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8)

我們決定要爬一座30里高的瑤山,地圖上叫越城嶺,土名叫老山界。
下午才動身,沿著山溝向上走。前面不知道為什么走不動,等了好久,才走了幾步又要停下來等。隊伍擠得緊緊的,站累了,就在路旁坐下來,等前頭喊著"走,走,走",就站起來再走。滿望可以多走一段,可是走不了幾步,又要停下來。天色晚了,肚子餓了,許多人煩得叫起來,罵起來。我們偷了個空兒,跑到前面去。地勢漸漸陡起來。我們已經超過自己的縱隊,跑到"紅星"縱隊的尾巴上,恰好在轉彎地方發現路旁有一間房子,我們就進去歇一下。
這是一家瑤民,住著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為聽說過隊伍,照著習慣,到什么地方去躲起來了。
"大嫂,借你這里歇歇腳兒。"
"請到里邊坐。"她帶著些驚惶的神情說。
隊伍還是極遲緩地向前行動。我們就跟瑤民攀談起來。照我們一路上的經驗,不論是誰,不論他們開始怎樣怕我們,只要我們對他們說清楚了紅軍是什么,沒有不變憂為喜,同我們十分親熱起來的。今天對瑤民,我們也要試一試。
我們談到紅軍,談到苛捐雜稅,談到廣西軍閥禁止瑤民信仰自己的宗教,殘殺瑤民,談到她住在這里的生活情形。那女人哭起來了。
她說她原來也有過地,但是漢人把他們從自己的地上趕跑了。現在住到這荒山上來,種人家的地,每年要繳特別重的租。她說:"廣西的苛捐雜稅對瑤民特別重,廣西軍閥特別欺侮瑤民。你們紅軍早些來就好了,我們就不會吃這樣的苦了。"
她問我們餓了沒有。這一問正問中了我們的心事。她拿出僅有的一點米,放在房中間木頭架成的一個灶上煮粥。她對我們道歉,說沒有多的米,也沒有大鍋,要不就多煮些給部隊吃。我們給她錢,她不要。好容易來了一個認識的同志,帶來一袋米,夠吃三天的糧食,雖然明知道前面糧食缺乏,我們還是把這整袋子米送給她。她非常歡喜地接受了。
部隊今天非夜里行軍不可,她的房子和籬笆都是枯竹編成的,我們生怕有人拆下來當火把點,就寫了幾條標語,用米湯貼在外面顯眼的地方,告知我們的部隊不準拆籬笆當火把。我們問了瑤民,知道前面還有竹林,可以砍來作火把,就派人到前面竹林去準備。
粥吃起來十分香甜,因為確是餓了。我們也拿碗盛給瑤民母女吃。打聽前面的路程,知道前面有一個地方叫雷公巖,很陡,上山三十里,下山十五里,再前面才是塘坊邊。我們現在還沒到山腳下呢。
自己的隊伍來了,我們燒了些水給大家喝。一路前進,天黑了才到山腳,果然有許多竹林。
滿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來了。從山腳向上望,只見火把排成許多"之"字形,一直連到天上,跟星光接起來,分不出是火把還是星星。這真是我生平沒見過的奇觀。
大家都知道這座山是怎樣地陡了,不由渾身緊張,前后呼喊起來,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過山去。
"不要掉隊呀!"
"不要落后做烏龜呀!"
"我們頂著天啦!"
大家聽了,哈哈地笑起來。
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頭頂上一點點排到天空;向下看,簡直是絕壁,火把照著人的臉,就在腳底下。
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動了。傳來的話說,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個多小時,傳下命令來說,就在這里睡,明天一早登山。
就在這里睡覺?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來寬,半夜里一個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頭又非常不平,睡一晚準會疼死人。
但這是沒有辦法的,只得裹一條毯子,橫著心躺下去。因為實在太疲倦,一會兒就酣然入夢了。
半夜里,忽然醒來,才覺得寒氣逼人,刺入肌骨,渾身打著顫。把毯子卷得更緊些,把身子蜷起來,還是睡不著。天上閃爍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綴著的寶石,它跟我們這樣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樣矗立在面前。四圍的山把這山谷包圍得像一口井。上邊和下邊有幾堆火沒有熄;凍醒了的同志們圍著火堆小聲地談著話。除此以外,就是寂靜。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聲響,極遠的又是極近的,極洪大的又是極細切的,像春蠶在咀嚼桑葉,像野馬在平原上奔馳,像山泉在嗚咽,像波濤在澎湃。不知什么時候又睡著了。
黎明的時候被人推醒,說是準備出發。山下有人送飯上來,不管三七二十一,搶了一碗就吃。
又傳下命令來,要隊伍今天無論如何爬過這座山。因為山路很難走,一路上需要督促前進。我們幾個人又停下來,立刻寫標語,分配人到山下山上各段去喊口號,演說,幫助病員和運輸員。忙了一會,再向前進。
走了不多遠,看見昨晚所說的峭壁上的路,也就是所謂雷公巖的,果然陡極了,幾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寬;旁邊就是懸崖,雖然不很深,但也夠怕人的。崖下已經聚集了很多馬匹,都是昨晚不能過去、要等今天全縱隊過完了再過去的。有幾匹曾經從崖上跌下來,腳骨都斷了。
很小心地過了這個石梯。上面的路雖然還是陡,但并不陡得那么厲害了。一路走,一路檢查標語。我漸漸地掉了隊,順便做些鼓勵工作。
這很陡的山爬完了。我以為三十里的山就是那么一點;恰巧來了一個瑤民,同他談談,知道還差得遠,還有二十多里很陡的山。
昨天的晚飯,今天的早飯,都沒吃飽。肚子很餓,氣力不夠,但是必須鼓著勇氣前進。一路上,看見以前送上去的標語用完了,就一路寫著標語貼。累得走不動的時候,索性在地上躺一會兒。
快要到山頂,我已經落得很遠了。許多運輸員都走到前頭去了,剩下來的是醫務人員和掩護部隊。醫務人員真是辛苦,因為山陡,傷員病員都下了擔架走,旁邊需要有人攙扶著。醫務人員中的女同志們英勇得很,她們還是處處在慰問和幫助傷員病員,一點也不知道疲倦。回頭向來路望去,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機關槍聲很密,大概是在我們昨天出發的地方,五、八軍團正跟敵人開火。遠遠地還聽見敵人飛機的嘆息,大概是在嘆息自己的命運:為什么不到抗日的戰線上去顯顯身手呢?
到了山頂,已經是下午兩點多鐘。我忽然想起:將來要在這里立個紀念碑,寫上某年某月某日,紅軍北上抗日,路過此處。我長長地吐了一口氣,坐在山頂上休息一會。回頭看隊伍,沒有翻過山的只有不多的幾個人了。我們完成了任務,把一個堅強的意志灌輸到整個縱隊每個人心中,饑餓、疲勞甚至受傷的痛苦都被這個意志克服了。難翻的老山界被我們這樣笨重的隊伍戰勝了。
下山十五里,也是很傾斜的。我們一口氣兒跑下去,跑得真快。路上有幾處景致很好,濃密的樹林里,銀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在每條溪流的旁邊,有很多戰士們用臉盆、飯盒子、茶缸煮粥吃。我們雖然也很餓,但仍舊一氣兒跑下山去,一直到宿營地。
這回翻山使部隊開始養成一種新的習慣:那就是用臉盆、飯盒子、茶缸煮東西吃。這種習慣一直保持了很久。
老山界是我們長征中所過的第一座難走的山。但是我們走過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才覺得老山界的困難,比起這些地方來,還是小得很。
【文章分析】
本文選自《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征記》(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有改動。中央紅軍長征,從1934年10月開始,到1935年10月結束,是為了突破國民黨的“圍剿”,爭取北上抗日而進行的戰略大轉移。這篇課文寫的是紅軍于1934年冬翻越長征途中第一座難爬的高山——老山界的情景。
【背景介紹】
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據地(江西)的中國工農紅軍開始長征,主力三萬六千多人連續突破敵人四道封鎖線,渡過湘江,于12月間穿過老山界,又以超乎尋常的勇毅,突破烏江、金沙江、大渡河三道天險,爬雪山、過草地,先后擊潰敵軍410個團和無數的地主武裝圍追堵截,于1935年10月,勝利到達陜北,與陜北紅軍會合,完成了史無前例的二萬五千里長征。
【學習目標】
1.了解本文所寫事件的歷史背景,把握文章主要內容。(重點)
2.學習本文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安排材料的方法,賞析文中精彩的語句,體會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難點)
3.學習紅軍不怕困難、以苦為樂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重點)
【字詞積累】
攀談(pān ) 苛捐雜稅(kē )繳(jiǎo )欺侮(wǔ) 籬笆(lí) 骨碌(ɡū lu )
酣然( hān ) 蜷(quán ) 綴(zhuì )矗立(chù ) 咀嚼( jǔ jué ) 嗚咽(yè )
峭壁(qiào) 督促(dū) 灌輸(ɡuàn) 不可捉摸



滿望:十分希望。
驚惶:驚慌。
苛捐雜稅:指繁重的捐稅。捐,賦稅。
骨碌:滾動。
酣然入夢:暢快地入睡。
不可捉摸:不能夠預料或猜測。
細切:形容聲音細微急促。
咀嚼:用牙齒磨碎食物。
嗚咽:(流水、絲竹等)發出凄切的聲音。
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擊。
不管三七二十一:不顧一切;不問是非情由。
索性:表示直截了當,干脆。
【知識鏈接】
老山界是紅軍長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難走的山”。其主峰海拔2141.5米,為華南第一高峰,素有“五嶺極頂,華南之顛”之美譽。1934年1月,中央紅軍在湘江與國民黨軍隊經過慘烈的激戰,損失慘重,退入了山高路險的貓兒山,開始了翻越老山界的艱難歷程。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朱德、葉劍英等一代革命偉人率中央紅軍三軍團、中央軍委縱隊、后衛五軍團、八軍團日夜兼程翻越老山界。
【作者介紹】
陸定一(1906—1996),江蘇無錫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長征途中任紅軍總政治部宣傳部長。他長期負責黨的宣傳和文教工作,為建設和發展我黨的政治宣傳工作做出了巨大貢獻。代表作品有《老山界》《懷念人民的好總理——周恩來同志》《模范黨員,一門忠烈》等。
【結構梳理】
一、交代決定翻越老山界(1)。
二、記敘翻越老山界的經過(2—33段)。
三、說明翻越老山界的意義(34段)。


【句子分析】
1.我們決定要爬一座30里高的瑤山,地圖上叫越城嶺,土名叫老山界。
開篇點題,總領全文。“三十里高”表明老山界地勢高峻,暗示翻越艱難,為下文蓄勢。
2.下午才動身,沿著山溝向上走。
交代出發的時間、地點,寫出隊伍行動遲緩的情形。
3.前面不知道為什么走不動,等了好久,才走了幾步又要停下來等。……滿望可以多走一段,可是走不了幾步,又要停下來。
兩次寫“停下來”,點明行進速度緩慢,極言山路難走,也為下文寫出山勢陡峭蓄勢。
4.這是一家瑤民,住著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為聽說過隊伍,照著習慣,到什么地方去躲起來了。
“照著習慣”,反映了瑤民由于長期遭受軍閥的欺壓,每有隊伍通過,就擔心人丁被抓、財產被搶,這里瑤民男主人不知道經過的隊伍是紅軍,所以不得不“躲起來”。為下文寫紅軍收到人民的歡迎做鋪墊。
5."大嫂,借你這里歇歇腳兒。"
從“大嫂”的稱呼及“借”字可以看出紅軍對百姓的態度是友好禮貌的。
6."請到里邊坐。"她帶著些驚惶的神情說。
神態描寫,神情的“驚惶”,照應上文,驗證了瑤民久受欺壓,常常擔驚受怕的事實。
7.照我們一路上的經驗,不論是誰,不論他們開始怎樣怕我們,只要我們對他們說清楚了紅軍是什么,沒有不變憂為喜,同我們十分親熱起來的。今天對瑤民,我們也要試一試。
我從“照我們一路上的經驗”、 2個“不論”、1個“只要”、1個“沒有不”這幾個詞中可以深刻地感受到紅軍和軍閥的不同,紅軍是為人民謀福利的軍隊,深得得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這也是側面描寫哦。
8.我們談到紅軍,談到苛捐雜稅,談到廣西軍閥禁止瑤民信仰自己的宗教,殘殺瑤民,談到她住在這里的生活情形。那女人哭起來了。
通過交談,既宣傳了紅軍,又拉近了與瑤族群眾的距離和感情。一個“哭”字,既含悲苦,又含憎恨,引出下文的哭訴。
9.她說她原來也有過地,但是漢人把他們從自己的地上趕跑了。現在住到這荒山上來,種人家的地,每年要繳特別重的租。她說:"廣西的苛捐雜稅對瑤民特別重,廣西軍閥特別欺侮瑤民。你們紅軍早些來就好了,我們就不會吃這樣的苦了。"
運用了直接敘述和間接敘述相結合的寫法,既給人以語言質樸簡潔之感,同時又增強了感染力,使人如見其人、如聞其聲。
10.她拿出僅有的一點米,放在房中間木頭架成的一個灶上煮粥。
“僅有”和“一點米”,表明瑤民的窘困和對人民軍隊的友好。
11.部隊今天非夜里行軍不可,她的房子和籬笆都是枯竹編成的,我們生怕有人拆下來當火把點,就寫了幾條標語,用米湯貼在外面顯眼的地方,告知我們的部隊不準拆籬笆當火把。
“生怕”是“很怕”的意思,“顯眼”是“明顯而容易被看到,以引人注目”的意思,用這兩個詞,強調我們的部隊嚴禁拆瑤民的籬笆做火把,充分表現了紅軍對瑤民利益的關切和保護。
12.滿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來了。從山腳向上望,只見火把排成許多"之"字形,一直連到天上,跟星光接起來,分不出是火把還是星星。這真是我生平沒見過的奇觀。
“奇觀”本來是指自然界奇特罕見的景觀或景象。火把排成“之”字形,說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與星光連接,表明老山界的高峻,而“許多”一詞說明有成千上萬的紅軍戰士在攀登。人、夜色、火把、高山交織在一起,組成瑰麗、壯觀的景象。“奇觀”一詞表現出這一景象的奇特罕見,表現紅軍隊伍的宏偉氣勢,也是對紅軍堅強的革命意志和樂觀主義精神的贊揚。
13. "不要掉隊呀!""不要落后做烏龜呀!""我們頂著天啦!"
這句話寫出了紅軍戰士,團結一心,力爭上游,勇于戰勝艱險的無畏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14.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頭頂上一點點排到天空;向下看,簡直是絕壁,火把照著人的臉,就在腳底下。
“一步一步”表明每一步都很小心、艱難,通過寫紅軍戰士行軍的謹慎和行軍速度之慢,來襯托老山界的陡峭和險峻。再次寫火把,把從向上和向下兩個角度來寫,描寫細致、生動,突出山勢的陡峭和險峻,進而突出紅軍翻越老山界的艱難。
15.就在這里睡覺?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來寬,半夜里一個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頭又非常不平,睡一晚準會疼死人。
心理描寫,以多個問句的形式突出人物的矛盾心理,從側面交代了山上露宿的危險與艱苦。
16.半夜里,忽然醒來,才覺得寒氣逼人,刺入肌骨,渾身打著顫。把毯子卷得更緊些,把身子蜷起來,還是睡不著。
“逼”“刺”寫出了露宿環境的惡劣;“打著戰”“蜷起來”形象地寫出了戰士因寒冷而渾身發抖的情形。
17.天上閃爍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綴著的寶石,它跟我們這樣地接近哪!
比喻,將天上的星星比作寶石,寫出了星空的燦爛美麗,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紅軍戰士在極端困難、危險的情況下,夜宿山上,半夜凍醒時還能陶醉于夜景中,表現出紅軍戰士們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18.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樣矗立在面前。四圍的山把這山谷包圍得像一口井。
比喻,把四圍的山比作矗立的巨人,將四圍的山包圍下的山谷比作一口井,突出了山勢的險峻和紅軍的艱難處境。
19.上邊和下邊有幾堆火沒有熄;凍醒了的同志們圍著火堆小聲地談著話。除此以外,就是寂靜。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聲響,極遠的又是極近的,極洪大的又是極細切的,像春蠶在咀嚼桑葉,像野馬在平原上奔馳,像山泉在嗚咽,像波濤在澎湃。不知什么時候又睡著了。
作者運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夜深人靜時人聲和大自然的聲音交織在一起,或小或大或遠或近的 “不可捉摸”的感覺。此時以聲襯靜,更顯得老山界夜晚的靜。表現了紅軍戰士在極端困難、危險的情況下,夜宿山上,半夜凍醒時還能陶醉于夜景中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20.黎明的時候被人推醒,說是準備出發。
“被人推醒”說明睡得沉,也從側面說明翻山的辛苦。
21.山下有人送飯上來,不管三七二十一,搶了一碗就吃。
“搶”有“搶先”“爭先”之意,說明吃飯迅速,形象地表現了紅軍戰士為了完成爬山任務而抓緊時間吃飯的情景。
22.回頭向來路望去,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
戰士們把小山視為“矮子”,說明了戰士們對困難的藐視和戰勝困難后輕松愉悅的心情。
23.機關槍聲很密,大概是在我們昨天出發的地方,五、八軍團正跟敵人開火。遠遠地還聽見敵人飛機的嘆息,大概是在嘆息自己的命運:為什么不到抗日的戰線上去顯顯身手呢?
“敵人飛機的嘆息”既表現了敵人對紅軍戰士的無奈,又表達了作者對國民黨反動派消極抗日的嘲諷。
24.我們完成了任務,把一個堅強的意志灌輸到整個縱隊每個人心中,饑餓、疲勞甚至受傷的痛苦都被這個意志克服了。
“任務”指對紅軍戰士做宣傳鼓動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堅強的意志”指下定決心,排除萬難,不怕犧牲,爭取勝利的堅強意志。
25.難翻的老山界被我們這樣笨重的隊伍戰勝了。
表現了紅軍翻越老山界后的欣慰和自豪。“笨重”長征開始時,部隊、機關沒有進行精簡、輕裝,機構臃腫,非戰斗人員眾多,各種裝備多。
26下山十五里,也是很傾斜的。我們一口氣兒跑下去,跑得真快。路上有幾處景致很好,濃密的樹林里,銀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
作者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景色明朗、清新,使我感受到紅軍戰士們克服困難后歡暢、輕松的心情。這也是用環境描寫來烘托紅軍戰士們克服困難后歡暢、輕松的心情。
27.在每條溪流的旁邊,有很多戰士們用臉盆、飯盒子、茶缸煮粥吃。我們雖然也很餓,但仍舊一氣兒跑下山去,一直到宿營地。
所謂“習慣”這里指戰士們經歷了無數的苦難后所鍛煉出的堅強的生活態度,是一種在困境中自強不息,尋求希望那個堅強精神。
【內容梳理】
1.理清本文記敘要素:
時間:從某一天的下午到次日的下午
地點:長征路上老山界的山腳下和老山界的整個山路中
人物:紅軍某部的干部和戰士
事情的起因:紅軍總部決定翻越老山界
事情的經過:紅軍指戰員歷經艱險翻山
事情的結果:紅軍取得了翻越老山界的勝利
2.“老山界是我們長征中所過的第一座難走的山。”“難走”到底“難”在哪里?
登山難
天黑、山高、山險(絕壁)、山陡、懸崖峭壁、山高路險(25、26、27段,馬、側面描寫)
如:“從山腳向上望,只見火把排成許多“之”字形,一直連到天上跟星光接起來,分不出是火把還是星星。這真是我生平沒見過的奇觀。”
(典型的場面描寫,寫出了老山界山路的陡峭崎嶇,表現了紅軍隊伍的浩大壯偉。“奇觀”一詞,體現了人民軍隊的樂觀主義精神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
生活難
(1)吃飯難:糧食奇缺、肚子饑餓(插入長征小故事《張思德嘗野菜》)
(2)睡覺難:路窄石硬、寒氣逼人 (插入長征小故事《豐碑》)
處境難
(1)負重(小米加步槍)
(2)形勢緊迫(敵人追擊、槍聲密集)(插入長征小故事《強渡大渡河》)
3.面對這般重重困難,我們的紅軍戰士是如何對待的呢?
走路難 打趣逗笑、奮勇登山。
睡覺難 酣然入夢、觀賞夜景。
吃飯難 鼓著勇氣、繼續前進。
處境難 毫不畏懼、嘲笑敵機 。
4.表現了紅軍戰士怎樣的思想性格?
表現紅軍頑強的意志、樂觀的精神 、團結互助的力量。
5.“但是沒有辦法的,只得裹一條毯子,橫著心躺下去。因為實在太疲倦,一會兒就酣然入夢了。” “橫著心”和“酣然入夢”是否矛盾?為什么?
不矛盾。“橫著心”是因為四周環境惡劣,露宿條件差,戰士們為了明天能夠繼續前進,服從命令就地休息,表現了紅軍不畏困難的堅強氣概。 “酣然入夢”表現了紅軍太疲勞,同時也表現了他們置生死于度外的樂觀精神。
6.第2段寫“許多人煩得叫起來,罵起來”對塑造紅軍的形象十分恰當,為什么?
恰當,這是人性化的描寫,語言樸實,富于口語化。通常說紅軍是鋼鐵漢是指他們的思想意志,但紅軍也是擁有著血肉之軀的普通人。這樣寫更真實,更符合實際情況。
7.第13段描寫了紅軍夜晚爬山的“奇觀”,第19段為什么還要繼續描寫紅軍爬山的景象?刪去這段描寫行不行?
不能刪。這段描寫是前段夜景的補充,它通過作者的動作和感受(“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向下看”)進一步寫出了山勢的險峻陡峭,寫活了紅軍夜晚攀登老山界這一壯麗、宏偉的奇觀,反映了紅軍戰勝困難的信心和決心。
8.作者在文中細致地描寫了翻越老山界的艱難,可是在最后一個自然段,作者又說“走過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才覺得老山界的困難,比起這些地方來,還是小得很”。為什么這樣寫呢?
(1)比——紅軍戰士藐視困難、敢于戰勝一切困難的大無畏的革命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2)長征勝利的取得是來之不易的。
9.第29段中寫攀越雷公巖時,作者記述了紅軍戰士相互鼓勵、相互幫助的場景,為什么要寫醫務隊的情況?
帶著傷員的醫務人員翻越老山界更需要勇氣和毅力,因為他們在行軍中有著慰問、幫助、看護傷員病員和自己翻山的多重任務,更何況他們中很多人是女性。這種勇敢就更讓人欽佩,醫務人員是整支隊伍的一個寫照,寫醫務隊的情況即從一個側面表現了整支隊伍的精神面貌。
10.第31段最后一次描寫的景色是下山途中所見,景色的特點是什么?這些描寫有何作用?
景色明朗、清新。通過自然環境描寫,以明朗、清新的環境襯托戰士們的心情,表達了克服困難后的愉快,表現戰士們歡暢、輕松的心情。
11.作者在文章中細致地描寫了翻越老山界的艱難,可是在最后一段,作者又說“老山界的困難,比起這些地方來,還是小得很”。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課文最后說翻越老山界的困難“還是小得很”,是與整個長征中遇到的困難比較而言,更加突出地表現了紅軍不怕困難、艱苦奮斗的堅強意志和長征勝利的來之不易。
12.本文記敘的是紅軍翻越老山界的經過,為什么作者還用很長的篇幅講述他們與瑤民攀談的情景?
與瑤民攀談的這一內容和突出本文的中心有著直接的關系。首先,通過紅軍和瑤民的對話,道出了瑤民生活的艱苦,這也正是天下百姓苦難的縮影,它正注解了紅軍長征的意義——解放天下受苦受難的百姓。其次,正是這一番交談使瑤民了解了紅軍,可見紅軍政治工作者深入群眾的好作風,走到哪里就把工作做到哪里。而且在部隊物質缺乏的情況下,紅軍還把糧食送給百姓,可見這是一支關心群眾、愛護群眾的人民軍隊。這一情節展現了紅軍長征生活的又一個側面。從這一側面,讀者可以感知獲得群眾的認可和支持是紅軍取得最后勝利的關鍵。
13.本文主要是從哪些方面進行描寫,把紅軍戰士的頑強意志和樂觀精神刻畫得具體形象的?
動作描寫:
動作描寫貫穿全篇,如“只得裹一條毯子,橫著心躺下去”,“不管三七二十一,搶了一碗,就吃”。
語言描寫:
如第14—16自然段:“不要掉隊呀!”“不要落后做烏龜呀!”“我們頂著天啦!”表現紅軍戰士相互鼓勵的團結精神和豪邁樂觀的英雄氣概。
場面描寫:
如對“之”字奇觀的描寫,實際上是對戰士爬山時的場面描寫,突出了紅軍人數之多,爬山場面的雄奇壯觀,反襯了山勢的高峻陡峭,山路的曲折難行。
14.能否將第28段中“鼓著勇氣”的“鼓”換成“憑”,為什么?
不能換。因為“鼓”字含戰勝自身某種弱點(文中指“肚子很餓,氣力不夠”),從而迎戰艱難險阻的意思,表現了紅軍的堅毅、頑強和無畏精神。如果把“鼓”改為“憑”,就缺乏這種表現力。
【中心思想】
本文記敘了長征途中紅軍翻越老山界的經過,表現了中國工農紅軍克服困難、英勇頑強的斗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寫作練筆】
收集紅軍小故事,并寫下自己的感受。(不少于200字。)
【寫作參考】
1.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安排層次。
本文記敘了紅軍長征路上翻越老山界的全過程,文章內容的發展與時間和地點的推移是一致的。同時,作者交代時間的變化和空間的轉移,語言靈活而不刻板。表示時間的詞語有“下午”“半夜”“天色晚了”“天黑”等。至于空間的轉移,都是在登山過程中說明的。無論時間的變化還是空間的轉移都注意連續而不斷,行文十分周密,寫得有條不紊,環環相扣。
2.描寫生動,中心突出。
作者在寫山勢險峻、行程艱難的內容中,有不少生動細膩的描寫。如星夜爬山的場面,描寫得有聲有色,十分生動,把紅軍戰士高昂的斗志、樂觀的精神渲染得極為感人,使人深深地感到紅軍確實是一支高不可攀的英雄部隊。作者從不同的視角方位,描繪出老山界山路曲折迂回、山勢陡峭險峻的特點,使讀者身臨其境般感受到了老山界的“高”和“險”,有力地突出了行軍的困難。
3.語言樸實,凝練細膩。
例如,“天色晚了,肚子餓了,許多人煩得叫起來,罵起來”,語言異常樸實,富于口語色彩。有些地方,運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增添了語言的美感。如對“半夜里,忽然醒來”后的所見所聞的描寫,巧用比喻和排比,以動襯靜,用凝練而細膩的語言生動地表達出作者的見聞感受。
【閱讀擴展】
長征永遠在路上
實現偉大的理想,沒有平坦的大道可走。今天的長征,仍然有許多”雪山“、”草地“等著我們跨越,還有許多”婁山關“”臘子口“需要征服,只有傳承和弘揚好長征精神,才能克服各種怠惰思想和畏難情緒,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順利實現。
希望同學們能做新時代長征精神的傳承人!
七律·長征
毛澤東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我們的決心很快變為部隊的行動,疲勞的戰士從泥地上爬起來繼續行軍。靠近安順場的時候,一營三個連分成兩路,像兩把尖刀刺向敵人。
船工們一槳連一槳地拼命劃著,渡船隨著洶涌的波浪顛簸前進,船四周滿是子彈打起的浪花。幾乎岸上所有的人注意力都集中在渡船上。突然,猛地一發炮彈落在船邊,掀起一個巨浪,渡船劇烈地晃蕩起來。我非常著急,差點叫出聲來。幸好渡船隨著巨浪顛簸了一陣,慢慢地平靜下來。渡船繼續在前進,越來越靠近對岸。只有五六米了。勇士們都站上船頭,接著就不顧一切地往岸上跳。
——《大渡河畔英雄多》
“強幫弱,大助小,走不動的扶著走,不能扶的抬著走,讓每個戰友安全越過夾金山!” 十二日清晨,在洪亮的集合號聲中,部隊從鄰近的幾個小村落集結,進行翻雪山前的動員。
山上霧霾彌天,時濃時淡,人行其中,宛如騰云駕霧。山風卷著雪花,漫天飛舞。單薄的軍衣,抵擋不住風雪的吹打,臉上、身上像被無數把尖刀刮著。我們渾身哆嗦,牙齒打戰,就是把所有能披的東西都披在身上,也無濟于事。越往上爬,空氣越稀薄,呼吸越困難。人們頭暈腿酸,一步一停,一步一喘。這時候,要是有誰停步坐下,就會永遠起不來。
——《越過夾金山,意外會親人》
【關注并私信我,免費領取電子版】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86310.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