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失傳千年的易經(失傳3千年的易經)
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12)
談到世界人類唯一的智慧寶典,首推中國《易經》。”
這是卡爾·古斯塔夫·榮格在英譯《易經》的序言上,所寫的一句話。由此便能看出世人對中國智慧巔峰著作《易經》的推崇程度。
眾所周知,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傳承從未斷絕。在漫漫歷史長河中,老祖宗留下了無數珍貴的經典文物。譬如《詩》、《書》、《禮》、《樂》等經史子集。然而,其中最為出眾的,無疑便是“時歷三古、人更三圣”的《易經》。

上古時期伏羲始作八卦易經,中古時期周文王作六十四卦,下古時期孔子作易經十翼,此后《易經》傳承千古,成為中華民族先賢思想智慧的集大成之體現。班固《漢書·藝文志》釋六藝之術皆引用易文。劉勰在《文心雕龍·宗經》篇中寫道:“故論、說、辭、序,則《易》統其首。”
因而,《易經》被推崇為“群經之首”。
不過,倘若對《易經》相關學說有所了解的話,大家應該知道,我們通常所說的《易經》便是《周易》。而從史料中我們可以得知,除了《周易》之外,老祖宗其實留下的還有《連山》、《歸藏》兩易,而這兩易據說自魏晉以后便已經失傳了。
那么,《連山易》和《歸藏易》真的失傳了嗎?
據近些年的發掘考證,普遍認為《連山易》并未失傳,而是在暗中流傳了下來。

一、水書《連山易》出世
《連山易》、《歸藏易》、《周易》合稱三易,易學界普遍認為現存于世的只有《周易》,而作于夏朝和商朝的《連山易》和《歸藏易》俱已失傳。一直到2004年,一次意外改變了易學界的這種認知。
2004年,貴州省荔波縣在搶救民間水書時,征集到一本在水語中被稱作時“連木桑”的手抄本。這本“連木桑”手抄本共有五冊,是由一名來自于三都水族自治縣的78歲水書先生謝海潮所提供。
當時負責搶救水書的一眾專家問及這是什么書時,老人說這本書就是“失傳已久”的《連山易》,是他在民國時期抄寫的。從老人的言語間可以得知,這幾冊《連山易》在他的家族世代傳承,每一代都會謄抄一次,并且把上一代謄抄的燒掉祭祖。
老人言語之間有理有據,盡管眾位專家不敢相信,但也不敢輕視。
消息傳開之后引起了巨大的反響,但同時有很多學者專家對所謂的《連山易》保持謹慎懷疑的態度。后來,經過一眾專家詳細的查探史料中對《連山易》的記載,對老人捐贈的“連木桑”對比研究后發現,此本水書確實是夏朝所作的《連山易》無疑。

至此,事情才變得清晰起來。原來,我們一直認為失傳的《連山易》居然是貴州水族地區的一部家族秘傳古冊。如此,也難怪數千年來,《連山易》沒有出現在世人的眼中。
那么,這本傳承于謝海潮家族內部的《連山易》為什么叫做“連木桑”呢?水語又是什么文字呢?
實際上,所謂的水語是一種小范圍內傳播使用的語言文字(或者說是符號)。
二、水書上的水語
在專家學者進行研究的時候,發現水書上面的“鬼畫符”一般人難以辨認。因此,一些學者先從荔波縣的一些老水書先生那里學習認字。隨后,經過大量的調查考證,認為謝海潮老人所說的“連木桑”翻譯成漢字,正是“連山易”三個字。
經過一系列的考證,專家認為水族的秘傳《連山易》所用的水書文字符號在炎帝之前就已經形成,其文字跟河南偃師二里頭夏墟出土的24個夏陶符號能找到22個相同的符號。由此可見,從文字符號成型的時間來看,謝海潮老人捐贈的《連山易》符合《連山易》作于夏朝的結論。

另外,歷史上也有不少對水書的記載。比如說,晚清西南大儒莫友芝就曾在《邵亭詩鈔·紅崖古刻歌》中寫道:“稍從乘馬究虞寽,水書竹歷參摩研”意思就是要研究西周虞國時期的錢幣文字,可以從水書上文字來進行參考研究。
由此可見,既然水書文字能作為西周時期的研究參考對象,那水語無疑是早于周朝以前的文字了。
而這些考證,也進一步證實“連木桑”就是《連山易》。由此可見,《連山易》確實流傳了下來,并未如同人們所想的那樣已經失傳。
既是如此的話,那么同屬三易當中的《歸藏易》是否也被秘密流傳了下來呢?還是說《歸藏易》并沒有被發現的實證,還是失傳“狀態”?
也許是我們的幸運,老祖宗留下的《歸藏易》也被考古發現,被證實并未失傳。

三、《歸藏易》
根據傳言所知,三易之中的《歸藏易》是黃帝所作,有四千三百言。在《漢書·藝文志》當中對《歸藏易》沒有收錄,因此在《隋書·經籍志》中有“《歸藏》漢初已亡”的說法。而明代楊慎則認為“《歸藏》藏于太卜”。
可見,有人認為《歸藏易》已經失傳,有人則認為《歸藏易》并未失傳。
縱觀史上眾多文獻記載,關于《歸藏易》是否失傳各有論述。久而久之,在人們研究考據之時,這已然成為一個難解的謎團。直到王家臺秦墓的秦簡《歸藏》出土現世,則為歷來眾多未能論斷的爭議提供了直接證據。
1993年,考古學家在湖北江陵荊州鎮邱北村的王家臺15號秦墓發現了秦簡《歸藏》。《歸藏》簡有384枚,總共記載文字四千有余。總的來說,是大致符合《歸藏易》有四千三百言這種說法的。
雖然《歸藏易》的出土轟動了學術界,使人普遍相信它并未失傳,但是《歸藏易》作于何時,依舊有一些爭論。有人認為出土的《歸藏易》是戰國晚期秦人的手抄本,也有人認為是戰國中期所作,晚于《周易》。

當然,這個要確切的考證其具體年代并不容易,不過從出土的《歸藏》筮辭分類分析考證的話,其成書年代應該是早于《周易》的。
但不論怎么說,《歸藏易》的出土現世,確實讓人們了解到,中國傳統文化史上的明珠,并未如同人們所想的那樣,只剩下《周易》存世。三易并存于世,對我們來說,便是天大的喜訊。
結語:
《易經》是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瑰寶,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活水源頭,被后人譽為“眾經之首,大道之源”。它對中國古代文學思想的影響在四書五經中都有所體現,尤其是其中所概括的“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哲學思想,影響了數千年之久。
愛因斯坦曾經這么評價《易經》:“西方科學家做出的成績,有不少被中國古代科學家早就做出來了。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之一是古代科學家自幼學習《周易》,掌握了一套古代西方科學家們不曾掌握的一把打開宇宙迷宮之門的金鑰匙。”
另外,像諾貝爾獲獎者玻爾教授的論文《相生相克原理》就受到了《易經》的啟發。再比如說,法國著名數學家萊布尼茲首創的二進制,便也是受到《易經》陰陽卦理的啟發。對此你有什么想法呢?歡迎留言評論區交流,關注我每天帶你漲知識!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104666.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