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張旭以法代書的故事(張旭語文之漢字說故事)
發(fā)布時間:2024-01-23閱讀(11)

它由兩部分構(gòu)成,上部分是冊,冊是古代的書,由于寫在竹簡上用牛皮繩串起來,故為冊,下部分是雙手。意思是用雙手恭敬地捧著書。本義是有價值的書。
東漢許慎著的《說文解字》是這樣解釋的:“五帝之書也。從冊在丌上,尊閣之也。莊都說,典,大冊也。”意思是:典是五帝的書籍。表示“冊”在“丌”架上,尊敬地把書放置在兀架上。莊都說,典,就是重要的書籍。
許慎《說文解字》中錄的典字。

雖然許慎把甲骨文中的雙手變成了兀架,但典的意義是沒有變化的。不過兀架更符合現(xiàn)在典字下部分的樣子。
什么是“五帝之書”呢?
先說說五帝,據(jù)《孔子家語》說,“黃帝、顓頊、堯、舜、禹為五帝。”

五帝之書,也叫五典,有句古語叫“三墳、五典”,它的原句出自《左傳 ? 昭公十二年》,全句是“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在中華民族的記憶中,先夏時期中國有四部非常著名的著作,它們分別被稱為《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東漢著名經(jīng)學家賈逵說:“三墳,三皇之書;五典,五帝之典;八索,八王之法;九丘,九州亡國之戒。”

為什么三皇時代的書稱為“墳”、五帝時代的書稱為“典”、伏羲時代的書稱為“索”、帝禹時代的書稱為“丘”?
《尚書序》的回答是“墳”有大的意思,“典”有常的意思,“索”有求的意思,“丘”有聚的意思。
所以孔子撰寫的《尚書序》就稱:“伏犧(羲)、神農(nóng)、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頊、高辛、唐(堯)、虞(舜)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至于夏、商、周之書,八卦之說,謂之《八索》,求其義也。九州之志,謂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風氣所宜,皆聚此書也。”

歡迎分享轉(zhuǎn)載→http://www.avcorse.com/read-91996.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