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語文單元化教學(不斷迭代的語文單元整體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7)
隨著統編語文教材的投入使用,“雙線組元”“三位一體”“助學系統”等術語逐漸被廣大一線教師所熟知其中,語文單元整體教學設計借統編教材的使用和《溫州市初中教學常規(2016版)》(簡稱《新常規》)的出臺,在溫州市實驗中學教育集團煥發了新的生機,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語文單元化教學?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語文單元化教學
隨著統編語文教材的投入使用,“雙線組元”“三位一體”“助學系統”等術語逐漸被廣大一線教師所熟知。其中,語文單元整體教學設計借統編教材的使用和《溫州市初中教學常規(2016版)》(簡稱《新常規》)的出臺,在溫州市實驗中學教育集團煥發了新的生機。
統編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指出:“(統編語文教材的)板塊設置比以前清晰,但彼此融合,綜合性也有所加強。”這里的“板塊設置”主要指教材上以“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組織的“單元”。《新常規》明確指出,語文學科要以單元整體教學的思路組織教學,“依據教材編排,綜合考量各文體之間、各教學內容(如閱讀、寫作、綜合性學習等)之間的關系,確定單元教學內容;把握各文體的教學價值,采用相應教學策略,選擇不同課型教學;立足單元內容,補充相關課外資源,做到課內外融通”。
前統編教材時代,主要是個體嘗試探索單元整合。為什么要單元整體教學?從教材角度而言,單元是教材編排的組成部分;從課程論角度看,單元是課程系統中可以相對獨立的一個個小系統;從學科教學的角度來說,單元是基于一定的目標與主題,將教學內容中具有關聯性的要素加以組織的單位。
例如,原人教版七下第六單元是一組體現“人和動物關系”的選文。古今中外可反映“人和動物關系”的名家名篇何其多,可教材為什么選定鄭振鐸的《貓》、沈石溪的《斑羚飛渡》等篇目呢?有教師在教這一單元時,除緊扣文章的文本特質和文體特質外,還進行了單元整理:通過對比、關聯梳理單元文章,引導學生明白“人和動物的關系”不僅是標簽式的“人要保護動物”“人與動物平等”,還要深化對“人與動物的關系”的理解與認識。有教師基于原人教版八下第五單元《五柳先生傳》《馬說》《送東陽馬生序》等文章,以“不知”為抓手,進行單元基礎上寫作素材的發現與積累,讓閱讀真正實現其作用,也是讓“讀寫結合”的理念換一種方式落地。
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這樣的單元整理課、基于單元的讀寫結合課在一定程度上還缺乏達成目標的過程性腳手架,也沒能歸納總結閱讀此類文章的方法策略,更沒能將單元的閱讀教學與綜合性學習、名著閱讀等進行有機關聯。
統編教材時代,主要是集體探索升格單元整合。2016年秋面世的統編教材,單元內部力求各板塊在主題或文體上有所關聯,同時也追求知識與能力、方法與策略等方面的內在關聯。在具體安排上,因年級不同呈現的面貌和目標要求也不同,這給單元整體教學提供了極大的發揮空間。
基于上述對統編教材的基本認識以及對《新常規》要求的理解與落實,近年來我們逐漸形成了以備課組為單位推進、升格單元整體教學的模式。
1.0版:立足吃透教材,集體研討開展單元整合
各備課組在參考資料有限、操作經驗不足的情況下,嘗試理解編者意圖,精心研讀每個單元。在分配備課任務時,各組打破原來按單篇進行備課的習慣,嘗試以單元為最小單位,由一位教師單獨或兩位教師合作備課,盡量融通單元內的閱讀、寫作、綜合性學習、口語交際、名著導讀等板塊,并力求按照具體課型進行教學設計。
在進行單元整體設計時,大家通讀單元,找出單元文本的共性,比如“人與動物關系”單元的文章會對所寫動物進行一定的描寫,在某個教讀課中,我們會將其作為重點之一進行研讀。在教另一篇時,對同一維度的內容就不再進行重點處理,而是以另一共同點作為重點組織教學。這樣就在單元框架內,教學重難點得以適當分解。一方面讓學生通過能力遷移解決具體問題,另一方面在單位時間內讓學生的語文素養得以螺旋式提升,而不是在同一個平面上滑行。以下是當時七年級備課組設計第五單元時所做的梳理:
《貓》:可以結合助學系統的“思考探究一”,并增設“作者對三只貓的情感態度”這一欄,在默讀課文時摘錄文中語句填寫表格,從而梳理文章寫作思路,初步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鳥》:可以在默讀要求中建議學生及時摘錄文中的關鍵性語句,例如作者在行文中對鳥描寫的句子以及抒情、議論的句子,從而形成對文章主題的初步認識。
《狼》:在默讀時可以提醒學生去圈點勾畫在這場“人狼”激烈斗爭中屠戶心理變化的詞句。有顯性的,也有在動作行為背后所折射出來的人物心理。
以上3篇教讀課文,每次布置的默讀任務都是具體、有針對性的,即每一次默讀都根據文本的特質讓學生在默讀中逐漸發現抵達中心的路徑,同時引導學生學習并掌握這三種抵達文本中心的方法。《動物笑談》作為一篇自讀課文,我們試圖讓學生學會運用從前三篇文章中所習得的任意一種方法,借助旁批自主學習、自主發現,并引導學生從一篇課文走向一本書的閱讀,打開學生的閱讀視野。
我們在完成上述四篇課文的閱讀教學外,還安排了單元復習整理課和寫作課。前者意在幫助學生梳理本單元的學習內容,鞏固默讀的具體方法并加以運用,后者圍繞單元寫作要求引導學生掌握“突出中心”的相關方法,并在寫作中加以運用。
可見,教師備課時努力以“單元”為基本單位,針對單元內不同的體裁和課型采用不同的閱讀策略和方法。又以“整體”為核心,以“整合”為基本思想,以“聯系”為紐帶,以“任務”為驅動,大家在備課過程中既要觀照單元整體教學以及各文本之間的關聯,又要凸顯各文本本身的重要特質。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構建完整的知識、方法、能力等方面的結構體系,從而達到人的全面系統的發展。其實,這僅是基于初接觸統編教材時的樸素理解與學生的實際情況所做的關聯整合。
2.0版:嘗試突破教材,集體推進鼓勵個性整合
經過兩年時間的適應與實踐,各備課組熟悉了教材,對新理念也有了深入體會。于是我們嘗試打破教材單元的界線,進行個性化整合探索。比如,八年級備課組在設計八上第二單元時,立足該單元“回憶性散文和傳記”的特點,從單元閱讀走向與課外文本《從文自傳》的連讀拓展。九年級備課組在設計九上第一單元時,根據活動探究單元的特點,以群文閱讀的方式將單元內容與名著《艾青詩選》關聯整合;設計九下第四單元時,他們借助UbD(Understanding by Design,簡稱UbD)理論進行逆向設計,先梳理七八年級教材中所涉的議論性文章(如《最苦與最樂》)、演講(八下第四單元)、書信(如《誡子書》)和九上的兩個“議論性文章”單元,然后將本單元的學習定位為:進一步延伸學習論述類文章和文藝欣賞的方法。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提煉議論性文章的主要觀點,厘清文章思路,同時學習思辨方法,了解文本的特質,還要幫助學生學會遷移文中提到的文藝欣賞方法,作為文藝欣賞實踐的開始,對于“美學”等專業文藝欣賞概念可以簡單涉及,盡量不做深度解讀。
在第一輪使用統編教材的過程中,大家既有努力進行各種嘗試突破原來教學模式的激動,也有理解不到位或理念跟不上等各種擔心。整體而言,無論是探索過程還是測評結果都是令人滿意的。第二輪使用統編教材時,教師已經擁有許多可借鑒的資源和經驗,對教材的理解與思考也更為深入。因此,我們堅持以備課組為單位推進單元整體教學的同時,也鼓勵教師嘗試運用各種理念進行個性化的嘗試和探索,讓教學呈現別樣面貌。
八年級備課組為切實踐行“教學評一致”的追求,在緊扣課標的前提下將單元檢測作為單元學習的“終”,即通過研讀課程標準和單元目標確定單元檢測目標,然后將每個目標再細化為二級子目標,再把這些子目標與單元教學的具體目標匹配起來,最終確定單元整體教學的重難點。這樣就將以終為始的UbD理念與單元整體教學的融合又往前推了一步。
3.0版:融通教材生活,使語文即生活理念落地
隨著“創設情境”成為語文教學和測評的關鍵詞,廣大一線教師對“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這句話有了更為深刻的體會。
因疫情原因,這個學期初教師只能居家進行網絡授課。我校語文組以“抗擊疫情”為活動情境,進行教材單元與真實生活的融通整合。七年級備課組以講述“抗擊疫情人物故事會”為項目任務,將七下前三個單元進行“重組式”整合:
結合全民抗擊疫情的時代背景,以第二單元綜合性學習“天下國家”為線索,整合第一單元(“大人物”)、第二單元(“家國情懷”)、第三單元(“小人物”)的閱讀內容,將文本中的大人物如鄧稼先、聞一多等,小人物如老王、阿長等,與抗擊疫情期間涌現出來的大人物鐘南山、李蘭娟等,小人物如解放軍官兵、警醫夫妻潘起翰與石宏巧(見“天眼新聞”1.31報道)等聯系起來,體會非常時期涌現在每個人物身上的“家國情懷”,同時將教材上所學的閱讀方法策略運用到非常時期相關人物事跡的閱讀,并以特殊背景下的人物故事豐富對教材文本的理解與感受。
考慮到初次進行網絡教學的學情和單元、文本的特質,本設計大致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以第一單元的閱讀、寫作為主,整合第二單元的《老山界》。
第二階段:以第三單元的閱讀、寫作為主;兼顧名著閱讀《駱駝祥子》。
八年級備課組也以“抗擊疫情”為背景,設計了“演講”的活動探究任務群。在整體設計背景下,學生一邊讀課文,一邊關注現實;一邊從課堂學習與演講有關的知識與能力,一邊從對現實的關注中發現演講的靈感并真切認識到演講的意義。
近年來,我們的團隊已在“關聯式”整合的基礎上,努力進行“打通式”和“重組式”整合,關注學情,立足生活,穩健探索,嘗試單元間甚至跨書冊單元間的重組,以期讓語文能力和語文核心素養更好地呈螺旋上升的態勢。我們將繼續堅持以統編語文教材為陣地,以單元整合為抓手,希望能在課程模式和教學模式等方面建構起自己的“實驗”路徑。
(作者單位系浙江省溫州市實驗中學教育集團)
《中國教師報》2020年11月18日第4版
作者:師延峰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98929.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