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語文報投稿郵箱(語文報社40周年語文報簡史)
發布時間:2024-01-22閱讀(10)
《語文報》創刊號

《語文報》是在改革開放洶涌澎湃的初潮中崛起,也是在改革開放摧枯拉朽的洪流中不斷嬗變和日益壯大的。自1981年問世以來,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漸次深化和拓展,它不僅奇跡般地確立了自身層級鮮明的品牌體系、獨具特色的品牌價值和廣泛持久的品牌影響,而且積極參與并有力推動了中國語文教育改革以及語文出版走向現代化的進程。
傳奇源于夢想
1980 年,改革開放的曙光已經開始照亮整個中國的天空,喚醒了每個中國人久孕于心的夢想。
這年深秋,紅葉翩飛的北京香山,全國中學語文教材編寫工作會議正在進行。會上,時任山西師范學院(1984 年改名為“山西師范大學”)《語文教學通訊》主編的陶本一 和時任浙江杭州大學《語文戰線》主編的張春林,在黨的“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質”的號召鼓舞下,在 86 歲高齡的著名語文教育家葉圣陶“雖臨夕死,猶欲朝聞”的精神激勵下,一種“應該為中學生做點事,應該為發展語文教學事業做點事”(陶本一語)的崇高責任 心和神圣使命感油然而生,“兩人合計著調動兩刊的社會資源,團結各地的教育精英,編一份面向中學生的,讓語文學習與社會生活、與學生的全面發展密切結合的報紙”(張春林語)。
他們商定,以山西師范學院作為大本營,由陶本一總負責,盡快啟動《語文報》的創 辦工作。接下來,他們便雷厲風行,與北京西城區教研員陶伯英相約,在北海公園進行了初步的論證;隨后為了確保稿源,又緊鑼密鼓地在北京、上海、杭州、長春、武漢物色了 一批思想活躍、學識淵博的語文專家,籌建了五個強有力的編輯分部。《語文報》的傳奇歷史,就這樣悄悄掀開了火紅的扉頁。
1981 年 10 月 5 日,經過幾近一年的策劃、調研、碰撞、磨合,帶著油墨的清香,帶 著一批仁人志士的汗水與智慧,帶著豐收季節的喜慶氣氛,由著名書法家啟功題寫報名、中國第一份專門為語文學習服務的《語文報》終于問世了!由于它的內容十分豐富鮮活、精彩有趣,同時又采用新穎而獨特的16 開 16 版的版式,可以折疊,便于閱讀、攜帶和保存,立即贏得了社會各界的歡迎和好評。10月11日,新華社及時播發了“《語文報》創刊” 的電訊稿,《光明日報》《工人日報》《文匯報》《山西日報》等報紙都轉發了這則消息。《語 文報》首期發行量便高達 78 萬份,第二年期發行量超過了100 萬份,第四年期發行量飆升到198萬份,成為當時全國發行量最大的10種報刊之一。它的讀者中,既有中小學師生,也有農民、工人、部隊官兵和機關干部,可謂老少咸宜、人見人愛。
對于《語文報》的橫空出世,1982年10月,著名語文教育家張志公在北京所舉行的《語文報》創刊一周年座談會上,曾一語道破天機:《語文報》之所以能創刊出版,之所以能引起這么多人關注、能有這么大的發行量,一句話:是應運而生,是應我們國家改革開放 之運而生,應文化建設大高潮迅猛興起之運而生。
誠哉斯言!回顧《語文報》誕生之初,中國社會尚處于一種滿目瘡痍、百廢待興的狀 態。“十年浩劫”的終結,使得突然間睜開理性眼睛的人們,特別渴望充實空虛的頭腦,解放禁錮已久的思想,實現精神上的新生,曾一度被鄙夷乃至厭棄的學習,終于被認定為做人做事的基礎。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那是一個學習至上的時代,一個對學習無比尊崇的時代。人們迫切需要一種貼近時代、貼近生活、貼近人們心靈的文化普及讀物。
在這樣的情勢下,《語文報》明確定位于以“中等文化程度的讀者”為主要服務對象,以“傳播語文知識,促進語文教改,弘揚祖國優秀文化,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質”為編輯宗旨,以“大語文”為編輯理念,以“高品位、高質量、實用性加可讀性”為編輯方針,這就扣住了時代脈搏,順應了大眾需求,較之后來那些“以升學考試為主要目的,以課程輔導為主要內容”的同類報刊,其價值、功能和作用要大得多,勢必會成為中學生乃至社會 各界人士豐富知識、培養能力、開闊視野、提高素質的必備文化普及讀物之一。
幼苗是怎樣長成參天大樹的
倘若把破土之際的《語文報》,比喻成一棵在風雨中搖曳生姿的幼苗,那么,如今的 《語文報》,則堪稱一株枝繁葉茂、昂首挺立的參天大樹。而在《語文報》從幼苗到大樹的成長歷程中,創新精神無疑就是它不斷超越自我、引領未來的不竭的動力源泉。創新,正是因為不斷的創新,《語文報》才會成為時代的驕子,才會永葆青春的激情和活力,才會開辟出越來越寬廣的市場空間!
《語文報》發軔階段,出版周期是半月一期,1983 年 1 月開始改為周報;報紙開本早期是 16 開 16 版,1989 年 7 月改為 4 開 8 版。當它初步完成了品牌的培育和塑造后,這些年來,又從市場需求出發,進行了四次品牌的延伸和提升:
第一次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前期。為了配合小學階段語文學習,1986年3月, 《語文報》面向小學中、高年級學生試刊出版了《語文報》(小學版),1987年1月正式創刊,1988年更名為《小學語文報》,每期16開8版,期發行量曾高達130多萬份。1989年1月,《語文報》成為全國中學語文教學研究會會報,《小學語文報》成為全國小學語文教學研究會會報。1992年,《語文報》又面向學齡前兒童和小學低幼年級學生,增出了全色彩印的《小學語文報》(低幼版),期發行量曾高達 50 多萬份。
1993 年,為了進一步幫助中學生擁有開闊的視野、博大的胸襟、豐厚的素養,語文 報人還推出了《語文報》(擴大版),每期 4 開 8 版;次年更名為《語文報》(七彩月末), 每期4開24版。新華社、《中國青年報》、《北京日報》、《北京晚報》、《北京青年報》、 《文匯報》、《新體育》雜志、《大學生》雜志、北京市作家協會、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 中國社科院、魯迅博物館、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出版社等單位的記者、作家和學者,都為其提供過大量優質稿件,故而在部分城市的街頭和地鐵站,該報曾構成一道亮麗的風景。
第二次是 20 世紀 90 年代后半葉。語文教材編寫和出版開始打破一綱一本,不再實行全國統編統用。1992 年,國家教委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學科審查委員會先后審查 通過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四川教育出版社、遼寧教育出版社、廣東 教育出版社、江蘇教育出版社、北京出版社等 7 家單位出版的九套初級中學語文教科書; 1993 年,又審查通過了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上海市 H 版和 S 版小學、初級中學、高級 中學語文教科書。
為了提高報紙的針對性,1996 年,語文報人將《語文報》分為《語文報》(高中版)和《語文報》(初中版),每期均為 4 開 8 版。分版以后,《語文報》(高中版)期發行 量曾高達 100 多萬份,《語文報》(初中版)期發行量則曾高達 148 萬份。
第三次是 21 世紀初。基礎教育改革如火如荼,語文教材出版更加多元化,形成了百花 齊放、爭奇斗艷的局面;高考徹底告別大一統,實行了分省命題,中考命題權也由省級向地、 市級大面積下放。而在教輔類報刊界,由于不同年級學生的接受能力,不同版本教材的內容結構,不同區域的經濟、教育、文化水平,都有著天然的差異,新課改的啟動,進一步加大了這種差異,分版于是便成為一種普遍的無奈選擇。
當其他教輔類報刊跑步跨進分眾化時代,配合不同教材、不同年級乃至不同區域爭先 恐后地分版,報刊品種和成本巨量增加之后,語文報人并沒有任由市場的牛鼻子牽著偏離自 己的方向,直到2003年1月,經過充分調查和周密論證,才增出了《語文報》(高考版)《語文報》(中考版)《語文報》(教師版)《語文報》(故事版)《語文報》(故事版)2004 年1月改為《語文報》(文科綜合版),每期均為4開8版;同時將《小學語文報》易名為《語 文報》(小學版),將《小學語文報》(低幼版)易名為《語文報》(低幼版),前者每期4 開8版,后者每期4開4版。到了2006年9月,則慎之又慎地將《語文報》(初中版)分成 初一(七年級)版、初二(八年級)版,每期均為4開8版;將《語文報》(小學版)分成 三四年級版、五六年級版,每期均為4開4版。最近一次是2008年9月,將《語文報》(高中版)分成高一年級版、高二年級版,每期均為4開8版。
在這個階段,雖然報紙一再細化,語文報人卻從未忘記自己所肩負的傳播民族文化、倡導素質教育的使命,他們繼續殫精竭慮引導著市場、培育著市場、開拓著市場,故而報 紙期發行總量才能長期保持在 500 萬份左右。
除此之外,2000年7月,語文報人還嘗試在澳大利亞創辦了《語文報》(海外版); 2003年1月,又在美國創辦了《語文報》(北美月刊),《語文報》(海外版)則更名為《語 文報》(大洋洲版)繼續出版,為推廣華夏文明、推動漢語走向世界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國 家對外漢語領導小組辦公室應邀擔任其指導單位,《語文報》(北美月刊)還被美國大學理 事會列為AP中文考試唯一推薦的輔助讀物。兩種雜志化報紙在海外市場的登陸,雖然步履維 艱,最終不得不因故停刊,但這種有益的探索,標志著語文報人已經樹立了全球化的戰略意識, 開創了教輔類報刊走向世界的歷史先河。
尤其值得肯定的是,2008年 6 月~ 7 月,語文報人為了幫助孩子們從小寫好漢字,傳 承祖國的書法文化,推出了中國第一份全色彩印的手寫報《語文報》(書法版)試刊號, 每期 4 開 4 版,該報目前已成為中國硬筆書法協會會報,由著名硬筆書法家龐中華擔任名 譽主編;為了引導中學生真正走出課本,走出題海,讓閱讀成為心靈的美妙享受,語文報人又推出了專門為中學生量身打造的全新課外讀物《語文報》(青春閱讀)試刊號,每期 4 開 24 版,熔青春氣息、人文情懷、時尚元素于一爐,可謂“青春時代的精神盛宴”; 為了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培育大學生人文精神,倡導“為大而學、為學而大”,語文報 人推出了中國第一份大學生人文報紙《語文報》(大學人文)試刊號,每期 4 開 16 版, 教育部中文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擔任指導單位,南開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 中國傳媒大學、北京語言大學、揚州大學、武漢大學等一批著名高校也都先后承諾擔任編 委單位。這是三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新品種,2008 年 9 月,它們的正式上市,給《語文報》 這個品牌鍍上了更美麗、更珍貴的亮色!
第四次是 2011 年至今。隨著融媒體時代的到來,語文報社率先垂范,成為全國首批數字出版轉型示范單位。2011 年 8 月,報社與中國移動山西分公司合作共同開發了國內 首個手機語文學習產品——《語文報》(手機報)。從誕生之初起,手機報就定位于面向 學生及家長,集語文備考與語文能力提升于一體,緊扣語文學習的規律,讓學生在輕松、便捷的閱讀中積累知識、拓展視野、掌握方法、提升素養。
2013年5月,《語文報》(手機報)成為“校訊通”集團產品的增值服務項。2014年1月, 報社與中國移動山西分公司簽訂了《山西移動校訊通“語文報”CP 引入合作協議》,《語文報》(手機報)正式成為山西移動校訊通業務 CP 合作方,為小學到高中學段的 200 萬 校訊通用戶提供專業語文輔導。同月,《語文報》(手機報)全國版正式上線并在全國范 圍內發行。2015 年 3 月《語文報》APP 客戶端正式在山西省校訊通客戶端上線運行。2016年 1 月,我社同中國移動天津分公司合作開發的《語文報》(手機報)天津版正式上線,特邀天津市一線名校名師和教研室專家參與產品策劃、欄目設計并親自撰稿,為天津地區 的中小學生提供優質的語文學習輔導。截至目前,《語文報》(手機報)的個人付費用戶 已遍布全國 31 個省(直轄市、自治區),月平均訂閱用戶數逾 15 萬。集團用戶覆蓋山西、 山東、河南、廣東及天津 5 個省(直轄市),用戶總數逾 3000 萬。
迄今為止,在風生水起的創新過程中,《語文報》已經由一張報紙裂變成三大系列 17 個品種:第一個系列包括《語文報》(一年級版)《語文報》(二年級版)《語文報》 (三年級版)《語文報》(四年級版)《語文報》(五年級版)《語文報》(六年級版) 《語文報》(初一(七年級)版)《語文報》(初二(八年級)版)《語文報》(中考版) 《語文報》(高一年級版)《語文報》(高二年級版)《語文報》(高考版)《語文報》 (教師版);第二個系列包括《語文報》(書法版)《語文報》(青春閱讀);第三個系 列包括《語文報》(手機報)和《語文報》APP 客戶端。顯然,這是一個層級分明、多彩 多姿,讀者可以各取所需的品牌體系。有了成熟而完善的品牌體系,《語文報》這株參天大樹,無疑就會奏出一闋更其高亢雄壯、振聾發聵的時代交響曲!
“大語文”理念:領素質教育之風騷
《語文報》的編輯理念是“大語文”,這種超凡拔俗、經久彌新的理念,是《語文報》 最獨特的品牌價值和最突出的品牌魅力。38年來,《語文報》一直堅持不懈地研究“大語文”, 倡導“大語文”,推廣“大語文”,對全國中小學語文教育界和語文出版業,都產生了長 遠而深刻的影響。
“大語文”這個術語,是張春林在《語文報》1981年第2期發表的專欄文章《從“大糧食” 說到“大語文”》中率先提出的。目光犀利、胸懷天下的陶本一隨即便把“大語文”確定為辦報、 辦刊理念。那時,在語文報人的心目中,就形成了“大語文”理念的雛形:語文學科的終極 目標是育人益智;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時時有語文、處處有語文。
到了新世紀,語文報人又明確強調:以“大語文”為辦報理念,既要尊重語文學科的 基本特點,熔工具性與人文性于一爐,又要把握教材的學習方法和考試的命題走向,做到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研究考試、超越考試,還要提倡課內、課外相結合,小課堂、大課 堂相結合,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語境中和機動靈活的生活實踐中學習語文。
由此可見,“大語文”的核心,就是倡導語文學科的素質教育。它不僅符合語文學科的本質特點,也符合語文學習的普遍規律;不僅符合《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精神,也符合語文考試的改革取向,更符合青少年全面發展、長足進步的內在要求。
這些年來,在《語文報》的影響下,“大語文”已經成為廣大專家和一線教師的共識。語文教育家顧黃初曾經指出,“大語文”教育是“語文教學改革的一種趨勢”。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語文室主任、中國教育學會小學語文教學研究會理事長崔巒一再強調,“新課標”在課程建設上,要樹立“大語文”教育觀。1983 年起,語文教育家張孝純還領軍在 河北等地開展了多年如一日的大語文教育實驗。現在,各種學術會議上,各種報刊、書籍以及網絡中,有關“大語文”的論文、教學設計、訓練題,更是不勝枚舉。
正是由于堅持“大語文”,《語文報》刊登的《南方的雨和北方的雨》《一把炒米》 《一只鷺鷥》《把刀插在朋友的肋上》《只愛一點點》《人生的陽面》《父親來信》等作 品,多次被《讀者》《青年文摘》《散文選刊》《小小說選刊》《兒童文學選刊》《今晚報》 等報刊轉載;《讀書樂,樂讀書》《夏》《全國 137 家中學生文學社致〈語文報〉讀者的 公開信》《墻,推倒了就是橋》《泥土的朋友》等作品,甚至被先后選入中小學教材和讀本。 正是由于堅持“大語文”,盡管語文報人從來不屑于猜題押寶,但每年中、高考結束 后,廣大讀者就會發現,《語文報》系列報紙的內容,都與中、高考試題發生了驚人的對接:1991 年,《語文報》剛剛刊出《世間最美的墳墓》賞析文字,當年的高考試題恰巧選用了 茨威格這篇名作,一時人們口耳相傳,說什么高考題泄密了;1998年高考試題中的小作文, 要求考生補寫中間情節,而《語文報》1998 年 6 月 16 日就刊出了《補寫情節》一文,題 型與高考題型如出一轍……2016 年高考天津卷所選的《登裴秀才迪小臺》、2017 年高考 全國Ⅲ卷所選的《我們的裁縫店》等閱讀材料,均曾刊登于《語文報》。全國各地中考試 題與《語文報》的對接,無論是在語言知識和運用方面,還是在口語交際和語文實踐方面, 抑或是在閱讀和寫作方面,其深度和廣度更是十分罕見。僅以2017年中考現代文閱讀為例, 湖北黃岡卷所選的《母親河的自述》,湖北襄樊卷所選的《訪蘭》,湖北荊州卷所選的《關愛我們共同的母語》,云南昆明卷所選的《誰來報告春的消息》和《生命中最寶貴的五樣 東西》,湖南永州卷所選的《成全一棵樹》,貴州銅仁卷所選的《談生命》,江蘇南通卷 所選的《感動是一種養分》,江蘇常州卷所選的《我的四季》,山東濟寧卷所選的《假如 你想做一株臘梅》,山東聊城卷所選的《愛滋病概述》,甘肅蘭州卷所選的《生命的化妝》 等閱讀材料,均曾刊登于《語文報》……近年來,伴隨著中、高考命題的日益地域化,《語 文報》在一定程度上幾乎成為中、高考命題的重要資源庫,全國各地許多師生和專家為此 一再斷言:如今的語文考試,考的就是“大語文”!
正是由于堅持“大語文”,《語文報》才不像許多教輔類報刊那樣跟著教材和考試亦 步亦趨,大搞題海戰術,而是著眼于學生素養的提升、人格的建構、創造力的激發,為青 少年讀者的健康成長和長足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提供了廣闊的平臺。當年它的許多小作者和小讀者,如今已經成為各行各業的佼佼者。諸如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胡勁軍,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董事長黎瑞剛,新華社原音像中心主任、北京金匯金投資有限公司董 事長景旭峰,魯迅文學院常務副院長邱華棟,《鳳凰周刊》執行主編師永剛,著名電影導演江小魚,中國文聯出版社文學編輯室主任洪燭,中國網球公開賽首席執行官段鋼,民進 中央宣傳部副部長毛夢溪,文化活動策劃人張華夏,青年作家、詩人和學者如田曉菲、任寰、伊沙、段華、雷霆、周瑟瑟、韋敏、邵文杰、馬蕭蕭、曉波、何葆國、徐潤、南島、 半島、左春和、唐榮堯、吳茂盛、安武林、肖鐵等,學生時代都是在《語文報》嶄露頭角, 后來才走上文學之路的,至今提起《語文報》,他們仍一往情深。
20世紀末以來,在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拉鋸式的鏖戰中,一些競爭對手為了搶占市場份額,先是大打“小語文”牌,說什么“大語文”不實用;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啟動后, 隨著《語文課程標準》的出臺,他們又說什么“大語文”過時了,現在要的是“‘新課標’ 語文”。對于“大語文”,一代又一代語文報人卻從來沒有動搖過、懷疑過。因為語文報 人堅信,在如今整個傳媒業特別是教輔類報刊越來越同質化的時代,“大語文”依然是《語 文報》在市場上領素質教育之風騷,走差異化發展之路,從而繼續立于不敗之地的核心競爭力!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89795.html
上一篇:幽默反轉句子(神反轉的搞笑句子)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