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4-01-22閱讀(10)
年少時,總有些文章半懂不懂,直到長大成人,再去回憶品味,原來蘊藏著如此深意。

朱自清 | 《背影》
原文:
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眼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干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
……
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
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 !
感悟:
以前不懂什么叫離別,而今故鄉(xiāng)于我,只有冬夏,再無春秋。要是再忙些,或許便只剩下春節(jié)那幾日;要是再過幾年,或許家鄉(xiāng)都要丟掉了。
類似的還有林海音的《城南舊事》:“走過院子,看那垂落的夾竹桃,我默念著: 爸爸的花兒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陸游 |《臨安春雨初霽》
原文:
世味年來薄似紗,
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
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閑作草,
晴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fēng)塵嘆,
猶及清明可到家。
感悟:
小樓一夜聽春雨,字里行間的浪漫情懷,有樓有夜有雨。
而今真的作客京華,才懂得人情涼薄似紗。更無力的是壯志難酬,而年華東流。

史鐵生 | 《秋天的懷念》
原文:
雙腿癱瘓以后,我的脾氣變得暴躁無常。望著望著窗外天上北歸的雁群,我會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聽著聽著李谷一甜美的歌聲,我會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四周的墻壁。
母親這時就會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著我的動靜。當一切恢復(fù)沉寂時,她又悄悄地進來,眼邊紅紅的,看著我。“聽說北海的花兒都開了,我推著你去走走。”
她總是這么說。母親喜歡花,可自從我的腿癱瘓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這兩條可恨的腿,喊著,“我可活什么勁兒!”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說:“咱娘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
可我卻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經(jīng)到了那步田地。后來妹妹告訴我,母親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來覆去地睡不了覺。
……
鄰居們把她抬上車時,她還在大口大口地吐著鮮血。我沒想到她已經(jīng)病成那樣。看著三輪車遠去,也絕沒有想到那竟是永遠的訣別。
鄰居的小伙子背著我去看她的時候,她正艱難地呼吸著,像她那一生艱難的生活。別人告訴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話是:“我那個有病的兒子和我那個還未成年的女兒……”
感悟:
年輕的時候永遠無法理解生活有多么艱辛,也不了解活著是有多么幸運。所以常常從我們口中能聽到類似“何不食肉糜”這樣輕浮的話語。
生活是一直艱難還是只有年輕時如此?一直如此......

辛棄疾 |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原文:
少年不識愁滋味,
愛上層樓,愛上層樓,
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
欲說還休,欲說還休,
卻道天涼好個秋。
感悟:
從前只是喜歡這首詩朗朗上口,也無生僻字。現(xiàn)在才明白年輕時的矯揉造作在現(xiàn)實面前什么也不是。
欲說還休,因無人了解,也無人可解,漸漸的,我們都學(xué)會了沉默。

馬爾克斯 | 《百年孤獨》
原文:
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歸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無法復(fù)原,即使最狂亂且堅韌的愛情,歸根結(jié)底也不過是轉(zhuǎn)瞬即逝的現(xiàn)實。
感悟:
年輕時人手一本,只是為了故作深沉,對書中如夢似幻的故事并沒有太多的感同身受。
長大后,逐漸發(fā)現(xiàn)書中那些生命中不可逃離不可消除的深沉的孤獨與宿命,對于每一個個體來說,都如此真實。

朱自清 | 《匆匆》
原文:
在逃去如飛的日子里,在千門萬戶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罷了,只有匆匆罷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
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fēng)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我留著些什么痕跡呢?我何曾留著像游絲樣的痕跡呢?我赤裸裸來到這世界,轉(zhuǎn)眼間也將赤裸裸地回去罷?但不能平的,為什么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
你聰明的,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fù)返呢?
感悟:
時光、愛情等都是文學(xué)中永恒的話題。對于這篇必背文章,直至現(xiàn)在大家也不會忘卻。
這些道理即使傳承了數(shù)千年人類也還是在重蹈覆轍,只是因為沒有失去,又怎么會懂珍惜。

肖復(fù)興 |《荔枝》
原文:
我第一次吃荔枝,是28歲的時候。那是十幾年前,我剛從北大荒回到北京,家中只有孤零零的老母。站在荔枝攤前,腳挪不動步。那時,北京很少見到這種南國水果,時令一過,不消幾日,再想買就買不到了。
想想活到28歲,居然沒有嘗過荔枝的滋味,再想想母親快70歲的人了,也從來沒有吃過荔枝呢!雖然一斤要好幾元,挺貴的,咬咬牙,還是掏出錢買上一斤。
……
那一晚,正巧有位老師帶著幾個學(xué)生突然到我家做客,望著桌上這兩盤水果有些奇怪。也是,一盤沙果傷痕累累,一盤荔枝玲挑剔透,對比過于鮮明。
說實話,自尊心與虛榮心齊頭并進,我覺得自己仿佛是那盤丑小鴨般的沙果,真恨不得變戲法一樣把它一下子變走。母親端上茶來,笑吟吟順手把沙果端走,那般不經(jīng)意,然后回過頭對客人說:“快嘗嘗荔枝吧!”說得那般自然、妥帖。
感悟:
這篇文章在課本眾多名篇中并不起眼,然而如今讀來,卻無限感慨。
感慨其一,是兒子心念母親;感慨其二,是母親“那般自然、妥帖”的做法后,隱藏著平凡人多少尊嚴與驕傲。

歸有光 | 《項脊軒志》
原文:
室西連于中閨,先妣嘗一至。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于茲。”嫗又曰:“汝姊在吾懷,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吾從板外相為應(yīng)答。”語未畢,余泣,嫗亦泣。
……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感悟:
讀書的時候,歸有光這篇祭文并沒有引起多少人的興趣,而現(xiàn)在,一句“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不知打動了多少人。
然而回到前文,其實還有一句令人感動至深卻平凡的對白:“兒寒乎?欲食乎?”像不像你的母親?
文章來源:CCTV4國寶檔案(ID:CCTV4gbdawx)


歡迎分享轉(zhuǎn)載→http://www.avcorse.com/read-74170.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