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河中石獸理解性默寫 河中石獸課內外文言文比較閱讀
發布時間:2024-01-22閱讀(10)
【甲】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于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嚙,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于數里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節選自《河中石獸》)
【乙】荊①人欲襲宋,使人先表②澭水。澭水③暴益荊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軍驚而④壞都舍。向其先表之時可導也,今水已變而益多矣,荊人尚猶循表而導之,此其所以敗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時已與先王之法虧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為治,豈不悲哉?
故治國無法則亂,守法而弗變則悖,悖亂不可以持國。世易時移,變法宜矣。故凡舉事必循法以動,變法者因時而化,若此論則無過務矣。
(節選自《呂氏春秋》)
【注釋】①荊:楚國的別名。②表:測量的標尺。此處名詞用作動詞,用標尺測量。③澭水:古河名,在河南商丘一帶。④而:好像。
1.請用“/”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3分)
澭 水 暴 益 荊 人 弗 知 循 表 而 夜 涉 溺 死 者 千 有 余 人
澭水暴益/荊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斷對1處給1分)
2.甲文寓理于事,借人們尋找河中石獸的經過及結局,引出天下事不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深層思考;乙文類比說理,以荊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君主治國要考慮實際情況,再“法先王之法”,應明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3分)
據理臆斷 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 循法以動,因時而化(答對1空得1分)
3.請結合選文句子,填寫下面內容。(3分)

溫馨提示:可從句子含義入手。
相同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同點:都強調了要結合實際情況去判斷事情。(1分)不同點:甲文句子強調不能憑主觀臆斷去判斷事物。(1分)乙文句子告訴我們做事情要依照法度,但也不能墨守成規,要隨機應變。(1分)
【參考譯文】
【乙】楚國人想要偷襲宋國,派人先用標尺測量澭水(的深度)。澭水突然上漲,楚國人不知道,(仍)按照原來測量的結果在夜里渡河,淹死的有一千多人,軍隊驚亂的狀況好像都城里的房屋倒塌一樣。先前測量的時候,是可以指導他們渡河的,現在河水已經發生變化上漲了,楚國人還按照原來測量的結果渡河,這就是他們失敗的原因。現在的君主要效仿古代帝王的法度,與這種情況相似。他所處的時代已經與古代帝王的法度不適應了,卻還說這是古代帝王的法度,而去效法它。用這種辦法治理(國家),難道不是很可悲嗎?
所以治理國家沒有法度就會出現混亂,守法度卻不加以改變就會發生謬誤,出現謬誤和混亂,是不能守住國家的。世事改變了,變法是應該的。所以凡是發動大事一定要依照法度去行動,變法的人要隨著時代而變化,如果懂得這個道理那就沒有錯誤的事了。

#中考語文##中考#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74223.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