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2閱讀(11)

“南無阿彌陀佛”是梵語??????????(Namo Amitābha)在中古漢語時期的音譯。
中古漢語使用于南北朝、隋朝、唐朝時期,繼承自上古漢語,后來發展為近代漢語。現代語言學家根據當時的文獻資料重建出其特征。
現代漢語的很多特點在中古漢語中就已經奠定了,例如一字一音、沒有上古漢語中可能存在的輔音叢、有辨義作用的聲調、音節結構等等。一個字的字音,也就是一個音節,可以分析成聲母、韻母和聲調。聲母是開頭輔音,韻母必須包含一個韻腹(主元音),韻腹前面也可以有一個韻頭(又稱介音),韻腹后面可以有一個韻尾(元音或輔音)。
在日語中,現在寫成“南無阿彌陀仏”。
維基資料介紹:From Middle Chinese 南無阿彌陀佛 (MC n?m m?o ?ɑ mi? dɑ b?ut?), itself derived from Sanskrit ??????????? (namo’mitābhāya).
我們可以了解:在中古漢語中“南無”讀[n?m m?o]。
英語表“越南”的單詞Vietnam是越南語“Vi?t Nam”的音譯,其中的nam也就是越南語中漢字“南”的讀音。
【英語】Vietnam[?v??t?n?m]n. 越南
拆解:viet nam。
viet源自越南語的vi?t,是漢字“? 鉞 粵 越 粵 戉 樾 鉞”的拼音。
在以河內為代表的北部方言中,vi?t的讀音用國際音標標注為[vi??t?????]。而在中部方言(順化)是[vi??k?????],南部方言(西貢)是[(v)ji??k?????]。
忽略聲調,越南語的nam接近[na:m],這里的m是入聲,接近廣東話中的讀音。
如果希望學習越南語,應該先聽聽越南人如何讀vi?t,然后再來認識這些音標。
在維基詞典中,可以聽到越南語“Vi?t Nam”的發音。
作為梵語“namo”的音譯詞“南無”,注音為“ㄋㄚˊ ㄇㄛˊ”。“南”字多為平聲。無,音同蘑。《康熙字典》寫道“又梵言,南無呼那謨。那如拏之上聲,謨音如摩,猶云歸依也。”南無,也音譯作拿摩、那謨等。
根據漢語傳統音韻學,“南”為“那含切 南小韻”,國語念nán,“無”為“武夫切 無小韻”,國語念wú。不識“南無”梵語來源的人,通常會按照現在國語的讀音去念“南無”。
我們可以通過比較的方式了解“南無”在中古漢語時的大概讀音。

在日語中,“南無”讀“なむ(na mu)”,“阿彌”讀“あみ(a mi)”。如果您愿意,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學會讀4個日語平假名。
在韓語中,“南無”讀“??(na mu)”,“阿彌”讀“??(a mi)”。同樣,可以輕松學會讀4個韓語的“字”。
在越南語中,“南無”讀“Nam M?”,“阿彌”讀“A Di”。
可以看出來,越南語中的“Nam M?”的讀音最接近梵語中的???(na mō)。
事實上,“南無”源自梵語???? (namas, literally “a bow”),意思是“鞠躬,敬禮”等。
【梵語】???? (國際音標/n???.m?s?/,接近漢語中的“那瑪斯”) n. bow, obeisance, reverential salutation, adoration (by gesture or word); food; a thunderbolt; gift, donation;
梵語字母?讀na,?讀ma,??(字母?的讀音sa中去掉a)讀s。忽略橫線和豎線以后的部分是它們之間的區別。
梵語中,輔音中默認含有短元音a。當表示不含a時,就在下面加一個小斜點。所以,?讀ma而??讀m,?讀sa而??讀s。
這一點,和日語假名很接近。日語假名的輔音默認含有某個元音。如さ(サ)讀sa、な(ナ)讀na,ま(マ)讀ma。
印度小朋友學習梵語拼音和日本孩子學習假名的做法是一樣的:分成“行”和“段”。
韓語中也有類似的拼法,但字母是可以獨立開來的。如?讀na,實際是由?(n)和?(a)組成。而?讀mu,由?(m)和?(u)組成。
也就是說,梵語用?,日語用な(ナ),韓語用?表na這樣的讀音。只要堅持在聽懂(母語者的發音)的基礎上再學習說,就完全可以忽略各種語言的發音在細節上的差異。
梵語單詞????源自原始印度-雅利安語*námas,源自原始印度-伊朗語*námas (“to bow, prostrate”) ,源自PIE(原始印歐語) *némos (“sacrifice, worship”)。由動詞詞根??? (nam)加-s(表“單數主格”)構成的名詞。
相應地,在詞根后加上-ti相應動詞構成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 (námati)。

梵語的名詞完全保留了PIE(原始印歐語)的8種變格。
猛一聽,很復雜。但請相信:現代印度依然有很多的孩子學習梵語,他們并沒有感覺很復雜。還是那句話,只要堅持聽懂再說,就可以輕松地解決問題。
人類語言中,名詞的變格和介詞的使用是相輔相成的。變格多的語言介詞的使用就少,顯得更簡潔。
反過來說,變格的減少或消失是以失去語序的自由和增加介詞的使用為代價的。
大概了解梵語的變格,會對我們學習印歐語系的語法有很大的幫助。它可以幫助我們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74843.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