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古代老師有哪些稱謂?
發布時間:2025-10-28閱讀(3)
|
今天是教師節,相信大家都為自己的老師送上了最真切的祝福。其實教師這個職業從古至今已經存在了上千年,作為一個國家最重要的職業之一,老師對下一代的教育很可能就決定一個國家未來的走向。古人是非常看重老師的,在古代對于老師的稱呼也多達十幾種,可能多數稱謂大部分的朋友聽都沒聽說過,所以這次就借這樣一個機會為大家講講古人是如何稱呼老師的,一起來了解下吧。 ![]() 【師長】 含有視老師為尊長之義,是古時候對教師的尊稱之一。 《韓非子·五蠹》 “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為改, 鄉人譙之弗為動,師長教之弗為變。 夫以父母之愛、鄉人之行、師長之智, 三美加焉,而終不動,其脛毛不改。” 【夫子】 原為孔子門徒對孔子的尊稱, 后來夫子成為人們對教師的尊稱。 《論語·子張》: “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山長】 是歷代對山中書院的主講教師的稱謂, 其出處源于《荊相近事》。 五代十國時期,蔣維東隱居衡山講學, 受業者眾多,蔣維東被尊稱為“山長”。 此后,“山長”成為對教師的一種尊稱。 元代時,各路、州、府都曾建有書院,設山長。 明清沿襲元制,乾隆時期曾一度改稱院長,清末仍叫山長。 廢除科舉之后,書院改稱學校,山長的稱呼廢止。 ![]() 【師傅】 古時老師的通稱。 “師傅”一詞原本是太師、太傅、少師、少傅等官職的合稱, 因為這些職位負責教習太子,所以師傅也成為老師的代稱。 《谷梁傳·昭公十九年》: “羈貫成童,不就師傅,父之罪也。” 師傅這一稱謂迄今仍在使用, 但一般指工商曲藝戲劇等行業的老師。 【師父】 古代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說法, 所以也將老師尊稱為師父。 《呂氏春秋·勸學》:“事師之猶事父也。” 【西席】 也稱西賓,是對教師的一種尊稱。 其來源為這樣一個典故: 漢明帝劉莊當太子時,曾拜桓榮為師, 登皇位后,他對桓榮仍十分尊敬,常到桓榮住的太常府內, 聽桓榮講經。漢代席地而坐,室內座次以靠西向東為尊。 漢明帝雖貴為皇帝,仍然給桓榮安排坐西面東的座席, 表示對啟蒙老師的尊敬, 此后,“西席”或“西賓”就成了對教師的尊稱。 ![]() 【師保】 原為古代輔弼帝王和教導王室子弟的官員, 亦師亦保,統稱“師保”。《易·系辭下》: “無有師保,如臨父母。”后來泛指老師。 如清代龔自珍《抱小》:“小學者,子弟之學。 學之以侍父兄師保之側, 以待父兄師保之顧問者也。” 【宗師】 原為掌管宗室子弟訓導的官員。 《漢書·平帝記》:“其為宗室自太上皇以來族親, 各以世氏、郡國置宗師以糾之,致教訓焉。” 后逐漸演變為眾人所崇仰、堪稱師表的人。 北宋孔平仲《談苑》卷三: “石介,字守道,徂徠山人也。文章學術, 天下宗師,皆呼為徂徠先生。” 【教授】 如今的教授一詞是高等教育體系中的一種職稱, 但在古代太學中則是講學的博士。 中國漢、唐兩代太學都設有博士, 宋代中央和地方的學校始設教授, 元代各路、州、府儒學以及明清兩代的府學也都設有教授。 ![]() 【助教】 在國子監任教的教師。 西晉咸寧二年立國子學,始設助教, 協調國子祭酒、博士傳授儒家經學。 此后除個別朝代外,國子監中都設經學助教, 稱國子助教、太學助教、四門助教、廣文助教等。 【學博】 原為唐代府郡的學官。 唐代府郡置經學博士各一人,掌以五經教授學生, 后泛稱學官為學博。 清代小說家吳敬梓的《儒林外史》第三十六回: “這人大是不同。不但無學博氣,尤其無進士氣。” 【講郎】 原為講授經書的官員。 《后漢書·儒林傳》: “又詔高才生受《古文尚書》、《毛詩》、《谷梁》、 《左氏春秋》,雖不立學官,然皆擢高第為講郎。” ![]() 【教諭】 原為宋代京師小學和武學中的學官名。 明清時期,縣設“縣儒學”作為一縣之最高教育機構, 內設教諭一人,另設訓導數人。訓導是指輔助教諭的助手。 府學教諭多為進士出身,由朝廷直接任命。 《明史·職官志四》:“儒學:府,教授一人,訓導四人。 州,學正一人,訓導三人。 縣,教諭一人,訓導二人,教授、學正、教諭, 掌教誨所屬生員,訓導佐之。” 【先生】 “先生”一詞的最初含義是先出生的人, 引申指長輩、知識豐富的人。 《孟子》中的“先生何為出此言也”以及《國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 其中的“先生”均是稱呼有學問、有德行的長輩。 后來,“先生”一詞被引申為從事教育工作的人。 《禮記·曲禮上》:“從于先生,不越路而與人言。” 鄭玄注:“先生,老人教學者。” |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