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2閱讀(5)
《北京的春節》作者是中國現、當代作家老舍。他用樸素自然、京味濃郁的語言,描繪了一幅老北京春節的民俗畫卷,展示了中國節日習俗的溫馨和美好,表達了人們辭舊迎新的美好期盼。

文章以時間為經線,以人們的活動為緯線編織全文。作者先介紹北京的春節從臘月初旬就開始了:人們熬臘八粥、泡臘八蒜、購買年貨、過小年……做好過春節的充分準備。緊接著,詳細描述過春節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燈火通宵,鞭炮聲日夜不絕,吃團圓飯、守歲;初一男人們外出拜年,女人們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廟會;十五觀花燈、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寫正月十九春節結束。

文中列舉了大量的老北京過春節的習俗,情趣盎然。全文內容安排有序,脈絡清晰,銜接緊密,詳略得當。語言表達樸實簡潔,生動形象,耐人尋味,字里行間處處透出人們過春節的喜悅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熱愛生活的美好心愿。
學法指導1、學習生字新詞
① 通過形近字組詞的方式進行辨析,掌握下列生字的字形:宵、銷;臘、醋;泛、眨;較、餃;伴、拌。
通過看拼音寫漢字的方式識記下列詞語:展覽、通宵、鞭炮、擺攤、彼此、駱駝、商販、燃放、眨眼、元旦、轎車、熱情、摻和、嫻熟、間斷、萬象更新。
② 解釋重點詞語
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地、斷然分開的樣子。形容兩種事物毫無共同之處。本課指除夕夜的“鬧”與正月初一的“靜”形成鮮明對比。
萬象更新:萬象:宇宙間的一切景象。更:變更。一切事物或景象都變得煥然一新。

2、理解關鍵句子
①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
“農業展覽會”指臘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種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開展覽會。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達方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老北京春節熬臘八粥這一民俗特點。

②除夕夜家家燈火通宵,不許間斷,鞭炮聲日夜不絕。在外邊做事的人,除非萬不得已,必定趕回家來吃團圓飯。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沒有什么人睡覺,都要守歲。
從第一句話可充分感受到“除夕真熱鬧”。透過“萬不得已”“必定”等詞語,可以體驗到人們多么重視除夕夜“吃團圓飯”,這里飽含著濃濃親情,浸潤著傳統美德。按照老北京的習慣,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覺,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這叫“守歲”?!笆貧q”有兩重意義:歲數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歲有珍惜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則是為了給父母延壽。品讀這些句子,不僅了解北京的春節習俗,還要深入領悟傳統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

③元宵上市,春節的又一個高潮到了。
此處元宵如同南方的“湯圓”?!俺φ鏌狒[”,這是春節的第一個高潮;初一拜年、逛廟會,雖“光景與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樣熱鬧,這是春節的第二個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節,集市上賣元宵、家家戶戶吃元宵,這是春節的第三個高潮。一個“又”字,表現出作者在結構文章、統籌內容上的匠心獨運。

④一眨眼,到了殘燈末廟,春節在正月十九結束了。
這句話在文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殘燈:花燈逐漸少了、熄滅了;末廟:廟會的最后一天。從正月初一人們就開始逛廟會,正月初五又到處張燈結彩鬧花燈,到了正月十九,花燈逐漸少了、熄了,廟會也到了最后一天,隆重、熱鬧的春節結束了。十九天“美好快樂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過去了,作者戀戀不舍的心緒躍然句中。這個句子還與課文的首句“照北京的老規矩,春節差不多在臘月的初旬就開始了”相呼應,使文章結構完整,渾然一體。

3、把握主要內容
本文時間跨度大、內容多,從臘月初寫到正月十九,列舉了一系列老北京過春節的習俗。所以,理清寫作思路是學好本課的關鍵。文章按時間順序安排內容,可分5個時間段來把握:①1—6自然段(春節差不多在臘月初旬開始);②7自然段(除夕);③8—10自然段(正月初一);④11—12自然段(正月十五元宵節);⑤13自然段(正月十九結束)。每部分都以表示時間的詞開頭,構成各段的總起句、中心句,緊接著圍繞中心句列舉事例。

4、領會寫作特點
課文作者詳細描寫了“臘八”“臘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節”這幾天北京獨特的民間習俗。比較課文中臘八以后到臘月二十三之前、臘月二十三到除夕前、正月初六、正月十九這些日子里人們的活動,看看和詳寫的五天有什么區別,來領悟課文詳略得當、主次分明、重點突出的寫作特點。
歡迎點擊關注“燭光照耀星空”。假如你還有什么疑問,可以私信探討;假如你對文本有更深更廣更獨到的見解,歡迎在評論區交流。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76384.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