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四川話方言字詞讀音(四川方言王皓熙)
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11)
文/王皓熙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我們成都人對于“疫”這個字的方言讀音分歧現象日益凸顯具體而言,“疫情”這個詞,在較長年紀的老年人群體那里,讀來音同“藥情”;在四五十歲以上的中年人那里,“疫情”讀來又大多音同“魚情”;而年輕一代呢,則大多讀同“一情”或“異情”,差別只在聲調一平一去,與普通話已基本趨同緣何一個“疫”字,老中青三代讀音卻有如此霄壤之別呢?,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四川話方言字詞讀音?以下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四川話方言字詞讀音
文/王皓熙
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我們成都人對于“疫”這個字的方言讀音分歧現象日益凸顯。具體而言,“疫情”這個詞,在較長年紀的老年人群體那里,讀來音同“藥情”;在四五十歲以上的中年人那里,“疫情”讀來又大多音同“魚情”;而年輕一代呢,則大多讀同“一情”或“異情”,差別只在聲調一平一去,與普通話已基本趨同。緣何一個“疫”字,老中青三代讀音卻有如此霄壤之別呢?
查典籍可知,“疫”字古為入聲,《說文》解釋其為:民皆疾也。從疒,役省聲。可見“役”“疫”二字雖古時有所差別,但均屬同一韻部,在讀音上彼此密切關聯。四川方言中,古入聲字失去入聲韻,派入陽平,故二字應都讀作平聲。在年長者較為地道的成都口語里,此二字之讀音是一模一樣的,都讀作“yo”。但這并非是我們四川地區之特例,因為現代的四川方言實乃明清“湖廣填四川”之產物,故而一旦進行方言溯源,便不難發現,在整個長江流域,將“役”“疫”讀為“yo”的方言并不鮮見。不只兩湖地區,連遠在千里之外的江南地區的吳語之中,也是以讀“yoh”較具代表性,可見一地語言自有其歷史脈絡與創承發展,部分年輕人所鄙夷之“怪、異、土”,也許不過是由于相關知識欠缺所衍生出的“傲慢與偏見”。
而不少中年人將“yo”改讀為“yu”,則是不自覺受到了普通話之影響,既然“教育”的“育”被讀為“yu”,那么按規律似乎所有的“yo”韻就都該變為“yu”,而恰恰在以北方音為標準的普通話體系中,又并非如此。例如,在成都話中,“藥”“育”“疫”“約”都是由入聲字轉化而來,都讀為“yo”,而在普通話里面,這幾個字的讀音分 別 為“yao”“yu”“yi”“yue”,韻母完全不同了。“教育”本身又是個高頻常用詞,自然影響深刻,由是影響到了其他并非常用口語之字音,上一代人口中的“藥情”也就一變,化為了下一代口中的“魚情”。
而青年一代受普通話影響更深,能保持住四川方言基本規律,按“入派陽平”原則將“疫情”讀作“一情”的已屬鳳毛麟角,更多的人則是與普通話如出一轍。
時代總歸是不斷變化的,而我總以為,最起碼,我們有必要對過往的人與事,應如錢穆先生所言,多一些溫情與敬意,如此方能感受到那種歷史與文化綿綿延續著的人文慰藉。
【征稿啟事】
華西都市報“寬窄”副刊四川方言龍門陣《蓋碗茶》版面推出以來,得到省內外四川方言作者的大力支持。為讓《蓋碗茶》更加活色生香,方言故事層出不窮,我們向“有故事”的方言作者長期征稿。有好的方言故事,有趣的方言傳說,都可以給我們投稿。字數不超過1200字。投稿信箱:730156805@qq.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ihxdsb,3386405712】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86454.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