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12)

照詩歌的第二、四小節的格式進行仿寫。
第二小節:
小溪說:
昨天,他曾路過這里,
抱著迷路的孩子,
冒著蒙蒙的細雨。
瞧,那泥濘路上的腳窩,
就是他留下的足跡。
第四小節:
小路說:
昨天,他曾路過這里,
背著年邁的大娘,
踏著路上的荊棘,
瞧,那花瓣上晶瑩的露珠,
就是他灑下的汗滴。
仿寫:
()說:
昨天,他曾路過這里,
(),
(),
瞧,(),
就是()。

一、對比第二、四小節,尋找語言特點
第二、四小節,都是六行,我們逐行對比分析。
第一行:兩個小節的第一行都是三個字“小溪說”“小路說”。從詩歌中,我們知道“小溪”和“小路”是雷鋒叔叔做好事的“見證人”,詩歌運用的是擬人的修辭手法。那這樣的“見證人”可多了,可以是沒有生命的事物:小河、小橋、流水、白云、太陽、月亮、星星等;也可以是動物和植物:小魚、小鴨、小鳥、燕子、小草、鮮花等。
如果仿寫得工整一點,可以選擇第一個字是“小”的事物。
那么,答案也有很多:小河說、小橋說、小魚說、小鴨說、小鳥說、小草說等等。
第二行:這行沒有變化,保持原樣“昨天,他曾路過這里,”
第三、四行:這兩行的特點是每行都是七個字,第一個詞是帶“著”的動詞,后面跟著一個帶“的”的詞組。
第五、六行:寫出了雷鋒叔叔做好事時留下的“蛛絲馬跡”。還需要注意的是第六行的最后一個字需要壓韻,壓的是i。
二、確定主題
經過對二、四小節語言特點的分析,對詩句格式我們已經有了大致把握。接著,我們要確定詩句的主題。詩句的主題也就是雷鋒做的好事。雷鋒做過哪些好事呢?詩句的最后一句寫道“哪里需要獻出愛心,雷鋒叔叔就出現在哪里。”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知道,所有的好事,雷鋒都可以去做。文中的雷鋒指的就是“任何一個做好事的人”。
這樣分析后,我們就知道主題的范圍很廣,所有的好事都可以。想想我們身邊你看到的好人好事。比如:救落水兒童、與歹徒搏斗、給流浪漢食物、給烈日中的清潔工送水……
三、進行填詞游戲
這里要注意的是,我們所選擇的內容(雷鋒做的好事),不一定適合這一節的詩句格式。我們選擇一個內容后,就開始尋找符合意思而且符合格式的詞進行填詞。如果遇到困難,我們可以對格式的要求降低,當格式偏離要求很遠時,我們就應該放棄,另選擇一個內容重新開始填詞。
四、仿寫舉例:
小河說:
昨天,他曾路過這里,
踏著冰冷的河水,
抱著落水的兒童,
瞧,那河灘上深深的腳印,
就是他留下的足跡。
小樹說:
昨天,他曾路過這里,
冒著生命的危險,
追著持刀的歹徒,
瞧,那柏油路上留下的血跡,
就是他和歹徒搏斗的痕跡。
小鳥說:
昨天,他曾路過這里,
遇見凍得發抖的流浪漢,
遞上暖暖的大衣,
瞧,那樹上小鳥嘰嘰喳喳的叫聲,
就是在訴說著他的故事。
(說明:上面提供的三個仿寫,第一、二是比較工整的仿寫,第三是格式不夠工整,但意思是符合要求的。)

五、提醒:
仿寫遵循的原則是先重內容,再重格式,內容和格式都完全符合的堪稱完美。我們追求的是內容和格式都完美的答案,但是在實際過程中,我們多數的答案只能達到上面第三種的形式。仿寫得不夠工整沒有關系,但是對于內容,我們要符合要求。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