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2閱讀(9)
本文以“社戲”為線索,回憶了“我”十一二歲時在平橋村經歷的美好的童年往事,刻畫了一群栩栩如生的農家孩子的形象,表現了勞動人民淳樸善良、無私友愛的美好品質,抒發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對童年美好生活的留戀之情。
1、通讀全文,仿照示例,用四字短語概括本文所寫的幾件事。
隨母歸省——鄉間生活——戲前波折——夏夜行船——船頭看戲——月夜歸航——偷豆煮豆——戲后余波
2、作者為什么說平橋村“在我是樂土”?
民風淳樸、鄉民善良的鄉村,對一個在封建家庭中成長、受各種規矩束縛的孩子來說,確實是快樂自由的天堂。作為客人,在這里“得到優待”,釣到蝦“照例是歸我吃的”,小伙伴們對“我”無微不至地體貼照顧,“看社戲”一節把這種友愛和照顧表現得淋漓盡致;在這里“我”可以免念那些陳腐的經書,而且也沒有那么多規矩可循,即使“打了太公”,全村“也決沒有一個會想出‘犯上’這兩個字來”,對于自幼就壓抑在封建道德秩序中的“我”而言,這樣的自由是一種寶貴的享受;而且在農村可以親近大自然,“掘蚯蚓”“釣蝦”“放?!?,相對于城鎮宅院中那種蒼白無味的生活而言,鄉村生活無疑是新鮮有趣且極具魅力的了。




1、品味下列詩句,說說修辭手法的使用所產生的表達效果。
①千聲萬聲呼喚你,——母親延安就在這里!
“千聲萬聲”所表現的是連聲呼喚,“千”“萬”是夸張,極寫其呼喚聲之多、之密。“母親延安”直接把延安稱作“母親”,是擬人手法,一下子把“我”和延安的關系揭示出來了。
②杜甫川唱來柳林鋪笑,紅旗飄飄把手招。
“唱”“笑”“招”是描寫動作和表情的,這是擬人手法的連用,渲染了歡樂的氣氛。
③千萬條腿來千萬只眼,也不夠我走來也不夠我看!
“千萬”“不夠”運用夸張的手法,表明延安變化之大,看也看不過來。
④對照過去我認不出了你,母親延安換新衣。
“換新衣”運用擬人的手法,表明變化之大;把延安稱作母親,無限親切,抒發了詩人對延安的深厚感情和對延安舊貌換新顏的由衷歌頌。


安塞腰鼓是產生于黃土高原上的一種民間藝術,它粗獷、雄渾、動力十足,是陜北人粗獷、豪邁、開放性格的象征。它是黃土高原上的“絕活兒”,被稱為“天下第一鼓”。
這篇散文,通過對安塞腰鼓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三個舞動場面的描寫,歌頌了激蕩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表現了西北漢子的陽剛美和要沖破束縛、阻礙的強烈愿望,謳歌了中華民族和黃土高原特有的文明。


主題歸納:作者運用散文化的筆法,抒寫了關于燈籠的一些記憶,從不同方面表達了燈籠對于自己乃至中華民族的重要意義,特別是結尾處引述歷史上保家衛國的名將,表達了作者做“燈籠下的馬前卒”的誓愿,表達了作者對時局的擔憂和對未來的期望。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75969.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