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9)
(滿分:120分 考試時間:120分鐘)一、積累與運用(共28分),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九年級上冊語文單元試卷及答案?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九年級上冊語文單元試卷及答案
九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測試卷(滿分:120分 考試時間:120分鐘)
一、積累與運用(共28分)
1.下列加點的字,每對讀音都不同的一項是(D)(2分)
A.拮據/根據嚼食/細嚼慢咽 一落千丈/大大落落
B.棧橋/餞別 陰晦/誨人不倦 倉皇逃竄/躥房越脊
C.哄笑/哄騙 撩逗/撩起簾子 分文不值/分庭抗禮
D.摻雜/悲慘 門檻/衣衫襤褸 歇斯底里/竭盡所能
(解析:A.jū/ù,jiáo/jiáo,luò/luō;B.zhàn/jiàn,huì/huì,cuàn/cuān;C.hōng/hǒng,liáo/liāo,fēn/fēn;D.chān/cǎn,kǎn/lán,xiē/jié。)
2.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C)(2分)
A.寒噤 笑嘻嘻 鄭重奇事 置之不理
B.杜蠣 螢火蟲 莫名其妙 狼狽不堪
C.潮汛 蘆葦叢 默默無聞 遲疑不決
D.恣睢 厚障壁 胡說八道 與日具增
(解析:A.“奇”應寫作“其”;B.“杜”應寫作“牡”;D.“具”應寫作“俱”。)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C)(2分)
故鄉,并不僅僅是一個可以安身的物質所在,同時也是生命出現、成長、成熟的所在,是能夠使人的生命得以延續的溫柔之鄉。生命歷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即使身處異地、漂泊他鄉
材料二 清華大學新媒體指數研究團隊經過長期跟蹤發現,微信內容以快、精、短為特點,并呈現了短視頻、純干貨、附帶背景音樂等不拘一格、多元化呈現方式的格局。整體而言,淺閱讀、輕閱讀、泛閱讀依舊是主體。
材料三 北京大學教授王余光認為,兒童閱讀、學術閱讀和經典閱讀還是應該堅持紙質書。微信主要功能是娛樂、瀏覽,我主張兒童閱讀不要從微信閱讀開始,對于孩子來說,微信閱讀容易分散其注意力,不能養成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只有紙質書閱讀才能讓你不受干擾,一面看,一面思考。
(1)從材料一中,你能看出時至今日微信的功能發生了哪些變化嗎?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3分)
微信的閱讀功能和實用功能在逐漸增強。(3分)
(2)依據材料二和材料三,說說“淺閱讀、輕閱讀、泛閱讀”有何特點。(4分)
內容快、精、短,多元化(2分),容易分散注意力,不能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2分)。
二、現代文閱讀(共28分)
(一)閱讀下文,完成8—11題。(共15分)
匿名電話
周 蕖
我剛上班就接到群眾舉報,反映山洼鄉旮旯村教學點老師石仁經常躺著上課,電話反復打到縣長辦公室,還把他躺著上課的圖片傳得網上滿天飛,影響惡劣。縣長批示:立即查處!
我們馬上成立調查組,火速趕往山洼鄉旮旯村。
旮旯村教學點,窩在老山洼里,偏僻閉塞,只有一條羊腸小道通向山外。
徒步攀爬了兩個多小時,才到達旮旯村,我們渾身汗濕透了。
在旮旯村的田地里,我看到一群人正在干活,便笑吟吟地走近一位正在鋤草的老農,問:“您好!老人家,請問石仁老師經常躺著上課嗎?”
老農拄著鋤頭,上下打量我一下,疑惑地問:“你們是不是縣里下來調查石仁的?”
我點了點頭。
老農一下子來了精神,氣呼呼地說:“嗯,嗯,是經常躺著上課,不信你自己去看……你們上面干嗎不管?哼!太不像話,還不趕緊把他調走!”
這時干活的人都圍了過來,一位中年婦女說:“……哎喲喲,這個石仁啦,躺著上課就躺著吧,還讓我們送吃送喝,像個大爺!把他調走,調得越遠越好,眼不見心不煩……”
“我們鄉村都不愿要石大爺!馬上滾走,最好滾到縣城去!”一個青年人擠進來大聲嚷嚷。
“對,對,最好滾到縣城去!”一群人馬上跟著附和。
沒想到石仁在村里人緣這么差,我懷著沉重的心情來到教學點,趴在窗口朝里望,果然看見黑板邊涼床上躺著一位頭發花白、臉色鐵青的老教師,顫顫抖抖地舉著教鞭,吃力地指著墻上的生字卡片,有氣無力地讀著。一條舊被子裹著下半身。
教室不大,只有十幾個小學生。
我氣呼呼地跨進門,隨同的人員指著我對石仁說:“這是教育局紀委的張書記,快站起來!”
石仁動了動,還是沒起來。
“你有病嗎?!”我厲聲質問石仁。
石仁搖了搖頭,嘴唇抖了抖,似乎想說話,但最終沒有說出來。
“孩子們,你們老師是不是經常躺著上課?”我掏出紙和筆,轉身面對小學生和藹地問,準備記錄。
小學生齊聲回答:“是的,一直躺著。”
這時教學點門口,除了悄悄跟隨的那群干活的,又涌來了不少村民圍觀。
“你知道這樣做的后果嗎?”我瞥了一眼門窗外圍觀的村民,瞪著石仁嚴厲地問。
石仁抓了抓頭,沒作聲也沒起來。
真是山高皇帝遠,無法無天!天底下竟有這樣上課的,我氣不打一處來。一把揭開蓋住石仁下半身的舊被子,露出上了石膏,纏著厚厚繃帶的雙腿。
我禁不住“啊”了一聲:“這雙腿?……”我盯著石仁問。
石仁還是一言不發,淚悄然滑落。
“救學生時跌下山崖摔折的……”好幾個村民搶著回答。
“啊,怎么會是這樣!……現在好些嗎?”我緩過神來,輕輕捏了捏石仁的腿柔聲問。
“你們到現在還不知道?真是官老爺!……”村民你一言我一語,冷嘲熱諷。
我的臉上火辣辣的,我為我剛才的想法感到臉紅。
“我們全體村民,強烈要求把石仁老師調走!”村民不約而同地說。
“為什么?是不是他教得不好?”
“哼!我們村出了那么多大學生、研究生,哪個不是石老師帶出來的?!”
我更加不明白了:“那你們為什么要攆他走呢?”
“石老師家住鎮上,師范畢業主動要求分到這里,一干就是二十多年,是我們村的大恩人啦!……近幾年身體不好,經常犯暈,現在救人又成這樣,也沒人理睬,我們實在不忍心他在這里受一輩子罪啊!”
“那你們為什么希望他調到縣城呢?”
“因為他的女兒嫁到縣城,我們希望苦了那么多年的恩人,晚年能得到更好的照顧,享受更好的生活!”
“可是,可是,為什么會有那么多人打舉報電話呢?還打到縣長辦公室?”我好奇地問。
“哼,反映多少次,每次都是‘石沉大海’!不這樣做,你們誰會把眼睛落在像石老師那樣的老實人身上!”
8.根據小說內容把下面表格填寫完整。(4分)
故事情節
初到旮旯村調查
②看到石仁躺著上課
③村民告知詳情
“我”的心情
①沉重
氣憤
④慚愧(羞愧)
9.請你結合全文,談談文中畫線句的作用。(4分)
寫出了石仁老師所在的教學點偏遠、難走;間接寫出了旮旯村的教育不受上級重視的客觀原因(旮旯村群眾反映情況不受重視的客觀原因);側面表現了石仁老師扎根山區二十多年的不易;為群眾采用非常手段反應情況做鋪墊(為下文石仁救學生跌下山崖摔折腿做鋪墊)。(一點1分,意思對即可)
10.“哼!”在文中出現了三次,請你結合語境說說幾次的含意有何不同。(3分)
“哼!太不像話,還不趕緊把他調走!”
“哼!我們村出了那么多大學生、研究生,哪個不是石老師帶出來的?!”
“哼,反映多少次,每次都是‘石沉大海’!不這樣做,你們誰會把眼睛落在像石老師那樣的老實人身上!”
第一次“哼!”表面上表達對石仁的不滿,實際上是想引起政府官員對石仁的關注;第二次“哼!”表達對官員誤解石仁老師的強烈不滿,強調石仁老師對山村教育的貢獻之大;第三次“哼”表達對官僚作風(官員做法)的強烈不滿。(一點1分,意思對即可)
11.這篇小說在寫作手法上有哪些特點?請結合小說內容簡要分析。(4分)
①設置懸念。本文在開頭設置“舉報老師”的懸念,然后層層鋪墊,引起讀者的好奇心,結尾道出實情,解開懸念,讓人恍然大悟(2分);②欲揚先抑(對比)。前文用大量的篇幅展現石仁老師的人緣差、不稱職,與后文“我”發現石老師其實是個關愛學生、默默奉獻的好老師形成對比,使情節起伏多變(2分)。
(二)閱讀下文,完成12-15題。(共13分)
想起那年讀書時
谷 煜
真的,讀書,是件特別好玩的事情。
十來歲,三年級,天不怕地不怕的,不管生疏,常常和同學去串門。到了別人家里,是安靜的,不聲不響,微笑,直盯著土屋墻壁上的黑白報紙。那些報紙,是一些富裕人家不知從哪里弄來的,貼在墻上,給土屋一點美觀,不至于到處露著暗灰的墻皮。有字,可讀,真好。
看著看著,身子會趴下,因為,靠底下的一些字,實在是看不清了。而下面的報紙,往往是更舊一些,泛著黃色,伴隨著一絲絲潮潮的味道。而于我,是溫潤,是隆重,閃著華麗的光,仿佛是琥珀。
慢慢讀完一面墻,真暢快呀。
當時,除了課本之外,再也找不到書可讀,偶然在同學家發現這樣的“報紙墻”,自是欣喜若狂,也就有了這“串門”的“雅好”。
慢慢地,很多人知道我喜歡“讀字”,便有人告訴我,誰誰那里有小人書,可以借著看看的。哪里認識人家呀?怎么辦?
便央求媽媽去借,大人總會和人家說上話的吧。
那時候的小人書,人人當寶貝的,自是不會輕易借出。便苦口婆心地求人家,一遍遍保證,不會弄丟的,不會弄臟的,不會弄扯的,一定按時還……終于,在人家一遍遍的叮囑里,在猶豫的眼光里,拿到了小人書。
抱著書,飛奔回家,小心翼翼放在床頭一角,趕緊吃飯寫作業,然后,扎在燈下,一聲不吭,一頁頁,仔仔細細看過去。
夜,深了,撫摸著小人書,戀戀不舍地睡去,天亮,它就該物歸原主了。
還有讓人歡喜的,是過年放鞭炮,很多的鞭炮是用廢棄的書本卷成的,鞭炮在炸開的剎那,很多帶著字的碎片,仿佛一個個精靈,舞蹈著,紛紛而來。我笑著跑著去迎接著那些碎片,在碎片里,看到一個個的“斷句”,或者幾個詞語,那種此起彼伏的文字閱讀,仿佛海邊的波浪,一波波地涌動而來,真好。
當然,也會有大的收獲,就是包鞭炮的紙張是大一些的(有時放學路上也會撿到一張大大的報紙,然后一路開心),撿來,展開,撫平,偶爾會讀到一段故事,也許沒有開頭,也許沒有結尾,但有一些詞:萬水千山、碧波蕩漾、寂靜芬芳、花來衫里、影落池中……它們,總像是春天拂過的風,暖暖的,通身清透。
擁有淋漓暢快的讀書機會,是因為村里一戶人家,做起了廢品收購的買賣。沒有任何人邀請,我就成了人家的“座上客”,只要一有空閑,就跑到人家的院子里,那個小小的院落,被我一寸寸地丈量過了。也是在那個時候,我看到了一本本完整的雜志,一本本很舊很破,幾乎還是繁體字的《西游記》《后唐演義》……一路讀起來,磕磕絆絆的,但總算能讀過去。
坐在小小的院子里,有書天地,滿心歡喜。
看不完的時候,要拿回家看,人家說不行。誰會無緣無故相信一個不認識的小姑娘呢?
怎么辦?
偷唄。悄悄偷回家,連夜看,趕緊看。第二天去的時候,再悄悄把書放下,生怕人家發現找到家里來,那樣,肯定會是一頓暴揍的。也會有晚放的時候,是因為看到了喜歡的地方,要抄下來,就會晚一些送過去。還好,一直沒有發生“血腥事件”。
慢慢地,條件好了,可讀的書多了起來。但是,卻因為愛熬夜,受到了媽媽的限制。為了防止媽媽批評我,我鉆在被窩里打著手電筒看,電池沒得太快,也不是長久之策,就和媽媽打游擊戰。
那時候,沒有霧霾,夜晚總是清亮亮的,我就盼著每個月的十五六,在月光下看,但眼睛看得疼啊,試了幾次之后,也就放棄了。
月光下,窗臺邊,一股清涼,幾聲蟋蟀鳴的浪漫場景,卻是在少年的記憶里,飄飄欲仙。
后來啊,讀書的種類,讀書的桌子,讀書的茶臺,讀書的座椅,讀書的場地……慢慢豐富起來,讀書的每一個剎那,都仿佛是時光滋養的花枝,慢慢開出耀眼的花來。
多年以后,到底還是因為這書,生出了一些靈性,鮮亮了人生。
驀然回首,一路走來的讀書時光,在陽光麗日里,散發著溫暖、生動、可愛、親切。一紙一片,在呼啦啦的青春里,依然于素色中呈現著奪目的光芒,素手拈花,好似故人來。
這好玩的讀書往事,想想就笑意盎然,關乎經脈,關乎底氣,怎不值得終生記憶?
(有刪改)
12.作者回憶了“那年讀書時”的哪些事?請簡要概括。(4分)
①去鄰居家讀“報紙墻”;②借小人書讀;③撿包鞭炮的紙讀;④到廢品收購人家的院子里讀舊書;⑤在月光下讀書。(答出任意四個即可)
13.下面句子的語言富有表現力,任選一個角度加以賞析。(3分)
抱著書,飛奔回家,小心翼翼放在床頭一角,趕緊吃飯寫作業,然后,扎在燈下,一聲不吭,一頁頁,仔仔細細看過去。
動作描寫(1分),運用一連串動詞,寫出了“我”得到書的喜悅心情,及對讀書強烈的渴求(2分)。
14.作者回味一路走來的讀書時光,寫道“素手拈花,好似故人來”,句中的“花”指的是什么?這句話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3分)
句中的“花”指的是書的意思(1分),生動地寫出了作者回憶了“那年讀書時”的強烈震撼,表現了作者對讀書的依戀(2分)。
15.結合全文,寫出你對文末畫線句子的理解。(3分)
這好玩的讀書往事,想想就笑意盎然,關乎經脈,關乎底氣,怎不值得終生記憶?
總結全文,呼應開頭(1分);點明主旨,強化作者對讀書往事的懷戀(2分)。
三、古詩文閱讀(共14分)
閱讀下面兩個語段,完成16-19題。(共10分)
(一)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驚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張岱《湖心亭看雪》)
(二)昔有西陵腳夫,為人擔酒,失足破其甕。念無以償,癡坐佇想曰:“得是夢便好!”一寒士鄉試中式,方赴鹿鳴宴,恍然猶意未真,自嚙其臂曰:“莫是夢否?”一夢耳,惟恐其非夢,又惟恐其是夢,其為癡人則一也。
余今大夢將寤,猶事雕蟲,又是一番夢囈。因嘆慧業文人,名心難化,正如邯鄲夢斷,漏盡鐘鳴,盧生遺表,猶思摹榻二王①,以流傳后世。則其名根一點,堅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猶燒之不失也。
(節選自張岱《<陶庵夢憶>序》
【注釋】 ①盧生遺表,猶思摹榻二王:《邯鄲記》中盧生臨死時說要留下自己的書法。盧生書法學的是王羲之、王獻之。
1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B)(2分)
A.余:余拏一小舟/余人各復延至其家
B.獨:獨往湖心亭看雪/不得志,獨行其道
C.白:余強飲三大白而別/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
D.客:是金陵人,客此/旦日,客從外來
(解析:A.我剩余;B.均為“單獨”;C.酒杯,指代酒/白色;D.客居/客人。)
17.把語段(一)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2分)
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不要說相公您癡,還有像您一樣癡的人呢!
18.語段(一)中“獨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獨”字有什么表達作用?(2分)
“獨”字映襯出環境的幽靜、空曠(1分),也暗示作者的“癡”(不同凡響),為下文埋下伏筆(1分)。
19.語段(一)中的“余”和語段(二)中的腳夫和寒士都是癡人。請談談你對這兩種癡人的看法。(4分)
語段(一)中,作者癡迷于世俗之外的山水之樂,其實是一種雅致的生活情趣(2分);語段(二)中腳夫和寒士是“癡心妄想”,是癡迷于名利,并不值得我們學習(2分)。
附語段(二)參考譯文:
以前西陵地方有一個腳夫,為人挑酒,不慎跌了一跤,把酒壇子打破了。想到無從賠償,就長時間呆坐著,想道:“要是夢該多好!”又有一個貧窮的書生考取了舉人,正在參加鹿鳴宴,恍恍惚惚地還以為這不是真的,咬著自己的手臂說:“別是做夢吧?”同樣是對于夢,一個唯恐其不是夢,一個又唯恐其是夢,但他們作為癡人則是一樣的。
我現在大夢將要醒,但還在從事雕蟲小技,這是又一次在說夢話。因而嘆息從事智慧事業的文人,其好名之心真是難改,正如邯鄲夢醒,更漏已盡,晨鐘已鳴,盧生在其遺表中還想著摹拓王羲之、王獻之的書法,來流傳后世。那一點好名的根性,已經堅固如同佛家舍利,雖然用猛烈的劫火來燒它,還是燒不掉的。
閱讀下面一首詞,完成20—21題。(共4分)
水調歌頭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20.請從煉字角度說說“又恐瓊樓玉宇”妙在何處。(2分)
“恐”字把作者那種既向往天上又留戀人間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寫了出來。(2分)
21.這首詞是蘇軾的一首賞月懷人之作,表達了詞人一種什么樣的思想感情?(2分)
表達了詞人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和對生活的美好祝愿及無限熱愛。(2分)
四、作文(50分)
22.任選一題作文。(50分)
(1)題目:就這樣慢慢長大
要求:①除詩歌外,文體不限。6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人名、校名、地名。
(2)讀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對于看不清楚的路,先走兩步,踩結實了,然后再跑。走了兩步,發現不對,趕快折回來,腳上沾了點泥水,沒什么了不起,換雙鞋尋找新路再往前走。
讀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聯想或感悟?請任選角度,自定立意,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詩歌外,文體不限。6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人名、校名、地名。
作文略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