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2閱讀(12)




一、內容解析
《回憶我的母親》是朱德同志在母親鐘太夫人逝世后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選自《朱德選集》。文章回憶了母親勤勞的一生,以樸實無華的語言抒發了對母親無限敬愛的深情,也表達了作者敬忠于民族和人民,盡忠于黨來報答母親深恩的決心。
文章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段痛悼母親逝世,引起對母親的回憶,是個總領全篇的段落。第二部分第二到七段,以時間為序,采用的是寄情于事的寫法,詳實而又重點地繼續了母親勤勞的一生。第三部分第14到17段,以抒情議論的筆觸,寫母親對我的教育和影響,表達了我繼續革命的決心。
二、選文特點
全文思路清晰,首尾呼應,章法清楚,結構嚴謹,既寫了母親在貧苦家境中所表現出來的優秀品質,更在廣闊的社會背景下凸顯母親的偉大。作為一篇回憶性散文,除了具備內容真實、事件典型等基本特點以外,還具備以下特點。
1.以時間為序,緊扣母親的特點選材。這篇文章的結構看上去好像是隨意而為,信筆寫成,其實文章的結構十分嚴謹。全文按照時間順序繼續母親的一生,緊扣母親的特點選材,以母親勤勞的一生為主線,先具體敘述和描寫,最后概括敘述和議論抒情。文章開頭一段先交代寫作的緣由,奠定了全文的抒情基調,是全文的總綱。中間一部分以寫母親的勤勞為主,同時寫母親其他方面的特點,各層之間互相照應,銜接自然。最后一段重在抒發對母親的悼念之情,表達了要以敬忠于民族和人民、敬忠于黨來報答母親深恩的決心。
2.選取典型事例,凸顯人物本質特征。母親一生值得回憶的事很多,作者選擇最能表現普通勞動婦女的本質特征勤勞作為重點來寫母親的一生。文中所記的事情看來極為平凡,實則非常典型,諸如煮飯、種田、喂豬、和氣待人、周濟窮人等日常小事,體現出了母親作為中國千百萬勞動人民中的一員的本質特征。在寫了這一層意思之后,作者的目光又突破家庭的范圍,在更廣闊的背景中寫母親,表現母親平凡中的偉大。
3.語言樸實無華,卻飽含深情。本文沒有運用慷慨激昂的語句,沒有過多的描寫和抒情,也沒有華麗辭藻的著意渲染,但作者回憶的是自己親密、親切、親聞的母親的生活經歷,在平靜的敘述中,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感情真摯而深沉,讀來親切而又感人,而這一切又都是通過真切的語言來表現的。這應該就是“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純”的藝術之美。如“這類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飯食,母親卻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來有滋味”這句對比,平靜說出,表現了母親的勤勞、聰慧、能干、善于持家,表達了作者對母親的敬佩之情。“母親最大的特點是一生不曾脫離過勞動。母親生我前一分鐘還在灶上煮飯”這句話毫無溢美之詞,但母親勤勞堅強的形象卻十分生動感人。生活中人們對親人感情的表達都是無需多加修飾的,同時又是最感人的。這正是這篇文章的語言魅力所在。
4.以敘述為主,穿插議論和抒情。全文以敘述為主,但情到深處,作者的情緒也自然噴涌,非常直接地抒發自己的情感。在敘述抒情中,作者還自然而然地用議論性語句評說自己心目中的母親形象,尤其在文章結尾部分,議論性的語句畫龍點睛,點燃了情感,深化了主題。
三、學習目標
基于上述文本的特點,結合本單元的單元教學目標和本課可挖掘的教學價值,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把握母親形象特點。
2.抓住典型事例和細節描寫,感受母親高尚的品格和精神。
3.品味質樸無華的語言背后包含的作者對母親的深情與敬意。
4.體會夾敘夾議的寫作手法及作用。
其中二、三兩點是本課的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是領會文章質樸、感情真摯的語言特點,理解夾敘夾意、敘意結合的手法對突出文章主題的作用。
四、學習方法
新課程改革理論告訴我們,教師是學生探求新知的幫助者和引導者,學生是探求知識活動的主體。為達成教學目標,根據新課標精神和本文的教材特點,主要采取以下學習方法,問題引導法、資料引入法、默讀批注法和合作探究法。
五、學習過程
結合本文的文本特點、學習目標、藝術特色,本文的學習過程可以從以下方面展開。
1.導入新課,分享鏈接資料,了解寫作背景。對于八年級的學生來說,對朱德筆下的母親可能不熟悉,但是朱德本人卻是他們崇拜和敬仰的英雄人物,所以,可以從朱德同志引出朱德的母親。他說:“他勤勞的習慣,堅定的意志,謙遜的品格,都是受母親的影響。”那么,究竟是怎樣的一位母親才能培養出如此優秀的兒子,這樣自然而然地引導學生去認識這位平凡而偉大的母親?接著分享鏈接資料,引導學生分析。在延安各界隆重舉行追悼朱德母親的大會上,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同志和中共中央贈送的挽聯明確這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僅有的一次為黨的領導人母親舉行的公祭儀式。設置這一環節的目的是激發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為認識一位偉大的母親做準備。
2.初讀課文,把握文章內容,劃分文章結構。首先由學生帶著閱讀期待初讀課文,感知朱德母親勤勞樸素,為兒女付出全部的形象。然后要求學生根據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劃分結構。明確開頭第一段交代了寫作緣由,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是全文的總綱。中間主體部分具體續寫母親以勤勞為主的多方面的特點。第三部分重在抒發對母親的悼念之情。本環節的設置旨在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理清文章思路,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第三,品讀事例,分析母親形象,感受優秀品質。在上一環節的基礎上,要求學生閱讀第一自然段,通過找關鍵詞的方法,體會作者對母親的深愛之情。正是因為作者對母親有深沉的愛,才會有對母親的回憶,對母親逝去的悲痛,對母親高貴品格的追贊。弄清了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感情基調,再分小組合作探究這樣幾個問題。一是作者在第二部分回憶了母親的哪些事件,二是這些事件表現了母親怎樣的形象,三是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寫母親的一生的。通過對具體事例的分析,我們可以認識一位勤勞簡樸、寬厚仁慈、堅韌頑強、平凡而又偉大的母親。通過討論這些感人的事例,明確母親一生值得回憶的事情很多。作者選擇了最能表現普通勞動婦女的本質特征勤勞作為重點來寫母親的一生。諸多事件之間有一根時間線,并且都緊緊圍繞著同一個主題。本環節的設置旨在通過具體事例的品讀,感受母親的品格,體會回憶性散文內容真實、事件典型、注重細節等文體特點,明確從事件中把握人物形象是學習回憶性散文的基本要求。
4.體會情感,領會作者深情,歸納文章主題。在分析了朱德母親的形象之后,引導學生明確回憶性散文的特點之一是有“我”的存在。在這篇課文中,“我”在寫母親勤勞善良一生的同時,書寫了母親對我的哪些教育與影響,作者在文中表達了對母親怎樣的感情呢?帶著這樣的思考,要求學生邊默讀邊思考,明確母親勤勞吃苦,我從小耳濡目染幫他勞作,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母親任勞任怨,直到生命終結,依然熱愛勞動,教我養成勤勞的習慣,也教我生產的知識;母親聰明能干,教會我與困難做斗爭的經驗;母親對地主略深的抵抗,對我走上革命道路的堅定支持,讓我擁有了革命的意志。作者在文中寫了多則事例來表現母親對自己的影響,同時表達了作者對母親深沉的愛。領會作者對母親的深情之后,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是怎樣把對母親的熱愛和對勞動人民的熱愛、對革命事業的忠誠結合起來的。這個問題有一定難度,可以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品讀16段,討論明確朱德是領袖,是革命家,他心里不僅裝著人民,還裝著黨和國家。作者深知母親逝世的哀痛是無法補救的,因此就要尋找補救之法,以報答母親深恩。于是,從母親的平凡想到勞動人民的平凡,想到他只是中國千百萬勞動人民中的一員,再進一步想到正是這千百萬人創造了和創造者中國的歷史。再通過一個設問句:我用什么方法來報答母親的深恩呢?使報答母親深恩的感情上升為更博大的感情,那就是“盡忠于我們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國共產黨,使和母親同樣生活著的人能夠過快樂的生活。”作者有寬廣的胸懷,崇高的精神。作者把愛母親的感情與愛黨、愛人民、愛民族的感情緊緊的結合在一起,大大的深化了文章的主題。
第五,品味語言,分析寫作手法,掌握文本特色。品味文章語言是教學的難點,可采用兩個探究活動來完成。探究一,本文既是回憶,無處不滲透著作者對母親深沉的愛。本文具有如此強烈的感情表達效果的原因是什么呢?教師引導學生關注樸實用語、表情達意的效果,體會文本,善用樸素語言而將深情寄于其中,十分具有感染力的語言特色。探究二,作者在繼續事件的同時,還穿插了精當的議論,找出文中的議論性語句,理解其含義,體會其深化主題的作用。設計這個環節的目的就是要突破文章的難點及領會文章質樸、感情真摯的語言特點,體會夾敘夾意、敘意結合的手法對突出文章主題的作用。
第六,拓展閱讀,形成文體意識,豐富人文內涵。學習的最后一個環節是請學生閱讀其他兩篇寫母親的作品,鄒韜奮的《我的母親》、老舍的《我的母親》并進行比較閱讀。目的是拓展閱讀內容,進一步掌握回憶性散文的共同特點。
六、總結評價
最后,引導學生進行總結評價,梳理本課所得。對回憶性散文的學習,除了了解文體特征以外,還掌握了以下閱讀方法。
1.通過典型事例分析,感受母親平凡而偉大的形象。
2.把握夾敘夾議的寫作特點,體會議論句的含義和作用。3.品味平實如畫的語言,體會字里行間蘊含的情感。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74119.html
上一篇:用粉筆來畫畫 他用粉筆畫風景畫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