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12)
我會寫:
達dá(到達、達成、通達)
蚊wén(蚊子、蚊香、蚊帳)
即jí(即使、即刻、即日)
科kē(科學、科技、科目)
橫héng(縱橫、橫行霸道、橫沖直撞)
豎shù(豎起、橫豎、豎立)
繩shéng(繩索、纜繩、跳繩)
系jì(系上、系扣、系鞋帶)
蠅yíng(蒼蠅、蠅子、果蠅)
證zhèng(證明、證據、證人)
研yán(研究、鉆研、研讀)
究jiū(究竟、終究、深究)
駕jià(駕駛、駕車、駕臨)
駛shǐ(駛向、駛入、行駛)
我會認:
蝙biān(蝙蝠)
蝠fú(黑蝙蝠)
啟qǐ(啟發、啟示、啟蒙)
銳 ruì(銳角、銳利、精銳)
鐺dāng(鈴鐺、鐺鐺、鋃鐺入獄)
障zhàng(障礙、故障、一葉障目)
熒yíng(熒屏、熒光、螢火蟲)
屏píng(屏障、屏幕、屏風)
多音字:
系jì(系鞋帶)xì (關系)
行xíng(飛行)háng(銀行)
近義詞:
漆黑——黝黑 啟示——啟發 靈巧——靈活
敏銳——靈敏 研究——探究 模仿——仿照
秘密——奧秘 清楚——明白
橫七豎八——雜亂無章
反義詞:
清楚一一模糊 靈巧一一笨拙 敏銳一一遲鈍
安全一一危險 秘密一一公開 漆黑——明亮
橫七豎八一一整整齊齊
理解詞語:
啟示:通過啟發提示而領悟的道理。
漆黑:非常黑;很暗。
敏銳:感覺靈敏,眼光尖銳。本課指眼光尖銳。
探路:事先探察道路情況。
橫七豎八:形容縱橫雜亂。本課指科學家在做實驗的房子里拉的繩子很多。
超聲波:超過人能聽到的最高頻(20000赫)的聲波。
反復:①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復。②顛過來倒過去。③重復的情況。
證明:①用可靠的材料來表明或斷定人或事物的真實性。②證明書和證明信。
詞語擴展:
描寫科學精神的四字詞語:
實事求是 鍥而不舍 精益求精
兢兢業業 求真務實
句子解析:
1.即使一根極細的電線,它也能靈巧地避開。
關聯詞“即使……也……”看出蝙蝠夜間飛行動作敏捷,本領高超。
2.難道它的眼睛特別敏銳,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東西嗎?
這個反問句引出了下文,激發了我們的閱讀興趣。
3.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一百多年前科學家做了一次試驗。
這句話是個過渡句“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緊承上文“一百多年前,科學家做了一次試驗”引起下文。
4.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讓它在屋子里飛,蝙蝠就像沒頭蒼蠅似的到處亂撞,掛在繩子上的鈴鐺響個不停。
“蝙蝠就像沒頭蒼蠅似的到處亂撞”形象地看出了蝙蝠耳朵被塞上,嘴被封上后根本無法正常飛行。
5.科學家經過反復研究,終于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里飛行的秘密。
“反復”看出了科學家不是一次兩次做這樣的實驗,而是很多很多次,工作態度很嚴謹。“終于”說明了科學家為了揭開蝙蝠夜間飛行的秘密需要反復做實驗,反復研究,非常不容易。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寫飛機能安全夜航是因為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了啟示。
第二部分(第3-7自然段):寫經過反復試驗和研究,科學家終于揭開了蝙蝠夜里飛行的秘密。
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寫科學家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給飛機裝上了夜間探路的雷達。
課文主題:
本文主要講了科學家經過反復研究,揭開了蝙蝠在夜里安全飛行的秘密,并從中受到啟發,發明了雷達安裝在飛機上,保證飛機在夜里安全飛行的過程。教育我們要注意事物與人類之間的關系,樹立從小學科學、愛科學的意識。
問題歸納:
1.說一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事?
課文主要講了科學家經過反復試驗,揭開了蝙蝠在夜里安全飛行的奧秘,并從中受到啟發,發明了雷達安裝在飛機上,保證飛機在夜里安全飛行的過程。
2.科學家是怎樣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發明雷達的?
科學家從蝙蝠在黑夜飛行能巧妙避開障礙物這一現象開始思考,經過反復試驗,發現蝙蝠是利用超聲波用嘴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最后根據這一原理發明了雷達。
3.難道它的眼睛特別敏銳,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東西嗎?此處問句起什么作用?
由蝙蝠夜間飛行,聯想到“它的眼睛特別敏銳”,進而產生“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東西嗎”的疑問,引出下文科學家對蝙蝠進行的試驗。
4.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一百多年前,科學家做了一次試驗。
這句話是個過渡句。“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緊承上文,“一百多年前,科學家做了一次試驗”引起下文。
5.科學家經過反復研究,終于揭(jiē)開了蝙蝠能在夜里飛行的秘密。從“反復”“終于”,你體會到什么?
“反復”寫出了科學家嚴謹的工作態度;“終于”可見科學家揭開蝙蝠夜里安全飛行的秘密費了很大功夫。這句話說明這項結論不是輕而易舉得出來的,而是經過反復試驗,反復研究得出來的。、
6.蝙蝠和雷達有著怎樣的聯系?這種聯系告訴人們什么?
雷達的天線就像蝙蝠的嘴巴,雷達發出的無線電波就像蝙蝠發出的超聲波,雷達的熒光屏就像蝙蝠的耳朵。科學家就是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發明了雷達。這種聯系告訴人們:研究生物可以對人類的發明創造有所啟示。
7.為了揭開蝙蝠夜里安全飛行的秘密,科學家做了幾次 試驗?結果如何?得出了什么結論?
為了揭開蝙蝠夜里安全飛行的秘密,科學家進行了三次試驗。第一次將蝙蝠的眼睛蒙上,它在屋子里飛行沒有碰著鈴鐺;第二、三次分別塞上蝙蝠的耳朵,封住蝙蝠的嘴,它在屋子里飛行將鈴鐺撞得響個不停。三次試驗證明,蝙蝠夜里安全飛行靠的不是眼睛,是靠嘴巴和耳朵利用超聲波配合起來探路的。
8.科學家是怎樣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發明雷達的?
科學家從蝙蝠在黑夜飛行能巧妙避開障礙物這一現象開始思考,經過反復試驗,發現蝙蝠是利用超聲波用嘴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最后根據這一原理發明了雷達。
課后習題答案:
1、分小組整理問題清單,想一想可以從哪些角度提問。
提示:可以從題目的思考,課文內容的理解,對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事情結果的看法,課文的寫作方法,表達技巧等角度提出問題。
2、下面是一個小組的問題清單和對問題的討論,你從中受到什么啟發?
我發現這三個問題的提問角度是不一樣的,第一個問題是針對課文內容來提問的,第二個問題是從課文的寫法上來提問的,第三個問題是從課文中得到啟示,聯系生活經驗提出的。
a. 無線電波跟超聲波是一樣的嗎?
“無線電”和“超聲波”是來自課文中的兩種事物,這個問題是根據課文“內容”提出來的。
b.為什么課文沒有寫后兩次實驗?
如果我們換個角度看這個問題,作者寫作時,為什么詳細寫(第一次試驗),而簡略介紹后(兩次實驗)。這個問題是針對“寫法”提出來的。因此,針對課文的“寫法”,我們也能夠提出自己的問題。
c.飛蛾、螢火蟲、貓頭鷹,它們在夜間活動也是靠超聲波嗎?
這個問題是從課文中得到的啟示,聯想生活經驗提出的。
在探究蝙蝠夜間飛行的秘密時,課文為什么沒有具體寫后兩次實驗?
因為在我們的常識中,看不到路就不能飛行,詳細寫前一次實驗能突出蝙蝠的特殊——夜間飛行靠的不是眼睛。后兩次實驗是前一次實驗的證明和補充,所以略寫。這樣安排使文章有詳有略,重點突出,更能引起讀者的好奇心。
3、讀下面的片段,試著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和同學交流。
馬鈴薯和藕不是植物的根,而是莖。它們躲在泥土里變了模樣,你不要把它們認錯了。這種變了樣的莖,有一個總的名稱,叫做變態莖。
變態莖分好幾種。馬鈴薯和洋姜長得肥肥胖胖,叫作塊莖;茡薺、慈姑和芋頭長得回得圓頭圓腦,叫作球莖;洋蔥和大蒜頭,長得一瓣一瓣的,好像鱗片一樣,叫作鱗莖;藕和馬鈴薯長得像根一樣,就叫作根狀莖。
從寫法上提問:介紹變態莖時用了什么修辭方法?
從片段中得到啟示,結合生活實際提問:我們見到的變態根還有哪些?說說它們屬于變態根的哪一種。
課外拓展:
關于科學發現的格言:
1. 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
2. 科學的靈感,決不是坐等可以等來的。如果說,科學上的發現有什么偶然的機遇的話,那么這種“偶然的機遇”只能給那些學有素養的人,給那些善于獨立思考的人,給那些具有鍥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會給懶漢。 ——華羅庚
圖文解讀






















































































教材分析
《夜間飛行的秘密》講述了科學家通過反復研究,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間飛行的原因,并受此啟發,給飛機裝上雷達,使其能夠在夜間安全飛行。
課文第1~2自然段敘述飛機能在夜間安全飛行,是從蝙蝠身上得到的啟示。第3~7自然段講述了科學家通過三次科學實驗,終于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間飛行的秘密。第8自然段揭示了飛機安全夜航的答案。課文講述的蝙蝠夜間飛行、科學家做實驗、飛機安全飛行等內容原本復雜而枯燥,但課文語言簡潔,邏輯嚴密,逐步揭示蝙蝠、超聲波、雷達、飛機之間的關系,詳寫科學家做的第一次實驗,略寫后兩次實驗,讓讀者明白蝙蝠夜間飛行是依靠嘴里發出的超聲波,科學家由此發明了雷達,飛機裝上雷達后,就能安全夜航了。課文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更多的“仿生學”科學發明,啟發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激發他們探索科學的興趣。
課文旁邊和課文后面呈現了一位學習伙伴提出的問題。課文旁邊的兩個問題和文后的第一個問題是針對課文內容提出的,文后的第二個問題是從得到的啟示角度提出的。在教材中呈現學習伙伴提出的這些問題,旨在引導學生閱讀時試著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課后第一題和第二題引導學生仿照問題清單,整理同學提出的問題,學習從不同的角度提問。問題清單下面的泡泡提示學生,除了可以針對內容提出問題,還可以進一步關注寫法,關注課文給自己帶來的啟示。省略號則提示還可以提出更多的問題,引導學生再讀課文提出自己的疑問。第三題旨在讓學生運用剛學到的提問方法進行提問,起到鞏固、強化的作用。
課堂練習1
























一、看拼音,寫詞語。

二、精挑細選。
1.豎 堅: ( )立 ( )強
2.銳 悅: 敏( ) 喜( )
3.幅 蝠: 篇( ) 蝙( )
三、根據意思寫詞語。
1.非常黑;很暗。( )
2.形容雜亂,沒有條理。( )
四、基礎積累大鞏固。
判斷下列句子,意思對的畫“√”,錯的畫“×”。
1.“難道它的眼睛特別敏銳,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東西嗎?”這是一個設問句。( )
2.“你知道蝙蝠在夜里飛行是怎樣用嘴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嗎?”這是一個疑問句。( )
五、課文整體梳理。
1. 蝙蝠不僅能在夜里飛行,捕捉飛蛾和蚊子,而且( ) 。
2.科學家通過三次實驗證明:蝙蝠夜里飛行,靠的不是( ),而是 ( )配合起來探路的。
3.科學家模仿篇幅探路的方法,給飛機裝上了( ) 。
六、重點段落品析。
讀《夜間飛行的秘密》片段,回答問題。
后來,科學家經過反復研究,終于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間飛行的秘密。它一邊飛,一邊從嘴里發出超聲波,而這種聲音,人的耳朵是聽不見的,蝙蝠的耳朵卻能聽見。超聲波向前傳播時,遇到障礙物就反射回來,傳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變飛行的方向。
知道蝙蝠在夜里如何飛行,你猜到飛機夜間飛行的秘密了嗎?現代飛機上安裝了雷達,雷達的工作原理與蝙蝠探路類似。雷達通過天線發出無線電波,無線電波遇到障礙物就反射回來,被雷達接收到,顯示在熒光屏上。從雷達的熒光屏上,駕駛員能夠清楚地看到前方有沒有障礙物,所以飛機飛行就安全了。
1.“礙”的音節是( ),“熒”的部首是( )。
2.從文中找出下列詞的近義詞。
仿照——( ) 重復——( )
阻礙——( ) 打開——( )
3.讀了這個片斷,我知道雷達的天線就像是蝙蝠( ),雷達發出的無線電波就像蝙蝠的( ),雷達的熒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
4.蝙蝠在夜里是這樣飛行的:
5.飛機在夜里能夠安全飛行完全靠雷達。雷達的工作原理是這樣的:
七、人們根據蝙蝠發明了雷達,你能從生活找出相關的例子嗎?
①人們根據________________發明了________________。
②人們根據________________發明了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一、證明 敏銳 立即 科學
二、1.豎立 堅強
2.敏銳 喜悅
3.篇幅 蝙蝠
三、1. 漆黑
2. 橫七豎八
四、 1. × 2. × 3. √
五、1.從來沒見過跟什么東西相撞 2. 眼睛 嘴和耳朵 3. 雷達
六、1.ai 艸
2.模仿 反復 障礙 揭開
3.嘴巴發出的聲音 聲音 耳朵
4.蝙蝠一邊飛,一邊從嘴里發出一種聲音。這種聲音遇到障礙物就放射回來。傳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變飛行的方向。
5.雷達通過天線發出無線電波,無線電波遇到障礙物就反射回來,被雷達接收到,顯示在熒光屏上。從雷達的熒光屏上,駕駛員能夠清楚地看到前方有沒有障礙物,所以飛機飛行就更安全了。
七、舉例:根據蜻蜓發明了直升飛機,根據響尾蛇發明了響尾蛇導彈等。
我是梵果教育,關注小學孩子的學習。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請轉發、點贊和收藏,同時我們平臺有海量的學習資料及各年級部編版語數英電子課本,需要的請私信“資料”。,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