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10-28閱讀(1)
|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說這個臘八節也還是很有意思的,畢竟有好吃的,臘八粥還是很好吃的也非常的養生,那么又有人要問了,這個臘八節又到底有什么來歷呢?臘八節的真正由來又是什么呢?這些問題都是值得我們這一些中華兒女去學習的,弘揚民族文化人人有責了! 一、臘八節簡單介紹臘八節,即每年農歷十二月八日,又稱為“法寶節”“佛成道節”“成道會”等。本為佛教紀念釋迦牟尼佛成道之節日,后逐漸也成為民間節日。 臘八粥,又稱“七寶五味粥”、“佛粥”、“大家飯”等,是一種由多樣食材熬制而成的粥。臘八粥的最早文字記載在宋代。南宋吳自牧《夢梁錄》載:“此月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等寺,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年以上了。每逢臘八這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
在我國北方,有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之說,過臘八意味著拉開了過年的序幕。每到臘八節,北方地區忙著剝蒜制醋,泡臘八蒜,吃臘八面臘八粥。在南方臘八很少提,臘八節是典型的北方節日。 二、臘八節的真正由來1、由來 臘八節,節期在每年農歷十二月初八,主要習俗是“喝臘八粥”。臘八節是佛教盛大的節日之一。按佛教記載,釋迦牟尼成道之前曾修苦行多年,形銷骨立,遂發現苦行不是究竟解脫之道,決定放棄苦行。此時遇見一牧女呈獻乳糜,食后體力恢復,端坐菩提樹下沉思,于十二月八日“成道”。為紀念此事,佛教徒于此日舉行法會,以米和果物煮粥供佛。南宋吳自牧《夢梁錄》載:“此月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等寺,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自從佛教傳入中國,各寺院都用香谷和果實做成粥來贈送給門徒和善男信女們。臘八這天,各寺院舉行法會,效法佛陀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典故,用香谷和果實等煮粥供佛,名為臘八粥。傳說喝了這種粥以后,就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因此,臘八粥也叫“福壽粥”、“福德粥”、和“佛粥”。“臘八”本為佛教節日,后經歷代演變,逐漸成為家喻戶曉的民間節日。 2、相關 先秦時期我國一些地方已有與“臘”相關的臘祭的習俗,節期在臘月,具體日期并不固定,該臘祭習俗被后人視作“臘八節”的來源之一。據西漢戴圣所編的《禮記·郊特牲》輯錄,臘祭是“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漢應劭《風俗通義》中說:“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蠟,漢改為臘。先秦時期,我國一些地方有在臘月祭祀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習俗,祈求豐收和吉祥。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先祖也。”還有一種說法,即“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因“臘”與“獵”通假,“獵祭”亦為“臘祭”。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漢代之前臘祭的具體日期并不固定,到了漢代才明確了從冬至過后的第三個戍日為“臘日”。臘祭的對象,則是列祖列宗以及五位家神。五位家神指的是“門、戶、天窗、灶、行(門內土地)”。不過在這天并不喝臘八粥。
三、臘八節的由來傳說1、關于臘八節的傳說一 傳說臘八節來自“赤豆打鬼”的風俗。傳說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氏,三個兒子死后變成惡鬼,專門出來驚嚇孩子。古代人們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認為大人小孩中風得病、身體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這些惡鬼天不怕地不怕,單怕赤(紅)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說法。所以,在臘月初八這一天以紅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2、關于臘八節的傳說二 臘八節是農歷臘月(十二月)初八,傳說起源于元末明初,據說當年朱元璋落難在牢監里受苦時,當時正值寒天,又冷又餓的朱元璋竟然從監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紅豆、大米、紅棗等七八種五谷雜糧。朱元璋便把這些東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臘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其名曰這鍋雜糧粥為臘八粥。美美地享受了一頓。后來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為了紀念在監牢中那個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這一天定為臘八節,把自己那天吃的雜糧粥正式命名為臘八粥。 3、關于臘八節的傳說三 傳說臘八節出于人們對忠臣岳飛的懷念。當年,岳飛率部抗金于朱仙鎮,正值數九嚴冬,岳家軍衣食不濟、挨餓受凍,眾百姓相繼送粥,岳家軍飽餐了一頓百姓送的“千家粥”,結果大勝而歸。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飛死后,人民為了紀念他,每到臘月初八,便以雜糧豆果煮粥,終于成俗。
4、關于臘八節的傳說四 秦始皇修建長城,天下民工奉命而來,長年不能回家,吃糧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萬水,糧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餓死于長城工地。有一年臘月初八,無糧吃的民工們合伙積了幾把五谷雜糧,放在鍋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還是餓死在長城下。為了悼念餓死在長城工地的民工,人們每年臘月初八吃“臘八粥”,以資紀念。 5、關于臘八節的傳說五 相傳老兩口過日子,吃苦耐勞,持家節儉,省下一筆大家業,可是寶貝兒子卻不爭氣,娶個媳婦也不賢惠,很快就敗了家業,到了臘月初八這一天,小兩口凍餓交加,幸好有村人、鄰居接濟,煮了一鍋大米、面塊、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雜合粥”。意思是:“吃頓雜合粥,教訓記心頭。”這頓粥讓小兩口改掉了惡習,走上正道,靠勤懇的勞動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來。民間流行臘八吃粥的風俗,就是人們為了以此教訓警告后人而相沿的。 6、關于臘八節的傳說其他說法 a、道教 據宋代的《云笈七箋》中說,正月初一是天臘,五帝會于東方九炁青天;五月初五名地臘,五帝會于南方三炁丹天;七月初七是道德臘,五帝會于西方七炁素天;十月初一是民歲臘,五帝會于北方五炁黑天;臘月初八是王侯臘,五帝會于上方玄都玉京。 據《赤松子章歷》中說: 正月初一天臘,五帝校定生人神氣,時限長短,益添年命。求禱子孕,祭祀先亡,升達玄祖。其日不可壅滯溝澗,用力色欲。可吟詠歌贊,導引神氣。 五月初五地臘,五帝校定生人官爵,血肉衰盛,外滋萬類,內延年壽,記錄長生名字。此日可謝罪,求請移易官爵,祭祀玄祖。其日不可伐損樹木、血食,可服氣,消息四大。 七月初二道德臘,五帝校定生人骨體枯盛,學業文籍,名官降益。其日可謝罪、請福、服氣、沐浴、祭祀先亡。其日不可伐樹碎石,食啖酸咸,乘騎臨險。可導引攝理,展舒筋骨。 十月初一民歲臘,五帝校定生人祿料、官爵、算盡、疾病輕重。其日可謝罪、請添算壽、祭祀先亡、沐浴玄祖。慎勿多食、侄昏醉睡。可行道禮拜、旋逵庭壇。
臘月初八王侯臘。五帝校定生人處所、受祿分野、降注三萬六千神氣。其日可謝罪、求延年益壽、安定百神、移易名位、回改貧乏、沐浴、祭祀先亡、大醮天官,令人所求從愿,求道必獲。此日不得聚會飲樂。可清凈經行山林有壇庭之處,行道有念,三魂七魄,不得經營俗事,逢臘日即是。 據以上,正月初一天臘,五帝校定生人神氣時限長短;五月初五地臘,五帝校定生人官爵、血肉衰盛;七月初七道德臘,五帝校定生人骨體枯盛;十月初一民歲臘,五帝校定生人祿科官爵;十二初八王侯臘,五帝校定生人處所,受祿分野。五臘日,齋戒沐浴,朝真行道,自然獲福無量。 三元節三官大帝賜福赦罪解厄,五臘日便是五帝校定生人延益的良日。《赤松子章歷·卷二》有: 王長謂趙升真人曰:子知五臘日乎?趙升真人曰:吾于鶴嗚洞侍右,聞先師與郁華真人論之,五臘日者,五行旬盡,新舊交接,恩赦求真,降注生氣,添神請算之良日也。此日五帝朝會玄都,統御人間地府、五岳四瀆、三萬六千陰陽,校定生人,延益之良日也。學道修真求生之士,此日可齋戒沐浴,朝真行道。今故明傳妙旨,可宜勤行之。” 五臘日,五帝朝會玄都,統御人間地府、五岳四瀆、三萬六千陰陽,校定生人,延益之良日,是學道修真求生之士,齋戒沐浴,朝真行道的日子。 b、佛教 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名喬達摩·悉達多,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凈飯王的兒子,年輕時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為尋求人生真諦與生死解脫,舍棄王族生活,出家修道。他在雪山苦行六年,常常日食一麥一麻。后來發現一味苦行并非解脫之道,于是放棄苦行下山。這時一位牧女見到他虛弱不堪,便熬乳糜(奶與谷物共煮而成)供養他。釋迦牟尼的體力由此恢復,隨后于菩提樹下入定七日,在臘月初八,夜睹明星而悟道成佛。古印度人為了不忘佛祖成道以前所受的六年苦難,也為了紀念佛祖在農歷的十二月初八悟道成佛,便在臘月初八這一天以吃雜拌粥作為紀念,所以說臘八節是從古印度傳入中國的,臘八也就成了佛祖的成道日。 佛教傳入我國后,各地興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動也隨之盛行起來,尤其是到了臘月初八,祭祀釋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舉行誦經,并效仿牧女在佛成道前獻一種“乳糜”之物的傳說程式,煮粥敬佛。這便是臘八粥的來歷。
總結: 反正關于這個臘八節的來歷有很多很多了,但是這個佛教的釋迦摩尼這一說呼聲比較高,所以大家需要知曉這一些了。 |
上一篇:紫薯南瓜小米粥做法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