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李白最美的詩是哪一首?賞析《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發布時間:2025-10-28閱讀(2)
|
說起我國歷史唐朝時期的詩仙李白你會想起哪一首詩呢?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這樣的豪邁?還是“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樣的深情呢?又或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樣不切實際的夸張呢?李白給很多人的印象是瀟灑豪邁的,他的詩歌同樣也有著這樣的豪邁與瀟灑。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首個人認為李白寫的最美的一首詩: ![]()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 就這么乍一看這首詩,感覺這風格有點不像是李白所寫,如此柔美清麗,與李白向來的豪邁瀟灑似乎不在一個頻道上。但是后來小編確認這首詩確實是李白所寫之后,情不自禁的對李白的敬佩有多了好幾分。 我們先來看看這首詩: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 清澈的水流似隱約回檔的犬吠,繁盛的桃花滿帶著濃艷的露水。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 深幽的樹林中野鹿時隱時現。安靜的到了正午也聽不見鐘聲。 ![]() 朋友們完全可以在腦海中勾勒出這幅美好的畫卷,這是多么自然幽靜的畫面。李白的這一句在民間十分的流行,細細品嘗,頗有一種歲月靜好的感覺在其中。 這兩句也不是只有如今的文學愛好者非常喜歡了,其實早在幾百年前就已經有學者非常喜歡這兩句了。在《唐宋詩舉要》中就有寫到:”此四句寫深山幽麗之景,設色其鮮采”。在《唐詩選脈會通評林》中也有寫到:“周敬曰:起聯仙境。三、四極幽野之致。通為秀骨玉映,豐神絕勝。”也有古人說了,這詩有點像是王維所寫,在《唐宋詩醇》中有寫到:“自然深秀,似王維集中高作,視孟浩然《尋梅道士》詩,華實俱勝?!?/p> 根據歷史的考證,這首《訪戴天山道士不遇》應該是李白在18-19歲時在戴天山讀書的時候所創作的。 ![]() 某日李白去拜訪一位在戴天山的道友,恰好那天導游不在家,于是李白便沿路寫了來路時的風景與愁思,于是便留下了這篇佳作。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所寫的是李白的所看所聞。泉水淙淙,犬吠隱隱;桃花帶露,濃艷耀目。李白沿著溪水而行,穿越樹林進入深山,路途中宜人的景色讓他留連忘返。這讓李白聯想起自己道友居住在此處,就如住在世外桃源一般,超塵拔俗。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所寫的便是李白進入山中的第二程了。李白在林間的小道上走著,經常會看到出沒的麋鹿。林深路長,來到溪邊的時候已經是正午了,本應該是道院打鐘的時間,但是卻安靜的聽不到任何鐘聲。 這兩句寫出了山中的幽靜,已經暗示了自己的道友已經外出。而麋鹿喜靜,經常在林子的深處活動,既然在這里見到麋鹿,可見此處是有多幽靜。 ![]()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這句已經是李白進山的第三程了,這一句寫已經來到了道院門前所見到的情景——道友不在,唯一能見到的就是融入到青蒼山色的綠竹以及掛在碧綠山峰上的瀑布而已。 由于道友不在家,李白百無聊賴,于是游目四顧,開始細細品味起眼前這美景來。這兩句寫景的既可以看出這道院是一片淡泊、高潔的凈土,又可以感受到李白造訪不遇的那種爽然若失的情懷。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這句寫的是詩人通過了聞訊的方式從側面道出了“不遇”的事實,又以倚松再三這個動作寫出了“不遇”的惆悵。用筆略帶迂回,情感隨勢流轉,久久不絕。 李白來拜訪道友,一路走來,所見所聞的沿途景物之美,幽靜自然,讀來讓人齒頰生香。后來發現道友不在,于是便倚靠著旁邊的松樹開始發愁。這是多么美麗的畫面,還真要感謝這千年前的那場不遇,留下了這樣一篇佳作。 |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