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2閱讀(8)





一、選文特點
《愚公移山》選自《列子·湯問》,是一則具有神話色彩的寓言故事。全文通過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第一段交代故事背景,寫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積、高度和地理位置,意在襯托移山的艱難,為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筆。第二段寫愚公提出移山,家里人提出運土方案,便率領幾人立即行動,這是情節的開端。第三段寫愚公對智叟的駁斥,是情節的發展。愚公和智叟的對話為此段核心,愚公堅信可以移山,智叟目光短淺,阻止愚公移山。第四段寫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感動,山終被移走,這是故事的高潮和結局。文章篇幅短小,但結構完整,有波瀾起伏的情節。《愚公移山》之所以能一直受到教材編者的青睞,成為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與其深刻內涵、藝術特色息息相關。
1.曲折離奇的故事情節。《愚公移山》的故事簡單,但通過山人關系的比較,愚公和智叟的辯論產生矛盾,從而顯示情節復雜性,增強了文章跌宕的氣勢,引人入勝。解決矛盾的情節并沒有簡單化,愚公說服其妻,不是以空話、大話壓服,而是靠眾人拿出方法。駁倒智叟不是泛泛頂撞,而是據理而言。
2.生動傳神的人物形象。一是用對比塑造人物。作者把故事的主角取名為愚公,配角取名為智叟,“愚”和“智”在字面上的意思就形成了對比。在故事的高潮部分,再用愚公與智叟的辯論來突出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一愚一智,對比鮮明,在對比中完成了愚公藝術形象的塑造。二是用語言描寫來展現人物的性格。全文愚公語言僅有兩處,一處是與家人商量移山的時候。從中我們不難看出,愚公移山的目標明確。第二處是他與智叟進行辯論的時候,字字如撞擊出的火星,句句似利劍,都是性格化的語言,又都是有哲理、思想深度的語言,展現出了一個有魅力、有決心而又和藹可親的愚公。
3.深刻內涵給人啟迪。此文是一篇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和樸素的辯證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借愚公形象的塑造,通過智叟與愚公的對話,展現出了智叟之愚與愚公之智,告訴人們做事既要胸懷大志,又要敢于實踐,才有可能成功,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雄偉氣魄,表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不畏困難、堅持不懈的精神,對人們有很大的啟發。另外,愚公在批駁山人時關于山與人的關系的分析,實際上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講的是在一定的條件下,事物之間的關系可以發生轉換的道理。
二、單元定位
本文安排在統編初中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中,從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和編者意圖看,本單元的課文都是我國古代的經典名篇,從主題上說都與人的品格、意志、情趣、情懷、抱負有關。本文講述的愚公移山的故事,其展現的聰明、智慧、堅韌、執著精神歷來被傳頌,是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的好材料。本文在人物對話的描寫、對比和襯托手法的使用,重點實虛詞的辨析方面也是對學生進行知識與技能訓練的好材料。
三、學習目標
正如前文所述,本文巧妙地先從人力與兩山對比展示愚公之愚,再到“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的有力駁斥情節,由表及里的塑造了愚公大智若愚的人物形象。另外,鮮明的對比,傳神的語言,讓人物躍然紙上。這些獨特之處蘊含著極大的文本價值和教學價值,本文的學習目標也由此產生和確定。
1.能結合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大意,積累文言詞匯本單元導讀明確提出要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而本文的故事情節學生比較熟悉,因此學習重點應該是利用注釋和工具書理解重點詞句,積累文言詞匯。同時教師和通過問題設計的方式引導學生理清文章大意。
2.能結合誦讀加深文意的理解,培養文言語感。本文的人物語言非常生動,反映了人物的態度、心理、性格,可通過反復誦讀加以揣摩,在揣摩語氣的朗讀中,引導學生讀出詞意,讀出情意,讀出深意。學生通過文字感受情感,通過朗讀加深對情感的理解,從而更全面地理解文本。
3.能結合文本內容多元化理解寓意,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與判斷力。本文是一則寓言,可以從多角度理解其寓意。學生質疑探究可以自由,但要合情合理,不能盲目求新,言必有據,這既是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又是語文思維、語文訓練的要求。
四、學習方法
傳統的文言文教學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講法,雖然字字落實,但不利于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我國古代教育文獻《學記》反對注入式,倡導啟發自主式。結合學習目標,本文將采用自主探究的學習策略。《愚公移山》故事廣為流傳,文中重點文言字詞學生可利用注釋和工具書自主式學習,培養學生文言文自能力。寓意理解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緊扣文本,利用獨立思考、合作討論等形式進行探究式學習,從而培養學生語文思維。
五、學習過程
結合本文的文本特點、學習目標、課型特點等,本文的學習過程可以從以下方面展開。
1.調動學生積累,感受預言魅力。對八年級的學生來說,寓言是同學們十分熟悉的一種文學題材。從小到大,同學們積累了許多寓言故事,教師可以從回顧此前學過或學生課外可能讀過的其他中國傳統寓言故事,引出學生對寓言故事特點的回顧。這時學生的答案可能不太準確,教師不必過多講解,為下面對寓言故事特點的學習埋下伏筆。隨后,教師導入課文的學習。
2.讀準課文,疏通文本內容。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先自讀課文,利用注釋與工具書自主解決字詞讀音問題,然后采用指讀、男女生分開讀等方式讀課文,師生交流,從而進一步讀準字音。由于這個故事的大致的情節學生一般都比較熟悉,教師通過結合課文內容提問,學生搶答的形式,適時講解文中關鍵字詞的含義。所提問題如下
(1)北山愚公多少歲?
(2)所宜何山,其大小如何?
(3)有多少人參加移山?
(4)對愚公移山,有人反對嗎?
(5)愚公最后把山挖掉了嗎?
這一環節的設計旨在通過豐富多彩的形式激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學習熱情,在耳熟能詳的故事里找到學習的樂趣,不至于倍感枯燥。
3.分析愚公之“愚”,智叟之“智”。教師讓學生圍繞“愚”字組詞,明確愚公從字面上理解為愚蠢的老人。然后老師泛讀課文,學生在文中找出體現其 “愚蠢”的語句。學生交流,教師順勢歸納出愚公移山的困難:山高、年邁、路遙等。教師由文中還有一位老人自然而然地將學生的視線引到智叟,結合文中至叟的語言,引導學生咀嚼語言分析,作者用倒裝、反問、夸張等方法表現出自叟對愚公移山的嘲笑。個性化的語言是進行朗讀指導的好素材。于是,老師圍繞智叟的語言,通過指讀、互評、再讀等形式,讓學生不僅品出人物,更要讀出人物。朗讀的過程中,讓學生品味出智叟的智體現在能認清自我,著眼眼前。
4.分析愚公不愚,智叟不智。教師圍繞作者對兩位老人的稱呼,讓學生發現作者對愚公的尊敬,于是設置懸念,為什么作者對愚公更加尊敬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男女生分開朗讀,點燃了學生對愚公形象的分析。文中的愚公的形象是豐滿的、立體的,教師發起小組討論,讓學生在思維的碰撞中全面概括人物形象。通過分析,學生發現愚公是一個造福大眾、不畏困難、敢于實踐、堅持不懈、具有發展眼光的形象。如何將“愚”轉換到“不愚”?教師利用講解智的內涵,讓學生發現智慧與美德密不可分。愚公是一位智者,因為他召集家人共同謀劃,既發現移山的困難,又敢于面對困難,寫下對愚公是一位智者的理解。用讀寫結合的方式促進學生對文本進行了深度解讀,最后將愚公的智與智叟的智進行比較,讓學生發現愚公放眼未來,敢于實踐,是大智慧,智叟著眼自我,認清現實,是小聰明,引導學生對智的理解從表及理層層推進。
5.課外拓展。最后結合本文內容進行課外拓展,讓學生根據積累,結合上一個教學環節對質的深刻理解,全班交流在中華的歷史長河中,你還想到了哪些具有大智慧的人物?在交流的過程中擴大學生的視野,拓寬文本的價值。
六、評價總結
最后,引導學生進行總結評價,梳理本課所得。作為一篇寓言故事,本文既有生動曲折的故事情節,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又有生刻的多元寓意。通過學習,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圍繞寓言的特點做一個總體梳理。
1.曲折離奇的故事情節;
2.運用了對比,突出了人物的特點;
3.深刻寓意,給人啟迪。
建議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課外閱讀列子中的寓言故事,感受中國傳統經典的魅力。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74191.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