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春不撿雞冬不撿兔什么意思?背后有何寓意?
發布時間:2025-10-28閱讀(2)
|
“春不撿雞,冬不撿兔”是一句俗語,北方冬天通常比較寒冷,古人會選擇在冬季出門打獵,有時候能在路上看到凍死的兔子。不過一般這種兔子可能并不健康,所以建議最好是埋了,而不是撿回家吃。所以這句俗語也有不要貪小便宜的意思,其實古人有很多生活上的智慧直到今天依然能教會我們很多。下面就為大家講講背后的故事以及寓意,想了解的話就一起來看看吧。 ![]() 從古至今,流傳著守株待兔的故事,戰國時期宋國的一個農民,本來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能夠解決自己的溫飽問題,一年地里豐收不好,這個農民就希望自己能夠行大運,而他也真的走運,沒出力就逮到了一只兔子,因為這只兔子撞到了樹上,死了,農民也就美美的吃了一頓,此后農民再也不勞作,只等著兔子撞樹。 像這樣的故事還非常多,其中“春不撿雞,冬不撿兔”也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息息相關的俗語,講的是什么?其中蘊含著老祖宗的大智慧,句句在理。 ![]() 字面意思是,春天不撿死雞,冬天不撿死兔子,這是不是與“守株待兔”的相違背?為什么不能撿?天上能撿“白餐”的事情可不常見,尤其是勞動人民,還能吃上一頓肉,這是許多家庭夢寐以求的。 事實上,一到春天,勞動人民就受到了老鼠的騷擾,為了能夠驅除老鼠,農家就會備上毒死老鼠的藥,而一些雞誤食了這些藥,就喪生了,要是撿回去吃了,也就危害到了自己的健康,得不償失。 冬天的死兔子通常也不是凍死的,因為兔子有兔毛御寒,沒有那么嬌弱,如果在路上碰上了死兔子,一般是因為患病,或是其他不正常的死亡方式,要是樂呵呵的帶回去食用,也同樣危害到自己的健康,追悔莫及。 ![]() 于是“春不撿雞,冬不撿兔”也就流傳下來,事實上,這話里面還蘊藏了一個大道理,像“守株待兔”揭示的道理是:要是碰上全新的情況發生新的問題,不能墨守成規,只能用新的方法解決,只有愚蠢的人才會看不到事實的變化,也是說好逸惡勞最終會讓自己連溫飽都解決不了。 “春不撿雞,冬不撿兔”中,蘊藏的道理則是莫名得到的好處,最終也會帶來非常大的危險,貪圖便宜,只會將自己推到危險的地步。也說明了,誘惑的表面下,藏著傷人性命的危險。 ![]() 因此要懂得腳踏實地,不屬于自己的要及時放棄,免得惹禍上身,這看似是一種“怯弱”的表現,但你明知危險,還要繼續這么做,得到的也只是當頭一棒,一定要等到危險發現時才痛哭流涕,實在不值得人們同情。 放棄不等于怯弱,《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中有話:“高飛之鳥,死于美食;深泉之魚,死于芳餌?!敝v的是也正是經不起誘惑,最終導致身敗名裂。 |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