,真是個禍害啊!”說完,孔子還用手杖敲打了原壤的腿,恨鐵不成鋼之意溢于言表。
孔子的這番話說得還是很重的,難道僅僅是因為原壤對著他叉開腿坐著嗎?顯然不是的。這個原壤是孔子認識了很久的舊相識,孔子對此人非常了解。《禮記·檀弓下》還曾記載:原壤的母親去世時,他非但不傷心,還敲著母親的棺槨歡快地唱著歌,簡直是禽獸不如。 所以說,孔子之所以罵原壤“老而不死是為賊”,絕非是因為他“老”,要知道,孔子比原壤更老。孔子如此氣憤,是因為他不但“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并且老了以后不能給年輕人做榜樣。也就是說,孔子罵的是“為老不尊”的人,而不是“年齡大”的人,我們現在完全是斷章取義了。 當下,“為老不尊”仍是一個被廣為議論的話題,“公交車霸座”,“廣場舞擾民”,老人們也背負了很多罵名,甚至有人調侃說:“不是老人變壞了,而是壞人變老了。” 其實,無論對年輕人還是老年人,我們都應該根據個體情況不同而區分看待,而不應該一棒子打死。“老而不死是為賊”的僅僅是為老不尊者,更多老年人他們曾為社會做出過杰出貢獻,個人品德也十分高尚,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尊敬的長者。
"老而不死是為賊” 意思是責罵老而無德行者的話。出處:《論語·憲問》:“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原壤:人名,孔子之故人) 《四書》解釋:原壤叉開雙腿坐著等待孔子。孔子罵他說:“年幼的時候,你不講孝悌,長大了又沒有什么可說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害人蟲。”說著,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就是說孔子有個從小玩到大的發小叫原壤,一天原壤的母親死了,孔子就去探望他,結果沒有看到他剛剛喪母時候的悲痛萬分,反而看到他敲著母親的棺材唱歌,坐姿也是隨便一攤,家里也是混亂不堪,孔子本身就主張“不學禮,無以立”看到這就不能忍了,氣著說了“老而不死是為賊”,用來責備原壤為老不尊,也就是暗示他活的沒有規矩,沒起到榜樣作用,沒有活出輝煌。 我們不論哪種翻譯比較好,反正意思就是孔子罵原壤老不死的。原因就是原壤不遵禮,岔開腿等孔子。我們都知道孔子是非常尊禮的人,按照儒家的標準,當家里來了客人,身為主人要迎接的。如果是尊貴的客人,要熱情的趨趕過去迎接;低一等的客人,也要這站著迎接。而原壤等孔子的時候,竟然是岔開腿坐著等,這在孔子那里是最不合禮法的。 |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