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4-01-23閱讀(8)
1、 人類周圍的綠色越少,其患病和死亡的風險就越高,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書帶來的各種知識句子?跟著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書帶來的各種知識句子
1、 人類周圍的綠色越少,其患病和死亡的風險就越高。
當我們走進大自然的時候,我們可以調動全身的感官——色、聲、香、味、觸,去體會自然帶給我們的感受。
“溪水旁,貼著皮膚的空氣冰涼濕潤;落在眼皮上的陽光暖洋洋的;我用指尖劃過老橡樹開裂的樹皮,撫摸山楊樹和紙皮樺像涂了一層粉末的光滑樹干。”
2、我們覺得我們適者生存,是因為我們打敗了其他很多生物,所以活了下來。但實際上,適者生存的核心是合作者生存。
3、我們現(xiàn)在根本不可能明確地劃分什么東西是完全屬于你的,是你獨有的,而什么不是屬于你的。我們也不可能明確劃分什么屬于烏龜,什么屬于斑馬,什么屬于細菌。簡單地講,你和自然界的關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才是我們和自然界之間的關系。萬物是相互依存的,人與人之間也是一樣,是休戚與共的關系。
4、傾斜的山坡上野花盛開,有釣鐘柳、天竺葵、毛茛、委陵菜、火焰草、風信子、馬先蒿、三花水楊梅和猴面花,那是我見過最絢麗的‘地毯’。我們肩并肩默默地站了很久,我仿佛走進了莫奈的畫。
5、大自然總有回旋的余地。它們幸存,則整個體系幸存。
6、各位理解大自然為什么需要這么多不同的物種了嗎?因為“總有回旋余地”,就是我們講過的反脆弱。如果我們遠離了多樣性,我們的脆弱性就會變得越來越強。“請記住,人類是最易于滅絕的物種之一。想想吧,3萬年前至少存在4種和我們相差無幾的人類,而現(xiàn)在只剩一種了。” 就是我們,叫智人。當年的尼安德特人,以及那些各種各樣的人種,都沒有了。人類總覺得是我們在保護那些動物,我們在努力地做事,但實際上人類面臨的風險并不比動物小。比如,如果你們家現(xiàn)在停電一段時間會怎么樣。人對外在條件的要求比動物要高得多,反過來像細菌、病毒,過了多少年它們仍然存在,這就是完全不同的多樣性所帶來的結果。
7、“孤芳自賞非但不能取他人之長,還會危及人類集體的福祉。”任何一個種族、任何一個階層都不能夠過度地以我為尊。當你覺得自己最重要、最優(yōu)越的時候,不僅給別人帶來了傷害,也給自己帶來了傷害。
8、“普世真理來得太快是一件危險的事。”就是如果我們太容易達成共識,那么這個共識很有可能會給我們造成傷害。
9、《莊子·內七篇》里邊最后一篇《應帝王》,其中講到:渾沌沒有五官,然后儵和忽覺得它對我們這么好,我們幫它鑿開五官,然后連著鑿了七日,七竅開,渾沌死。我們以為用我們的方式讓別人跟我們一樣,認為有了眼睛、鼻子、耳朵是好的,但實際上未必,因為它本來就和我們不一樣。
10、 曾深入叢林、荒漠、海岸線、大海或者草原的人明白,生命沒有其他的存活方式。
11、性別平等,“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12、 動物有豐富的情感和令我們相當意外的智商。避難所的獸醫(yī)在為大象蒂娜驗尸后仔細地掩埋了它的尸體。第二天(就是說這個尸體已經被埋在地下了),其余的大象打破了保持距離的習慣,肩并肩地擠在一起,注視著蒂娜的墓地。”大象通常是不會挨著的,都要保持一個很大的距離,但是當它們來參加葬禮的時候,幾只大象肩并肩地挨在一起——就像咱們在教堂里邊坐著的樣子一樣——注視著蒂娜的墳墓。“它最好的朋友茜茜把它最喜歡的玩具——一只汽車輪胎——帶過來留在了墓地。”
13、 老樹是通過真菌網來觀察小樹的,看看這些小樹需要什么樣的營養(yǎng),是否需要陽光、水分,它會通過真菌網給它們傳遞。老樹是通過真菌網來觀察小樹的,看看這些小樹需要什么樣的營養(yǎng),是否需要陽光、水分,它會通過真菌網給它們傳遞。
14、 “樹上的每一片葉子都精細到亞原子水平,以使每一個氣孔盡可能多地吸收陽光。每一種生物的身體功能都在高效運轉,這種效率一直讓物理學家、建筑師和設計工程師望塵莫及。事實上,尖端科技正在模仿生物的效率,比如高鐵、疫苗、濾水器和風力發(fā)電站。
15、 和諧、平衡和節(jié)奏,大自然關注的就是這三件事,而且件件關乎能量。比如,可以把‘和諧’看成順其自然、不排斥、不抗拒。
16、 人類也要學會節(jié)省能量,那怎么節(jié)省能量呢?作者有個建議,他說:“沉思有利于健康。”如果你能夠經常在森林當中去沉思,這個有利于健康。但是憤怒、失落、糾結則會讓人變得脆弱。
17、 “人類回歸自然的重要方法之一是放下執(zhí)念,不無中生有、不暗自揣摩。與其屈服于干擾我們真正追求的內在狂熱,不如從容應對,讓本來屬于自然的心境變得平和自在。自然給予我們的最顯著的幫助就是讓我們擺脫內心的糾結,超越自我,感受更寬廣的世界。……大自然會讓人產生一種被心理學家稱為‘軟愉悅’的東西,減少因為長期關注日常生活而產生的懈怠,重新啟動感官和意識,擺脫疲勞感,聚精會神地工作。
18、 “對別人友善的人更會善待自己”,就是說一個人如果能夠對別人好,他也才能夠對自己好。所以,人要對別人和善,才能夠更好地對待自己。
19、 提升能量,減少能耗最好的方式就是善良、愿意分享、愿意對別人好。
20、 “森林能夠在遭遇野火后起死回生,部分歸功于它應對災難的技巧。美國黃松在生長期,低處的樹枝會不斷脫落——避免火焰像爬梯子一樣順著樹枝燒到樹冠。同時,經過數千年來對火災的適應,它們的樹皮越來越厚,能為珍貴的形成層抵擋過度的熱。成年黃松林的樹間距大,既方便儲存水分,又不利于火勢蔓延。早年間,北美西部的探險者對被大火改造過的黃松林一見鐘情:林地開闊,陽光可以照進來,馬車也可以穿行其中。”就是為什么那個森林里邊沒有長滿樹,而且林地很寬闊,人能進去,因為大火燒過以后,它形成了這么一個間隔。
21、 “當劇變發(fā)生,比如野火燒過大地之后,我們可以通過植物的殘余部分判斷這個系統(tǒng)的承受力和恢復力。孕育新生命的種子是否被保護起來了?比如美國黑松的種子只有遇到火才能從爆裂的松果中出來,成為最早進入灰燼開始生長的樹種。”想不到吧,就是不著火的話黑松的種子還出不來,只有著了火以后這個種子才能夠生根發(fā)芽。
22、 “土壤是否堅實肥沃?蜜蜂和蒼蠅是否還在這里飛來飛去,為幼苗授粉?地下含水層是否完好如初?大自然如果做好了這些絕處逢生的準備,就將以最快的速度恢復元氣、重獲繁榮。……生命體系不僅要死里逃生,還要欣欣向榮。數千年來,植物、昆蟲、鳥類和哺乳動物在大火中練就了因禍得福的技巧。樹木和大地儲存的營養(yǎng)隨著灰燼進入泥土,漚出異常肥沃的土壤。”
23、 這可比人類的復原度高多了。我們有些人在生活當中遭受一次打擊后一蹶不振。中國古人經常講這個人失意忘形了,遭受了一次打擊之后就會覺得完了,徹底頹廢了,徹底躺平了,被打擊得一蹶不振。但是大自然沒有這樣的痛苦,大自然經過大火焚燒后,樹更高,蘑菇更大,苔蘚更厚,這就是大自然的力量。
24、 作者說:“我在野火中參悟人生。因為成年之前,我的家庭生活動蕩不安,我習慣把所有的緊張跡象當作危險的信號,即使是正常的意見不合也被我看成必須扼殺的火星,應該盡可能地解決它們。我以為一切盡在掌控之中,卻不料冒失地撲滅了有益的火種。日久天長,積少成多,沒有人愿意聽我說話,也沒有人尊重我。這些深植內心的潛意識限制了我日后的交往。長時間壓制小火終將釀成大火。
25、 “不過,這只是我最初的感悟。我開始努力體會自己的內心,挖掘本性中那些勇往直前的核心品質。我搜集健康的‘種子’,在麻煩過后迅速播種,讓它成長。我知道大自然的火后重生是集體行為,是相互依存關系的充分展示,所以我也要維護自己的社會關系,在災難來臨之時和他人相互照應。”
26、 我們每天小心謹慎地希望我們的生活波瀾不驚,希望我們的生活不要出現(xiàn)一點點火星即使出現(xiàn)也要趕緊撲滅它,讓生活安全地“往前走”。但實際上很有可能這些東西爆發(fā)一下,有一點小的挑戰(zhàn),會讓我們的人生有更大的反脆弱性,讓我們的人生能夠產生更多的彈性、更多的可能。而且你要知道同伴很重要,大自然之所以能夠浴火重生,是因為它足夠豐富。所以,我們的社會體系也應該建構得更加豐富,而且要善待你周圍的人。
27、 作者還談到PTSD(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癥),遭受了重大創(chuàng)傷的人會產生一種大腦的現(xiàn)象叫底部沉重,這是大腦的一種病癥,表現(xiàn)是總是容易緊張、看到什么東西都容易反應過度。李安拍過一個電影《比利·林恩的中場戰(zhàn)事》,其中就講到這種病患:一個從戰(zhàn)場上回來的人,他去勒一個人的脖子,竟然差點把人勒死,因為他停不住,他反應過激,這都是大腦底部沉重的表現(xiàn)。
28、 那我們應該怎么做呢?向大自然學習——大自然的恢復是層層遞進的,就是種子、水泥土、陽光,一點點來,所以一個人的恢復也應該是層層遞進的。比如說,首先要在自然當中學會安撫恐懼,找到社會支持的人(比如治療師)安撫恐懼,通過運動調節(jié)我們體內的神經遞質,然后要吃更有營養(yǎng)、更健康的東西,最后學會用正念的方法集中自己的注意力,給自己的生活帶來自然的節(jié)奏,這些過程就是在向大自然學習。我們跟大自然學會浴火重生。
29、 “生活的壓力——貧窮和虐待——迫使珀爾密切關注周圍的世界。關注是求生的技巧。她還把這種關注轉向了大自然,用在自然界發(fā)現(xiàn)的平靜和美好充實自己,激勵自己一路前行。我在那個夏日坐在她家的走廊里總結出了另外一點:大自然源源不斷地滋養(yǎng)著她的感恩之心。她每年春天在自己家后院的菜地里看著郁郁蔥蔥的嫩芽破土而出,我去的那年她已經是第90個年頭兒了。那些漫長而溫馨的夏天給了她更多能量,瓦瓦西湖的魚就差直接跳到她的船上了。他說:“美近在咫尺,觸手可及。夏日的午后,站在老楓樹下,當你微微一驚,意識到什么都不用做,沒有需要解決的問題,沒有需要制訂的計劃,只有陽光、樹蔭和微風吹過樹葉的聲音時,你就能感受到美。這是一場輕松而又不同尋常的交流:你呼出大樹的養(yǎng)料,大樹回敬你需要的氧氣。世界在回報你,你也在回報世界。
30、 “回到20世紀70年代我在落基山脈的荒野自由自在地閑逛的時候。那時,我發(fā)現(xiàn)自己總是走走停停,閉上眼睛傾聽風聲。事實上,我已經成了風的鑒賞家。……美國黑松悶聲低吟;道格拉斯冷杉長吁短嘆,發(fā)出波濤般的聲音;山楊樹的葉子像溪流一樣嘩啦啦地響;斑點榿木的聲音截然不同,像從天而降的驟雨;低地的灌木發(fā)出生硬的嗖嗖聲,麥草發(fā)出滿足的沙沙聲。在凍土的邊緣、接近世界頂點的地方,我聽到了亞高山冷杉的演奏:迎風的枝條被狂風扯斷的聲音和背風處的枝條扭曲纏繞的聲音。”
31、“大自然的氣味不勝枚舉:美國黃松的樹皮散發(fā)著香草的味道;夜來香和山梅花的芳香持續(xù)不散;松針帶著胡椒味兒;……大雨過后的草場的氣味沁人心脾;玫瑰、草木犀和蒲公英的葉子各有獨特芳香。閉上眼睛,各種氣息撲面而來,那種感覺像周日早上,湊近剛煮好的咖啡或者剛出鍋的肉桂卷聞到香氣時一樣。”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86091.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