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邏輯關系選擇題解題技巧(語文學習中的邏輯)
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23)
一、判斷
1、判斷是一個邏輯學名詞,判斷這種思維方式通常表現為兩個或更多概念之間的聯系,當人們以判斷形式確定概念之間的特定關系時,就是在進行斷定。
通俗地說,判斷是對思維對象是否存在、是否具有某種屬性以及事物之間是否具有某種關系的肯定或否定。
判斷是對思維對象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一種思維形式。
判斷的第一個特征,就是它必須對事物的情況有所斷定。
如果對事物的情況既不肯定也不否定,而只是表示疑問,那就不是判斷,而只能是問題。
判斷的特征之二,就是它有真假之分。
如果一個判斷所斷定的,是符合客觀實際情況、與事實相一致的,這個判斷就是真的,否則,就是假的。
檢驗判斷真假的標準是社會實踐。判斷按其結構可分為簡單判斷和復合判斷兩大類。
2、語句是判斷的語言表達形式。
判斷是語句的思想內容,語句是判斷的語言表達形式,正確運用判斷進行解釋,要深入理解和掌握表達判斷邏輯結構的詞語。只有那些對事物有斷定,從而有真假可言的句子,才能表達判斷。
一般來說,陳述句都表達判斷。
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不表達判斷。
二、判斷的結構形式
判斷的通常結構順序是:(量項)主項 (量項)聯項 (量項)謂項。
1、主項S,簡單判斷中反映斷定的對象的概念,可以視作句子成分的主語。
如"科學技術是生產力"中的"科學技術",就是主項。
性質判斷中的主項只有一個;
關系判斷中的主項有兩個或更多,分別稱為前主項、后主項,或第一主項、第二主項、第三主項……
如"魯迅和許廣平是夫妻";"魯迅"是第一主項,"許廣平"是第二主項,"夫妻"是謂項。
2、謂項P是主項(視作句子成分的主語)的具體描述的承載,擔負著主項的性質或者關系的描述。謂項,可以視作句子成分的賓語。
“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的分配原則”中的“分配原則”就是謂項;
“我國人民反對任何外來侵略”中的“外來侵略”也是謂項。
3、聯項,就是連結主項和謂項的那個概念,或者說聯項是表示被斷定的對象和其性質間關系的那個概念。
可以視作句子成分的動詞謂語。
一般來講聯項只包括“是”和“不是”兩個,有時可以省略:如“金屬能導電”就省略了聯項。
其中,“是”是肯定聯項,它表示思維對象具有某種性質;
“不是”是否定聯項,它表示思維對象不具有某種性質。
所有商品都是可以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
任何事物都不是靜止的。
4、量項是表示主項所指稱的對象的數量語詞。可以視作句子成分的修飾定語或限制狀語。
量項分全稱量項、特稱量項、單稱量項。
(1)全稱量項,表示對主項的全部外延都作了斷定:
每一個、任意一個、所有的、一切、凡……
也可以用“都”“全部”“全都”等副詞、“人人”等主語重復的形式來表達,甚至有時可以沒有任何的量詞標志(集合名詞)。
所有金屬都是可以分割的。
(“全稱量項”有時可以省略)人類是有智慧的。
(2)特稱量項,表示沒有對主項的全部外延作斷定,“特稱量項”不能省略。
有的、有些、一些、某些、少數、多數、許多、幾乎全部、百分之幾……(也可以用“最起碼”“至少”“最少”“至多”“最多”“絕大多數”“并非所有”等副詞、“一定程度上”“一定意義上”等介詞結構表達)。
有的花不是紅色的。
有的科學家是自學成才的。
有些閃光的不是金子。
(3)單稱量項,表示對主項外延中的某一個特定對象作出了斷定:
這、那、這些、那些等指示代詞、人稱代詞和專有名詞。
如果主項是一個單獨概念,單稱量項可以省略。
如果主項是一個普通概念,則不能省略。
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
愛因斯坦是猶太人。
這個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地球不是恒星。
5、周延:指判斷本身直接或間接地對其主項(或謂項)的全部外延作了表述的,就稱這個判斷的主項(或謂項)是周延的。
中項周延,指中項必須是謂項或主項的子集,這樣它作為“中介”,才能保證大項與小項一定相交,即得出肯定性結論。
中項不周延是在兩個前提中,中項有一部分外延同謂項有某種關系,又有一部分外延同主項有某種關系,但不能確定哪一部分外延與主項謂項必然有交集,不能有效聯結主項謂項。
全稱或單稱判斷的主項都周延。
所有蝙蝠都是哺乳動物。
特稱判斷的主項都不周延。
有些學員不是武漢人。
肯定判斷的謂項都不周延。
獅子是動物。
否定判斷的謂項都周延。
故意犯罪都不是過失犯罪。
性質判斷類型 | 主項周延? | 謂項周延? | 量項! | 聯項! |
A全稱肯定命題 | 周延 | 不周延 | 全稱量項 主項 | 肯定 |
E全稱否定命題 | 周延 | 周延 | 全稱量項 主項 | 否定 |
I特稱肯定命題 | 不周延 | 不周延 | 特稱量項 主項 | 肯定 |
O特稱否定命題 | 不周延 | 周延 | 特稱量項 主項 | 否定 |
主項S外延與謂項P外延的關系有五種:全同關系、被包含關系、包含關系、交叉關系和全異關系。
謂詞邏輯中有“量詞”,量詞,是在命題中表示數量的詞。
量詞有兩類:
全稱量詞(?),表示“所有的”或“每一個”;
存在量詞(?),表示“存在某個”或“至少有一個”。

A全稱肯定命題、E全稱否定命題、I特稱肯定命題、Ο特稱否定命題
A命題代表:全稱肯定命題,即所有S是P。
E命題代表:全稱否定命題,即所有S不是P。
I命題代表:特稱肯定命題,有的S是P。
O命題代表:特稱否定命題,有的S不是P。
同一素材的A、E、 I、O之間存在如下真假關系:
1、矛盾關系。分司存在于A和0、E和I之間,具有矛盾關系的兩個判斷 ,即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
2、反對關系。存在于A和E之間。具有反對關系的兩個判斷,不能同真,可以同假。
3、下反對關系。存在于I和0之間。具有下反對關系的兩個判斷,不能同假,可以同真。
4、差等關系(從屬關系)。分別存在于A和I、E和0之間。具有差等關系的兩個判斷,一個是全稱判斷,一個是特稱判斷。
具有差等關系的兩個判斷之間具有如下的真假關系:
如果全稱判斷是真的,則特稱判斷也是真的;
如果全稱判斷是假的,則特稱判斷真假不定;
如果特稱判斷是真的,則全稱判斷真假不定;
如果特稱判斷是假的,則全稱判斷也是假的。

三、判斷類型
判斷是對思維對象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一種思維形式。
分類:直言判斷、聯言判斷、選言判斷、假言判斷、負判斷、模態判斷
(一)直言判斷
1、直言判斷:是斷定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種性質的簡單判斷,也叫性質判斷。
直言判斷由主項、謂項、量項、聯項四部分構成 。
在分析直言判斷形式時,通常用S和P分別表示主、謂項。
量項分為全稱量項(“所有” 、“任一”,…)?和特稱量項(“有的”、“一些”,…)?;
聯項分為肯定聯項(“是”)?和否定聯項(“不是”)?。
(1)?所有的金屬都是導電的。
(2)所有犯罪者都不是守法公民。
(3)?有的天鵝不是白的。
2、直言判斷分為四種基本類型
全稱(含單稱)肯定判斷SAP,簡稱A判斷,
標準形式是“所有S都是P”。如上例(1)?所有的金屬都是導電的。
全稱(含單稱)否定判斷SEP,簡稱E判斷,
標準形式是“所有S都不是P”。如:“所有宗教都不是科學。 ”
特稱肯定判斷SIP,簡稱I判斷,
標準形式是“有的S是P”。例如:“有的哺乳動物是卵生的|胎生的。”
特稱否定判斷SOP,簡稱O判斷,
標準形式是“有的S不是P”。如上例(3)?有的天鵝不是白的。
3、直言判斷的對當關系:邏輯方陣
傳統邏輯用來表示具有相同素材(即主項和謂項分別相同)的A(全稱肯定命題)、E(全稱否定命題)、I(特稱肯定命題)、O(特稱否定命題)四種命題形式之間的真假制約關系的圖式。

(1)矛盾關系,即A與O、E與I這兩對命題形式之間的關系:二者既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
根據這一關系,如果我們知道A判斷是真的,就可以斷定O判斷是假的;
如果知道E判斷是真的,就可以斷定I判斷是假的。
同樣,如果知道A、E、I、O判斷是假的,也就可以斷定對應的O、I、E、A判斷是真的。

(2)反對關系(上反對關系),即A與E這兩種命題形式之間的關系:二者不能同真,即一個真,另一個必假;但二者可以同假,即當一個假時,另一個可真可假。
這是A判斷和E判斷之間的關系。它們是不能同真,可以同假的關系。在A、E兩個判斷中,如果我們知道其中一個是真的,就可推知另一個是假的。
例如:已知A:科學技術都是生產力。(真)
則?E:科學技術不都是生產力。(假)
已知E:所有的科學家都不是思想懶漢。(真)
則?A:所有的科學家都是思想懶漢。(假)
如果我們知道其中一個是假的, 那么另一個真假不定。
例如:已知A:我們班同學都是姓李。(假)
則?E:我們班同學都不姓李。(真假不定)
(3)下反對關系,即I與O這兩種命題形式之間的關系:二者不能同假,即一個假時,另一個必真;但二者可以同真,即當一個真時,另一個可真可假。
這是I判斷和O判斷之間的關系,它們是可以同真但不能同假的關系。在I、O兩個判斷中,如果我們知道其中一個是假的,那就可以斷定另一個是真的。
例如:已知I:有些民主人士是共產黨員。(假)
則O:有些民主人士不是共產黨員。(真)
已知O:有些機器不需要能源。(假)
則I:有些機器需要能源。(真)
如果我們知道其中一個是真的,那么另一個真假不定。
例如:已知I:有些個體戶納稅了。(真)
則O:有些個體戶沒納稅。(真假不定)
(4)差等關系(從屬關系),即A與I、E與O這兩對命題形式之間的關系:全稱命題真,特稱命題必真;
全稱命題假,特稱命題真假不定;特稱命題真,全稱命題真假不定;特稱命題假,全稱命題必假。
這是A判斷和I判斷之間、E判斷和O判斷之間的關系。
注意到從屬關系存在于一個全稱判斷與一個特稱判斷之間。我們可以這樣概括這一關系:
如果全稱判斷真,則相應的特稱判斷真;
如果特稱判斷假,則相應的全稱判斷假;
如果全稱判斷假,則相應的特稱判斷真假不定;
如果特稱判斷真,則相應的全稱判斷真假不定。
4、一般把單稱命題作為全稱命題的特例來處理。
但是,在考慮對當關系(即真假關系)時,單稱命題不能作為全稱命題的特例。
如果涉及有同一素材的單稱命題,那么以上所述的對當關系要稍加擴展:
單稱肯定命題和單稱否定命題是矛盾關系;
全稱命題與同質的單稱命題是差等關系;
單稱命題與同質的特稱命題也是差等關系。
把單稱命題考慮其中,所有對當關系可用下圖來表示:

(二)關系判斷
1、關系判斷:斷定事物和事物之間的關系的簡單判斷。由主項、謂項和量項組成。
關系判斷由三部分構成:
(1)、關系者項。表示一定關系的承擔者的概念,也就是關系判斷的主項。
(2)、關系項。表示關系者之間存在的關系的概念,也就是關系判斷的謂項。
存在于兩個對象之間的關系稱為二元關系,存在于三個對象之間的關系稱為三元關系,存在于n個對象之間的關系是n元關系。
(3)、量項。表示關系者項數量的概念,包括全稱、特稱或者單稱,如“所有的”“某些”……。
如果關系者項是單獨概念,就不使用量項。如:小張和小李是同學。
關系判斷的邏輯形式是R(A、B、C......n)
其中A、B、C等表示關系主項,R表示關系,n表示主項的數目。
2、對稱性關系
(1)對稱關系
對稱關系存在于兩個或兩類事物之間。在兩個或兩類事物之間,如果甲事物對乙事物有某種關系,乙事物對甲事物肯定也具有同樣的關系。那么二者之間的關系叫對稱關系。
如:甲和乙是同鄉,乙和甲當然也是同鄉,同鄉關系就是對稱關系。
(2)反對稱關系
如果甲事物對乙事物有某種關系,而乙事物對甲事物肯定不具有這種關系。那么二者之間的關系叫反對稱關系。(大于、小于、多于、少于、之前、之后、高于、低于、早于、晚于等等)
如:五大于三,而三肯定不能再大于五,大于關系就是反對稱關系。
(3)半對稱關系
如果甲事物對乙事物具有某種關系,而乙事物對甲事物可能具有、也可能不具有這種關系。那么二者之間的關系叫半對稱關系。
如:甲喜歡乙,乙可能喜歡甲,也可能不喜歡甲,“喜歡”就是半對稱關系。
3、傳遞性關系:
(1) 傳遞關系
如果甲事物與乙事物具有某種關系,乙事物與丙事物也具有這種關系,而甲事物與丙事物同樣具有此種關系,那么三者之間的這種關系就叫傳遞關系。
如:籃球大于排球,排球大于乒乓球,則籃球大于乒乓球。這種大于關系就是傳遞關系。
(2)反傳遞關系
如果甲事物對乙事物具有某種關系,乙事物對丙事物也有這種關系,而甲事物與丙事物肯定不具有此種關系,那么三者之間的這種關系就叫反傳遞關系。
如:甲是乙的父親,乙是丙的父親,那么甲肯定不是丙的父親,這就是反傳遞關系。
(3)半傳遞關系
如果甲事物對乙事物具有某種關系,乙事物對丙事物也有這種關系,而甲事物與丙事物可能有、也可能沒有這種關系,那么三者之間的這種關系就叫做半傳遞關系。
如:甲認識乙,乙認識丙,則甲可能認識丙、也可能不認識丙,三者間的這種認識關系是半傳遞關系。
4、自返性關系:
(1)自返關系
自返關系是事物與其自身發生的某種關系。
如:他自殺了。自殺行為的施動者是他自己,受動者也是他自己。
(2)非自返關系
所謂非自返關系是自身和自身不能發生的關系。
如:壓迫、剝削、專政、侵略等行為都是非自返關系。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91549.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