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9)
知識點一、作者簡介,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七年級下冊語文預習8課土地的誓言?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七年級下冊語文預習8課土地的誓言
知識點
一、作者簡介
端木蕻良(1912~1996),滿族,原名曹京平,遼寧昌圖人,作家。學生時代即開始創作, 是東北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科爾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等。
二、課文背景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已過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戰爭正處于十分艱苦的階段,流亡在關內的東北人依然無家可歸,于是他們中的富有民族感情的年輕人帶著對故土的懷念,飽含著故土陷落、山河破碎的悲憤,廣泛描繪了發生在那片廣漠、肥沃的黑土地上面的苦難與掙扎、覺醒與奮起。作為他們中的一員,作者懷著濃濃的鄉愁及悲憤之情,在“九一八”事變十周年之際,寫下了此文。
三、理解詞義
1.摯痛:誠懇而深切。
2.斑斕:燦爛多彩。
3.讕語:沒有根據的話。
4.怪誕:荒誕離奇;古怪。
5.默契:雙方的意思沒有明白說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6.泛濫: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四處流淌;比喻壞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
7.污穢:骯臟的東西。
8.嗥鳴:(野獸)大聲嚎叫。
四、課文結構
第一部分(①):寫“我”常常想起關東原野上的一切,“我”時時聽見故鄉的呼喚。
第二部分(②):故鄉美好的生活令“我”夢縈魂牽,“我”發誓要為故鄉母親而戰斗!
五、問題歸納
1.“對于廣大的關東原野,我心里懷著摯痛的熱愛”。這句話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這一句在結構上總領第①段,在內容上抒發了作者對家鄉的熱愛之情。“熾痛的熱愛”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
2.“泛濫”一詞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泛濫”比喻壞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一般含貶義,這里貶義褒用,表明作者的感情像決堤之水,不可遏制地四下奔流,形象生動地表達了作者激憤狂放的心情。
3.第一段中列舉了哪些東北特有的景物、物產?你認為有必要列舉那么多嗎?刪去一半如何?
碧綠的白樺林、奔流似的馬群、蒙古狗、紅布似的高粱、金黃的豆粒、黑色的土地、斑斕的山雕、奔馳的鹿群、煤塊、赤色的足金、悠遠的車鈴等等;
有必要,刪去不好,因為這些都是關東大地的代表事物,代表著關東大地的特征,它可以使讀者充分了解關東大地,感受關東大地的美麗富饒,也可以喚起讀者的想象。
4.“不得不回去”“應該回去”“必須回去”三個短語的順序能否顛倒?
不能調換,“不得不回去”帶有強迫的意味,“應該回去”表示理所當然,“必須回去”則帶有命令的口氣。這三個短語語氣逐漸加強,態度愈加堅決,情感表露也愈加濃烈。
5.“紅熟的漿液”指的是什么?
“紅熟的漿液”指作者的感情正如地下沸騰的巖漿一般,在燃燒,在沸騰,在奔突,就要噴涌而出;強調精神與土地的契合,體現出作者對土地的無限熱愛之情。
6.品味“她低低地呼喚著我的名字,聲音是那樣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這句話的含義。
運用擬人手法表達了作者對故鄉深切的思念,渴望回到故鄉去的迫切心情。
7.品味“這時我起來,找尋天空中北方的大熊,在它金色的光芒之下,乃是我的家鄉。”這句話。
描寫家鄉的美好天空,表達了作者對解放故鄉的堅定信念與決心。
8.“埋葬”在句中的確切含義是什么?
“埋葬”表明昔日在田壟間留下的歡笑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憤。表達了作者沉重的感情和悲憤的心緒。
9.“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出現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而我將用我的淚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穢和恥辱。”如何理解這幾句話?
這是作者對土地發出的誓言:“我”愿意付出一切,甚至生命。“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表達了作者堅定的信心和不向任何困難屈服的壯志。“我的墳前”表明作者愿為了故鄉,死而后已的壯志。
10.本文只有兩段,請大家想一想,這兩段在內容和結構上有何異同?
結構相同:都是先直接抒發對故鄉的思念之情,然后回憶,最后直接抒情。
內容上的相同點:都有對故鄉的回憶和描繪。內容上的不同點:回憶中選取的景物不同。前者選取東北的景物、物產,并采用景物、物產的疊加,展現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表達作者對故鄉的激情贊美和深情懷念,運用排比,則加強了對讀者的情感沖擊力。后者選取了春、秋兩季的景物,同樣表現了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也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的深切懷念,但懷念中卻暗含著憂傷與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強烈地噴發,面對土地發出自己堅強的誓言。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93676.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