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巴中話是正宗四川話(哺育巴中人的母語文化)
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12)


一
方言是地方語言,它是一種因地域方面的差別而形成的語言變體。差異在語音、詞匯、語法方面。大家對方言土語特別看重,有深刻的認知。魯迅先生在《門外文談》中說“方言土語,很有些意味深長的話,我們那里叫‘煉話’,用起來是很有意思的。恰如文言的用古典,聽者也覺得趣味津津”。某種方言外人聽起來茫然,如果你自小生活在某種方言語中,方言入耳,同樣會趣味津津。

胡適對方言評價說:“從文學的廣義著想,我們更不能不依靠方言了。文學要能表現個性的差異:乞婆、娼女人人都說司馬遷、班固的古文固是可笑的,而張三、李四人人都說《紅樓夢》《儒林外史》的白話,也是很可笑的。”
方言土語是一個人的故鄉,無論天遠地遠,嘴一張,就暴露了你來自何方。朋友的孫子每每假期要從成都回巴中,住在鄉間,于是學了滿口巴中話,到了幼兒園,小朋友都說來了個巴中娃兒。我逗趣他,知道“倒拐子、客膝波羅、臉包子是什么嗎?”他答:“曉得”。真是個小小巴中籍人。
方言,是一個地方的識別符號,可以相似那方土地的身份證。
不要以為方言土俗,方言是文化的活化石,是語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語言發展不平衡的結果。作為地方文化的一種,是民族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文化越多的包容性越能顯示出其魅力。提倡“詩界革命”的黃遵憲早在1868年就有詩:“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牽?即今流俗語,我若等簡編,五千年后人,驚為古斕斑。”他認為很多年之后,方言的流俗語,將是一個斑斕的存在。
認知、考察、研究一個地方的文化,當從那個地方的語言說起。方言土語包括土語、諺語、歇后語、俗語等等,有著鮮明的地方特色。它不僅只是一種語言現象這么簡單的事,而是閃射著具有豐富內蘊的文化光芒。有民俗學、社會學、歷史學、文藝學等多種學問包含其中。作為植根于民間的文化形態和文化載體,方言有著深厚的民間文化的土壤,相信它會長久生長,生機盎然。
說官話、普通話沒錯,但絕不應丟失地方語言,千篇一律,就顯不出語言的奇妙處。浸潤于方言土語環境下,感受方言土語的文化特質,感知鄉間俚語的溫度,自覺收集整理傳承地方語言,是一件文化上的功德事,崇高而有意義。
二
中國是一個有著數千多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文化的積淀來自方方面面,而從方言土語來認識我們這個民族文化的獨具魅力處,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在我們這個叫做地球的星球上,由于自然的阻隔和社會歷史進程的原因,人類起源于世界的各個角落,形成了一個個民族、一個個人種。他們因為交往和溝通的需要,在生產勞動中形成了不同的語言,即使同一種語言也因地域的不同,在音韻調上不同,在表達意義的語匯上也不同,如在中國僅漢語就可分七種方言,而在同一種方言區內不同地方也有較大差異,不同的方言和土語,只有這個區域的人們才能理解,當社會的交往不斷擴大,語言雖然進行了規范,如普通話的推行,但方言土話仍在流行,它便成為一種民間口語。
四川話屬于北方話系統,是北方方言的分支,而巴山方言又屬于四川方言的分支,在巴山方言中縣份不同,又有一些差異。如通江人在表示“是”這個意思時,就通用“哦勒”;巴中人一般用“哦”。如果把巴山方言土語和普通話進行比較分析,也不難發現一些帶規律性的東西,巴山方言詞是雙音節詞,有詞尾,普通話是單音節詞,如普通話的“磨、前年、瘟豬”等,方言中則為“磨子、前年子、瘟豬子”。方言中有兒化詞尾,普通話沒有,只是有的末尾的音節說輕聲,如普通話的“舌頭”,方言中則說“舌頭兒”;方言里有詞尾“巴”,普通話則沒有,如“泥、鹽、嘴”,方言中通常說為“泥巴、鹽巴、嘴巴”;方言詞很多由詞素重疊的,如“草草、箱箱、疤疤”,普通話這類詞重疊形式很少。在日常生活中,還有一些詞說法完全不同,如“偷油婆——蟑螂、檐老鼠——蝙蝠、皂雞子——蟋蟀、坨子——拳頭、雞母眼——夜盲癥、二天——以后”等等。

如果將巴山方言與普通話再認真分下去,還會發現很多區別,比如方言里有“腿桿、腳桿、連二桿”等詞,普通話里這類詞中沒有“桿”這個詞素。方言里的“吃”,含義就較廣,凡吃進嘴、喝進嘴、吸進嘴的動作,都叫“吃”,如“吃飯、吃藥、吃酒、吃茶、吃煙”,還引申為“吃欺頭、吃粑合、吃抹合、吃相因”。還有一些詞與普通話意義相差不大,但讀音卻完全不同,書面語則找不著相近讀音的字。
在方言里,讀音、用字、詞義與普通話不同的動詞比較多,如抽、打、拍說成“產(音)”;澆說成“印(音)”“嬌慣、遷就、縱容”說成“慣侍”;“吵架、鬧矛盾”說成“角逆”。還有一些動詞的用字與常見的名詞、形容詞用字相同,但在普通話里有不同的說法,例如“馬起臉——沉下臉”,“杵了一鼻子灰——碰了一鼻子灰”,“面了一層炭灰——鋪了一層炭灰”,“他把我方起了——他使我難堪”。方言里,有些形容詞,用字、讀音都與普通話不同,如(火巴)(pā),(火巴)合、(火巴)稀稀、(火巴)嚕嚕等。方言中還借用了一些與形容詞無關的漢字來表現方言里形容詞的意義,例如“瓜稀稀、相因、寶氣、驚風活扯、磨皮擦癢、活搖活甩、筋筋吊吊、歸一、撇脫、幫緊、滂臭、焦濕、蒙細、造孽巴沙、焉梭梭、苦英英、嫩閃閃、神濁濁、黢幾嗎子黑”等。還有一些與原來形容詞的意義不同的用法,如“黃了、黃棒、說黃話”、“歪(兇)啥子”,“這娃兒尖(聰明、反應快、善于取巧)得很”等。

分類舉例說說一些方言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
說人的身體:臉頰叫臉包子。小孩子的生殖器叫雀雀兒。屁股叫勾子。膝蓋骨叫客膝波羅。手肘叫到拐子。背脊叫背梁筋。人長得白胖叫肉嘰嘰的。人長得魁梧壯實叫墩篤。
說人的穿著:內褲叫搖褲兒。打領帶叫吐個狗舌頭兒。
形容人或者描繪人行為處事:不好不行的人叫孬火藥。做事不知天高地厚、不知輕重利害的人叫天棒,典型人物就是孫猴子還沒被唐師傅戴上緊箍咒之前的所作所為。愛搞性騷擾的叫騷棒。對某件事一竅不通的叫黃棒。被水淹死的人叫水打棒。不守信用的人則叫水客。兩人對扯或瞎扯,相當于辯論賽叫扳牙巴勁。寒磣別人、擠兌別人、鄙視或藐視別人叫踏雪。小孩子不聽話、太過調皮、做違反常態的事、說粗俗的話叫千凡。白吃的叫吃抹合。窮操顯擺叫冒皮皮。反復一件事做叫扭(柳)倒費,纏著說話叫扭倒說。小孩子翻精叫費手。罵人睡懶覺叫挺尸。說什么話都聽不進叫油鹽不進。作表面文章叫假巴意思。亂說叫打胡亂說。不停地嘮叨就稱婆凡。臨時變卦、改變主意或行動叫閃骰子。迷迷糊糊做事叫爪(二聲)夢腳。心里有事放不下叫心欠欠的。遇事開溜叫梭邊邊。做了丟臉、出丑的事叫臊皮。做事灑脫叫大套。說人聰明得很叫人尖子。有點癡呆狀叫哈戳戳的。做事不長腦筋、做不來做不好事被人踏血為球悶龍。

對事物的稱呼或者名稱:肉叫嘎嘎。魚腥草叫折耳根。鯽魚叫鯽殼兒。抱兒的雞叫抱雞母。猜謎語叫打猜貓兒。對親昵的人或動物常叫幺兒。水貨假貨叫崴貨。槍斃人叫拷(一聲)沙罐。
口頭禪或語氣詞:對對方當面說的歉語,回答“不存在”,相當于說不存在那回事。回應一件失敗之事的發生,用“哦嗬”。在向他人陳述一件事、說一句話,結尾綴上一個“嘎”字,意為是不是、該是哈的意思,對方可回答也可不作答。一件東西好得沒法說了就說不擺了。怎么了就叫啷個。答應別人就說要得。對祖宗說先人板板,常是對他人不滿或罵人,如我的先人板板也;我×你先人板板。把就是說成豆是。把做什么說成爪子。回答是呢說成對頭。他人沒把事處理好,或遇到不順暢的事,開議評說之前先來一句中性的,那個砍腦殼的,如對男的說那個孬球日的,對女的則說那個批女娃子喲。
表動作行為的:舀一碗叫瓦一碗。太擠了叫擠油渣兒。一件事做完了叫脫手。把停車叫剎一腳。扯謊說假話的叫日白。捉迷藏叫藏貓貓。抬腿從別人頭上跨過去叫跨尿騷兒。攢勁吃叫莽起吃。摔跤、栽跟頭叫絆撲爬,連摔幾跤叫撲爬連天。
表時間的:下次叫二回二天。等會兒叫等哈兒。
對事物狀態描述形容的:太黑叫黑黢麻孔的。另類的反常的東西叫怪眉日眼的。字寫得不好叫鬼畫桃符。運氣極差說霉得起鍋巴灰或霉得起冬瓜灰。提心吊膽的事叫懸吊吊的。把事做不好或做砸了叫戳笨。被追究被批評叫理麻。物體小叫矮爬爬。事情沒做完叫沒搞歸一。
三
如要認真研究鄉語巴山,則不僅僅是這些方言了,它還包括大量的成型的地方土語,這些土語以多種形式表現出來,諺語、歇后語、俗語、口頭禪等。方言土語廣泛流行于民間,與農民們擺擺龍門陣,隨口而出的話語中,往往會有很多僅屬于這一地的通行語言,這些方言土語,高度概括,鞭皮入里,入木三分,表達力之強、語言之精煉叫人自嘆不如,越咀嚼越有味。比如買一條豬,喂養了幾個月還是這么大,就表達為“還在本里打坐”;對人生存的肯定,則說“一苗草有一顆露水養”。第三者插足成功,就叫“端甑子”;做了虧心事心不安,就是“吃鮓肉發渴”,隨意揀來,自然貼切,無一點嬌柔雕鑿痕跡。說某人道德差、好嫖,就是“腳盆投把把——大瓢(嫖)”,比喻大膽且生活化;勸人少吵架、家庭和睦,則說“人吵敗,豬吵賣,虼碼子吵鬧爬田埂”;結兒女親,則有“買牛要看叉角骨,打親家要看親家母”,意即牛角長得開,牛好使,開親則要看對方的母親,家教嚴、母親能干,子女就有出息,從現代社會學理論研究表明,一個家庭內母親是占著領導地位的,對子女影響最大;方言土語對生活現象的概括,蘊含很深的哲學思想,是人們在勞動、生活中,親歷社會實踐經驗的經典總結。
當方言土語傳來耳際的時候,便會讓我們耳目一新,讓我們驚奇,回味咀嚼其意義。方言土語帶有很強的地域性,有些語言只有在特定的地方,才能讓人理解,深昧其中所蘊含的意義,然而這些方言土語,不是我們寫文章加上去的,而是從鄉民口中自然流出來的,屬于他們的日常口語。
方言土語用歇后語的形式、用頂針的方法,從內容上說包括了政治生活、物質生活,倫理道德、思想意識、學習教育、家族親友以及醫藥衛生、世態人情、風土習俗等社會生活方方面面。
方言土語表達對事物的理解認識,一語中的,再復雜的東西經他們一說,就形象生動明了,如果要分析其修辭手法的運用,則比興、則擬人、則借代、則通感,或對仗、或排比,從日常的生活中著眼,從普通事物里尋找聯系,語言親切易懂,極具表達力、穿透力,我們從鄉民的只言片語中,就能感受到濃郁的鄉風撲面而來,方言土語很土很實,土是泥土的味道,實是鐵砧對鐵錘的話語。
方言土語是流傳在民間的諺語,是一個地方經過幾百年上千年人們承接下來的口頭文化,是經過反復加工的勸世箴言、治世良言、修身養性的獨具中國特色中草藥,有些語言只在某地流行,只有當地人能夠聽得懂、意會得了,很偉大的說法、很精辟的句子在鄉人口中,已經成了生活中的日常用語。
在高樓大廈間,在市聲喧囂中,在上班下班的奔忙里,于書本電視文化的浸濡下,我們的思維變得程序化了,語言變得干癟貧乏,成了新一種八股文,人們很難聽到鮮活的語言,成百萬的人面對的是同一種人造城市景觀,看的是同一部電視劇的內容,議論的是同一話題,語言已失去了張力和彈性,缺少個性,不在對語言引起內心的沖動。這是社會發展的進步,同時也是語言多樣化的逐漸消失。
大巴山作為一個獨特的地域空間,漫長的歷史長河在這方土地上形成了話語空間,營造出這塊土地上鮮明的人文景觀。只要雙唇一開,那淌出的語流就會把這方土地標識出來,進而衍生而來的鄉音、鄉情把人們緊緊聯結著。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98300.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