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12)

1. 下列字形和畫線字注音全部正確的一項是( )
A.厄運(è) 牟取 參差不齊(cī) 顧名思意
B.哂笑(xī) 隔膜 迥乎不同(jiǒng) 吹毛求疵
C.喑?。▂īn) 沉湎 草長鶯飛(yīng) 海誓山盟
D.濯洗(zhuó) 征兆 怡然自得(yí) 因地治宜
2. 下列句子加點詞語使用錯誤的一項是( )
A.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膛里咚咚直跳
B.那些門和窗盡量工細絕不庸俗,雖然簡樸卻別有用心
C.幸福是一種回味綿長的情致,是一種美不勝收的意境,它距離每一個人并不遙遠
D.站在羅布泊的邊緣,看到滄海桑田的痕跡,你會感到胸膛里面深藏的苦痛與無奈
3. 下列句子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
A.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夾雜在水氣中撲面地吹來
B.能否阻止大腦中炎癥分子的釋放,是減輕癡呆癥狀的關鍵
C.作為中華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沂門目連戲可謂是中國戲劇的活化石
D.在那條河上,當地漁民至今仍保留著單腳劃船
4. 下列句子組成語段順序排列正確的一項是( )
①這樣長而富有變化的墨線是中國畫的特點。
②宋代梁楷《李白行吟圖》中李白的一件斗篷,只用了不到十根線條,便勾勒出人物身體的結構,衣褶的變化。
③線條的起落及抑、揚、頓、挫都清楚可辨。
④造型以線條為主,是中國畫區別于西洋畫的重要特征,它是中國書法用筆方法的發展和延伸。
⑤中國畫以“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的獨特風格,聞名世界。
A.④⑤③②① B.⑤④②③① C.⑤④③②① D.④⑤①②③
5.
下列填入語段橫線上最能表達貝多芬內心痛苦的一項是( )
貝多芬什么也聽不見,很久很久背身站在指揮臺上,直到一個女孩拉著他的手向觀眾答謝時,他才緩緩地轉過身來。
A.原來他完全聾了!他永遠不能擔任指揮了!
B.原來他完全聾了。他永遠不能擔任指揮了。
C.他聾了嗎?他還能擔任指揮嗎?
D.原來他完全聾了!他還能擔任指揮嗎?
6. 對下面語段意思概括最恰當的一項是( )
在生活中,現代人智商的提高還是大量依賴于面對生活的挑戰并適應社會的發展。例如,計算機和IT技術的發明與應用于人類的生活不僅讓所有人受到挑戰,而且把人類引入了一個生活節奏更快、腦力勞動更強、認知速度更高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人的智商幾乎是在不知不覺中提高。除了工作上應用計算機外,就連計算機游戲業在幫助人類提高智商。
A.現代人智商的提高依賴于社會的發展
B.人的智商幾乎是在不知不覺中提高
C.計算機游戲業在幫助人類提高智商
D.接受現代生活的挑戰可以提高智商
閱讀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題。
玉樓春·戲賦云山
辛棄疾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時相對兩三峰,走遍溪頭無覓處。
西風瞥起云橫度,忽見東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舊住。
(1)下面對詞的內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詞的上片是寫青山為浮云所遮蓋,下片寫重睹青山。
B.上片后兩句是寫執著尋覓“常時青山”的青山終有結果。
C.下片的前兩句寫浮云散盡青山重見的自然景觀。
D.這首詞描寫了自然景物的變化過程,抒發了詞人自己的內心感受,寓意深刻。
(2)下面對詞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詞的前兩句使用擬人手法,很容易使人想到詞人喃喃自語的情態。
B.詞的上片透露出了詞人遺憾的心情,而下片則反映了詞人的喜悅之情。
C.詞的最后兩句是以老僧之喜襯托詞人之喜。
D.這首詞格調雄渾粗獷,清新活潑,反映了詞人積極樂觀的一面。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戴胄犯顏執法
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為大理少卿。上以選人多詐冒資蔭,赦令自首,不肯者死。未幾,有詐冒事覺者,上欲殺之。胄奏:“據法應流?!鄙吓唬骸?u>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對曰:“敕者出于一時之喜怒,法者國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選人之多詐,故欲殺之,而既知其不可,復斷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執法,朕復何憂!”胄前后犯顏執法,言如涌泉,上皆從之,天下無冤獄。
【注釋】①犯顏:冒犯君主的威嚴。②上:指唐太宗。③擢:提升。④資蔭:資即資格;蔭指封建時代子孫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賞。⑤流:把犯人放逐到邊遠的地方服勞役。⑥布:昭示。
(1)對下面句子朗讀節奏的劃分正確的一項是( )
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
A.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
B.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
C.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
D.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
(2)解釋文中加點詞語的意思。
忿________ 獄________
(3)翻譯文中加點詞語的意思。
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
(4)對弄虛作假者的處理,戴胄的意見與唐太宗的意見有何不同?戴胄的理由是什么?請簡要概括。
(5)結合文意簡要分析戴胄的品質。
古詩文積累。
填補下列名句的空缺處或按要求填空。
(1)無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
(2)________,淺草才能沒馬蹄。
(3)會當臨絕頂,________。
(4)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________。
(5)《雁門太守行》能表現將士高昂氣勢和愛國熱情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p>
(6)李白《行路難》中的“________,________”和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中的“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都用典故表達了作者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閱讀下文,完成下列各題。
槭樹下的家
席慕容
我先是被鳥的鳴聲吵醒的。
是個夏日的清晨,大概有幾十只小鳥在我窗外的槭樹上集合了,除了麻雀的吱喳聲之外,還有那種小綠鳥的嚶嚶聲。我認得那種聲音,年年都會有一兩對小綠鳥來我的樹上筑巢,在那一段時間里。我每天都能聽到它們那種特別細又特別嬌的鳴聲,聽了就讓我想微笑、想再聽。
屋子里面還留有昨夜的陰暗和幽涼。窗簾很厚,光線不容易透進來,可是,我知道,窗戶外面一定有很好的太陽,因為,從鳥的鳴聲里,可以聽得出它們的雀躍和歡喜。
而且,孩子們也開始唱歌了,就在我的窗下。仔細分辨,唱歌的人有的是坐在矮墻上,有的是爬在樹上。他們一面唱一面嘻笑,那種只有孩子們才能發出的細嫩的歌聲,還有不時因為一種極單純的快樂才能引起的咕咕格格的笑聲,讓睡在床上的我聽了也不禁微笑起來。
原來,早起的孩子和早起的小鳥一樣,是快樂得非要唱起歌來才行的??!
在這些聲音里,我也聽出了我孩子的聲音,對一個母親來說,自己孩子的聲音總是特別突出、特別悅耳的。一早起來不知道有些什么事情讓他們覺得那么好笑的,那樣清脆和圓潤的笑聲,真有點像荷葉上的露珠,風吹過來時就滑來滑去,圓滾滾的、晶亮亮的,一直不肯安靜下來。
然后,忽然間傳來一聲低沉的喝止:
“小聲一點,你媽媽還在睡覺?!?/p>
那是一種低沉而寬厚的男中音,是比我起得早的丈夫出去干涉了。其實,這個時候我已經完全醒了,可是我愿意假裝安靜地躺在床上,享受著他給我的關懷。
在陰暗和幽涼的室內,在我們干凈而舒爽的大床上,我一個人伸展著四肢,靜靜地微笑著。把臉貼近他的枕頭,呼吸著我最熟悉的氣息,枕頭套的布料細而光滑,觸到我的臉頰上有一種很舒服的涼意。這是我的家,我的親人,我熱烈地愛著的生命和生活。我雖然知道在這世間沒有持久不變的事物,雖然明白時光正在一分一秒地逐漸流失,可是,能夠在這一刻,能夠在這個夏天的早上清楚地感覺到自己的幸福,一種幾乎可以聽到、看到和觸摸到的幸福,我恐怕是真要感謝窗外那十幾棵的槭樹了。
在房子剛蓋好的時候就種下的這些槭樹,長得可真是快,七八年前只有手臂樣粗細的幼樹,現在卻個個都是龐然巨物了,跟著四季的變化,把我們這棟原來非常普通的平房也帶得漂亮起來。它們實在很漂亮也很盡責,春天時長出好多軟軟的葉子,綠得逼人,一簇簇的小花開得滿樹,在月亮底下每一小朵,每一小簇好像都會發亮。夏天時給我們整片的濃蔭,風吹過來,說要多涼就有多涼。秋來時可以變得很黃很紅,幾乎所有路過的人都會忍不住摘下一兩片。到冬天的時候,滿樹的葉子都落了,屋子里就會變得出奇的明亮,而那些小綠鳥留下的窩巢就會很醒目地在枝椏之間出現了。孩子們爬上樹去拿了下來,當作寶貝一樣地獻給我,小小的鳥窩編織得又圓又溫暖,拿在手上雖然沒有一點重量,卻能給人一份很扎實的快樂。
對我來說,我的這一個槭樹下的家,和它的小小窩巢也沒有什么不一樣啊!
這個槭樹下的家,就該是我多年來所渴望著的那一個了吧。不過是一棟普普通通的平房,不過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家庭,不過種了一些常見的花草樹木。春去秋來,歲月不斷地重復著同樣的變化,而在這些極有規律的變化之中,樹越長越高,我的孩子越長越大,我才發現,原來平凡的人生里竟然有著極豐盈的美,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我的心中因而常常充滿了感動與感謝。
(1)“我”在夏日的清晨聽到了哪幾種聲音?這些聲音各有什么特點?
(2)一年四季,槭樹各有什么特點?請概括。作者為什么花這么多筆墨來描寫槭樹?
(3)作者“在一個夏日的清晨感覺到了自己的幸?!?,請結合文章內容簡要說說作者的幸福觀。
(4)簡要賞析文中畫線的語句。
閱讀下文,完成下列各題。
感傷是一種情懷
田德政
秋天就是這樣蠻橫,用湖南話叫“霸蠻”,你不想讓她來,她來是突兀地到來。甚至不給你一點先兆,先是夏天的炎熱,馬上就變成秋天的涼爽了。
按說,秋天是個比較愜意的季節,氣候宜人,也象征著收獲。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對秋天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恐慌。一感覺到秋天的涼意,就好像提前感覺到一年終結似的,感覺到一段生命將無法重來,所發生的一切都將成為過往。就有一種無盡的感傷襲上心頭,免不了一番感慨。
小時候讀柳宗元的《江雪》,讀不出什么名堂?,F在才覺得那是一種怎樣的感傷啊!你看啊,千山鳥飛絕,所有的小路上都沒有了人的蹤影。只剩下一個披著蓑衣、戴著斗笠的老頭,在白茫茫的雪中垂釣……那是怎樣的一種孤獨??!又是怎么的一種感傷啊!如果我們遇到這種環境,只能用感傷得痛不欲生、欲哭無淚來形容了。柳宗元就是高明,把這種感傷的情懷,用那么形象的四句表達出來了。
如果感傷僅僅局限于自我的憂傷,那是很沒出息的。只有當感傷“傷”及眾人,那種感傷才有了品味。我們許多先人,都是擅長用自己的感傷來傳染別人的。杜甫“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這是自己遇到感傷的事,如果你對人就叫苦不迭地說:“我的茅草又被秋風吹破了。估計別人最多安慰你幾句。當你看到風吹破了自己的房子,想到天下沒有房子住的人是很多的,并幻想“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就不僅僅是自己的感傷了,而是天下所有寒士的感傷,大家就會和你一起落淚。天啊,誰能有這樣的胸襟呢?小肚雞腸的人,只會沉浸在自己的悲傷中,哪里還操得了這么多的心?所以,天下沒有房主的人千千萬萬,只有杜甫讓普天下的人記住了。
感傷往往成就了人類的文化藝術。不論是唐詩,還是宋詞,出現頻率最多的是“愁”“離別”“空恨”“斷腸”“那堪”“憔悴”這些字眼。南唐后主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不就意味著無窮無盡的悲愁嗎?愁思如春水般汪洋恣肆,奔放傾瀉;又如春水之不舍晝夜,常流不斷,無窮無盡。女詞人李清照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那又是多少人內心的寫照呢?恐怕無以計數。這些作品中,正是這種淡淡的感傷,讓你心酸,讓你惆悵,讓你欲哭無淚,欲說無言。
感傷是一種經常與深沉、品味相伴的藝術營養。西方畫家梵高,無疑是一個孤獨的人。他在請困潦倒中,向自然和太陽挑戰,卻不被理解。最終飲彈自盡……每當看到他的畫作,我們仿佛能聽到他筆下那個垂著干枯乳房的棄婦的抽泣。我曾在朋友的極力推薦下,閱讀了川端康成的一些小說。川端在他的代表作《雪國》中,所描寫的人物的種種悲哀,通過這種悲哀的余情化,來探討人生的感傷。日本文學本身就有一種描寫感傷之美的傳統,川端康成就是以描寫感傷之美成就文壇輝煌的。高明的文學藝術家,往往把悲憫感傷的情懷傾注在作品中,以達到煽情的目的。
上學的時候,我把“杞人憂天”中的杞人當做傻瓜?,F在看來,這人真是憂得有品位,有檔次、中國人時常有這樣一句口頭禪:“天塌下來有高個頂著”,那意思就是天塌了也不用憂,你也不憂,我也不優,或許真的有一天,天塌了,大家都完蛋了。這個杞人,能憂別人所不能憂,是一種博大無邊的感傷。這種感傷,好像是所有“先天下之憂”的人所共有的素質。可惜的是,這樣的人太少了。如果人人都有這種感傷的情懷,人人都悲天憫人,社會造就和諧起來了,大同之道早就實現了。
于是,我發現自己是缺乏感傷情愫的。因為像我這樣的凡人只能悲傷著自己的悲傷,幸福著自己的幸福。多的是對生活的抱怨,少的是對人生深邃的思考;多的是小情緒小哀愁,少的是大悲憫大苦悶;多的是凄婉惆悵、顧影自憐,少的是推己及人、由此及彼的胸襟。當我看到秋天的來臨,感慨的只有自己命運的無奈,除此之外,再沒有更多的余韻。正因為如此,我深深地認識到,感傷并非弱不禁風的感慨,感傷是一種有品位的情懷,是偉大的人類的情感。
(1)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是怎樣提出這一論點的?
(2)作者怎樣看待杜甫的感傷?對“杞人”的“憂”作者有什么獨特的理解?
(3)文章在論及感傷的文化藝術匯總的作用時,列舉了詞、繪畫、小說等作品,這些作品匯總的感傷是如何感染讀者的?請簡要概括。
(4)根據文章結尾段填空。
真正的感傷是________。
綜合性學習
你校戲劇社將和來訪的英國學生開展戲劇交流活動,你作為戲劇社的一名成員,請完成下列任務。
(1)學校決定派你向英國學生介紹我國的國粹﹣﹣京劇,請你參考下面資料寫一段80字以內的介紹文字。
參考資料:
①京劇旦角流派有梅派、程派、荀派、尚派等。
②京劇是流傳全國,影響最大的劇種,被人稱為“東方歌劇”。
③京劇臉譜是京劇的一大特點,主要有紅臉、黑臉、籃臉、綠臉、黃臉和白臉等。
④京劇的角色,根據男女老少,俊丑正邪、分為生、旦、凈、丑四大行當,又各與細密分工。
⑤京劇演出講究“唱念做打”等程式動作。
(2)交流活動中,戲劇社將于英國學生一起探討對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夏洛克的認識,請你寫一則70字左右的發言稿。
以“壘高自己”為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文體不限(除詩歌外);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人名、校名、地名。
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2012年江西省中考語文試卷1.
【答案】
C
【考點】
常見易錯字
易誤讀常見字
【解析】
此題暫無解析
【解答】
A項,“顧名思意”應為“顧名思義”;
B項,“哂笑(xī)”應為“shěn”;
D項,“因地治宜”應為“因地制宜”。
故選C。
2.
【答案】
B
【考點】
詞義辨析
正確使用詞語
【解析】
本題要結合積累的成語來分析,平時學習中,對成語要注重積累。可以從詞意。感情色彩和習慣用法等方面進行解答。成語運用常見錯誤有以下幾種:望文生義、褒貶不當、搭配不當、用錯對象、語境不符等。
【解答】
A:瘦骨嶙峋:形容人或動物消瘦露骨。根據句意,詞語使用正確。
B:別有用心:指言論或行動另有不可告人的企圖。是貶義,這與句意不符。
C:美不勝收:形容好的東西太多,美景多得看不過來。根據句意,詞語使用正確。
D:滄海桑田:意思是大海變成農田;農田變成大海。比喻世事變化很大。與句意相符,詞語使用正確。
3.
【答案】
C
【考點】
病句修改
【解析】
本題考病句的辨析,常見的病句類型有成分殘缺、搭配不當、語序混亂、結構混亂、語意不明、語言贅余等。先通讀全文,憑語感判斷正誤,如果不能判斷的,可以壓縮句子,看搭配是否得當,找出病因。
【解答】
A.缺少主語中心語,“水草”后加上“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
B.前后表述不一致,去掉“能否”;
C.正確;
D.缺少賓語中心語,句末加“的習俗”。
4.
【答案】
B
【考點】
句子排序
【解析】
此題暫無解析
【解答】
研讀語段,首句先談中國畫的總體特點,確定第一句是⑤;由總體到具體,再說中國畫中的線條,確定第二句是④;然后舉了一個具體的例子(宋代梁楷《李白行吟圖》),確定第三句是②;接著談畫中線條的特點,確定第四句是③;最后一句是對上文的總結,第五句是①。故正確順序為⑤④②③①。
故選B。
5.
【答案】
A
【考點】
續寫補寫
【解析】
此題暫無解析
【解答】
C、D中的第二句都是疑問句,答案不明確,情感不突出。A、B中的第二句語意明確,其中A句連用兩個感嘆號,語氣最重,更能表達貝多芬極其痛苦的心情。
故選A。
6.
【答案】
D
【考點】
分析主題
【解析】
此題為歸納內容要點題,即概括文段的中心意思,此類試題可以抓住材料的主旨句或關鍵詞,圍繞著主旨句或關鍵詞來組織答案。
【解答】
本題中,段落的中心句是:在生活中,現代人智商的提高還是大量依賴于面對生活的挑戰并適應社會的發展。后面舉的例子是為了證明前面的中心句。ABC三個選項理解片面,不能夠恰當的表現文段的內容。
【答案】
B
D
【考點】
古詩詞曲內容理解與分析
賞析表達技巧
課外古詩詞曲閱讀
詞
【解析】
此題暫無解析
【解答】
(1)B項,“終有結果”錯?!俺r相對兩三峰,走遍溪頭無覓處”的意思是:平常相對而視的幾座山峰,現找遍河邊卻尋不到它們在哪里。這一句寫的是尋找青山卻沒有找到。
(2)D項,“格調雄渾粗獷”是錯誤的。這首小詞的格調明快疏朗,清新活潑,反映了詞人落職閑居期間積極樂觀的一面。
【答案】
本題,重點在于文言實詞的積累,同時也可以借助分析句子的語法結構作輔助判斷①憤恨②案件
憤恨,案件
本題考查篩選文章信息的能力。將文章中相關句子篩選、翻譯,然后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概括即可。相關的原文語句有:上以選人多詐冒資蔭,赦令自首,不肯者死。欲殺之。胄奏:“據法應流?!睂υ唬骸半氛叱鲇谝粫r之喜怒,法者國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選人之多詐,故欲殺之,而既知其不可,復斷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根據這些語句可以概括為:唐太宗認為之前已經宣布過:弄虛作假不自首者死。堅持要兌現守信用。戴胄認為應該流放。其理由是真正的守信用應該維護國法,而不是憑君王一時的喜怒來決斷事情。
本題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特點的能力。先篩選出相關事件,然后根據事件進行概括。戴胄向太宗進諫,提出不同意見,可見他是一個忠誠耿直的人,正直無畏,秉公守法,不畏權貴,據理力爭。他嚴格依照法律處理犯事的官員,可見他是一個忠于職守、嚴于執法的人。
答案
A。(1)①憤恨;②案件。(2)你是想只管遵守法律,而讓我失信于天下嗎?(3)唐太宗認為之前已經宣布過:弄虛作假不自首者死。堅持要兌現守信用。戴胄認為應該流放。其理由是真正的守信用應該維護國法,而不是憑君王一時的喜怒來決斷事情。(4)戴胄向太宗進諫,提出不同意見,可見他是一個忠誠耿直的人,正直無畏,秉公守法,不畏權貴,據理力爭。他嚴格依照法律處理犯事的官員,可見他是一個忠于職守、嚴于執法的人。
【考點】
文言實詞
文言斷句
文言翻譯
文言文內容理解與分析
【解析】
參考譯文
皇上因為兵部郎中戴胄為人忠心清廉公正正直,提拔為大理寺少卿。皇上因為候選人大都對自己的做官資歷造假,下令他們自首,不自首的人判處死刑。沒過多久,有偽造做官資歷的人被發現了,圣上想殺他。戴胄上奏說:“按照法律應當流放?!被噬蠎嵟卣f:“你是想要遵守法律而讓我失信于天下嗎?”戴胄回答說:“皇上只是因為一時的喜怒,而法律是國家用來向天下公布大信用的。陛下因為憤怒候選人的作假,所以想要殺他,然而既然已經知道不可以這樣,交由法律處理,這正是忍耐小的憤怒保存大的信用?!被噬险f:“你能夠執行法律,我還有什么可擔憂的呢?”戴胄這多次觸犯圣顏而堅持執行法律,言辭像泉涌一樣,皇上都聽從他的,天底下沒有冤案了
【解答】
(1)本題考查文言文朗讀節奏劃分的能力。劃分的句子為一個完整的句子,一般情況下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謂語和賓語之間停頓。本句的主語是“上”,因而在“上”后面停頓。
【答案】
似曾相識燕歸來
亂花漸欲迷人眼
一覽眾山小
悄愴幽邃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考點】
名篇名句默寫
【解析】
本題考查了學生古詩文名句默寫能力。學生首先需要對考綱范圍內的古詩文熟讀成誦,能根據上下句填空;能根據要求進行理解性默寫;能聯系實際進行恰當運用;準確無誤的書寫。
【解答】
似曾相識燕歸來(注意“燕”的寫法)
亂花漸欲迷人眼
一覽眾山?。ㄗ⒁狻坝[”的寫法)
悄愴幽邃(注意“幽”的寫法)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注意“滄”的寫法)
【答案】
鳥鳴聲:特別細又特別嬌,充滿雀躍和歡喜;孩子們的歌聲和笑聲:細嫩、清脆、圓潤;丈夫的說話聲:低沉而寬厚。
春天:槭樹的樹葉多、綠;槭樹的花多而亮。
夏天:槭樹繁茂,形成濃蔭。
秋天:槭樹的葉子很黃很紅。
冬天:槭樹的葉子都落了,小綠鳥的窩巢在枝椏間出現了。
這一段使用了正面襯托的寫作手法,用槭樹一年四季的美映襯了槭樹下家的溫馨和美,表達了作者對家的熱愛和眷戀。
生活平凡而又充盈;家人相愛而又快樂;物我和諧而又美好。
這段文字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將孩子的笑聲比作圓滾滾、晶亮亮的露珠,突出了孩子笑聲的清脆和圓潤。
【考點】
散文閱讀
【解析】
在夏日的清晨“我”聽到了三種聲音:一是鳥鳴聲;二是孩子們的歌聲和笑聲;三是丈夫的說話聲。文章通過令作者動容的清晨的鳥鳴、孩子的歌聲和丈夫的說話聲,以及孩子爸爸對“我”的關懷、門前的槭樹和鳥巢等安靜而平凡的生活片段,表達出作者享受生活、家人、物我三方面的幸福,寫出作者對家的熱愛和眷戀。
【解答】
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時,結合文章內容加以分析概括即可。
文中“我”在夏日的清晨共聽到了三種聲音:一是鳥鳴聲,“我每天都能聽到它們那種特別細又特別嬌的鳴聲”“從鳥的鳴聲里,可以聽得出它們的雀躍和歡喜”;二是孩子們的歌聲和笑聲,“他們一面唱一面嘻笑,那種只有孩子們才能發出的細嫩的歌聲”“那樣清脆和圓潤的笑聲,真有點像荷葉上的露珠,風吹過來時就滑來滑去,圓滾滾的、晶亮亮的,一直不肯安靜下來”;三是丈夫的說話聲,“那是一種低沉而寬厚的男中音,是比我起得早的丈夫出去干涉了。”
綜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本題考查對作者寫作意圖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時,應抓住關鍵句子,并在此基礎上結合文章內容進行分析。
文中,“春天時長出好多軟軟的葉子,綠得逼人”表現槭樹的樹葉多而綠?!耙淮卮氐男』ㄩ_得滿樹,在月亮底下每一小朵,每一小簇好像都會發亮”表現槭樹的花多而亮。“夏天時給我們整片的濃蔭,風吹過來,說要多涼就有多涼”表現槭樹枝葉繁茂。“秋來時可以變得很黃很紅”表現槭樹的葉子又黃又紅。“到冬天的時候,滿樹的葉子都落了,屋子里就會變得出奇的明亮,而那些小綠鳥留下的窩巢就會很醒目地在枝椏之間出現了”表現槭樹葉子都落了,但枝椏間的鳥巢依然透露著生機。這一段的環境描寫表現了槭樹在一年四季不同的美,正面襯托了住在槭樹旁的作者一家的生活的美好,表現了作者對家深深的愛和眷戀。
綜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與分析能力。解答時,要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結合文章的行文思路分析概括得出。
文章中令作者動容的有清晨的鳥鳴和孩子的歌聲、孩子爸爸對“我”的關懷、門前的槭樹和鳥巢、安靜而平凡的生活。抓住這幾個事件和意象,可以概括出作者享受生活、家人、物我三方面的幸福。
綜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本題考查對記敘文寫作特色的分析能力。解答時,先判斷使用的修辭手法,再結合上下文內容分析其作用。
比喻:利用不同事物之間某些相似之處,借一種事物來說明另外一種事物。作用是對事物特征進行描繪或渲染,用淺顯易見的事物對深奧的道理加以說明。
文中畫線句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將孩子的笑聲比作圓滾滾、晶亮亮的露珠,化抽象為具體,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孩子們的笑聲像荷葉上的露珠一樣,風吹過來時滑來滑去,突出了孩子笑聲的清脆和圓潤。
綜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論點:只有當感傷“傷”及眾人,那種感傷才有了品味;
作者由自己面對秋天的感傷和柳宗元《江雪》中表現出的感傷進而引出文章的中心論點。
杜甫的感傷是一種擁有博大胸襟,心懷天下寒士的感傷;杞人的“憂”有品位,有檔次,是一種博大無邊的感傷。
這些作品將悲憫感傷的情懷傾注其中,感染了讀者,使他們心酸、惆悵,達到了煽情的目的。
對人生深邃的思考;是大悲憫大苦悶;是推己及人、由此及彼的胸襟
【考點】
議論文內容理解與分析
【解析】
這篇議論文首先由自己面對秋天的感傷和柳宗元《江雪》中表現出的感傷引出中心論點“只有當感傷‘傷’及眾人,那種感傷才有了品味”,接著舉了杜甫的感傷的例子,還列舉了詞、繪畫、小說等作品,又舉了杞人的例子進行論證,最后總結全文,明確了真正的感傷的含義。
【解答】
本題考查的是中心論點的提取和概括,以及論點提出的方法。中心論點是作者發表主要的集中的觀點。中心論點通常在標題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聯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領或總結)的表達主要觀點的“議論句”,即是論點,首先看標題,再看文首文尾。本文的中心論點。通讀全篇,根據文章內容,以及第四段原句“只有當感傷“傷”及眾人,那種感傷才有了品味”即可解答。論點的提出方法,可以在前三段找答案,前三段介紹的是作者面對秋天的傷感和柳宗元《江雪》給人的傷感進行分析,進而引出論點的。
本題主要考查的是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根據第四段“這就不僅僅是自己的感傷了,而是天下所有寒士的感傷,大家就會和你一起落淚”,可以概括作者對杜甫的感傷的看法;根據第七段“,這人真是憂得有品位,有檔次…這個杞人,能憂別人所不能憂,是一種博大無邊的感傷。”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對杞人的評價。概括提取解答即可。
本題主要考查的是對文章內容的理解。第五六段介紹了列舉了詞、繪畫、小說等作品,最后指出“高明的文學藝術家,往往把悲憫感傷的情懷傾注在作品中,以達到煽情的目的”。
本題考查的是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篩選,根據最后一段的內容,可以看出我缺乏的,正是真正的感傷的內涵,“于是,我發現自己是缺乏感傷情愫的。…多的是對生活的抱怨,少的是對人生深邃的思考;多的是小情緒小哀愁,少的是大悲憫大苦悶;多的是凄婉惆悵、顧影自憐,少的是推己及人、由此及彼的胸襟?!睋颂崛≡募纯山獯?。
【答案】
示例:我國的京劇被稱為“東方歌劇”,角色分為生、旦、凈、丑,演出時要畫上紅、黑、藍、綠、黃、白等臉譜,講究唱念做打,旦角著名流派有梅派、程派、荀派、尚派。
示例:作為一個高利貸資本商人,夏洛克一方面愛財如命、唯利是圖,另一方面生性冷酷、缺乏同情心。他的言行思想反映出資本主義早期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令人生厭。
【考點】
綜合讀寫
【解析】
(1)中提供的五段材料分別介紹了京劇的流派、影響、特點、角色、動作等;(2)寫一則對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夏洛克認識的70字左右的發言稿。
【解答】
本題考查對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解答時,把握資料中的關鍵語句,進行分析綜述,然后介紹即可。在參考資料中,可把握的關鍵語詞有“被人稱作‘東方歌劇’”“京劇旦角流派”“京劇臉譜”“京劇的角色”“程式動作”,將這幾個關鍵語詞進行綜合簡述,做出介紹即可,同時注意題干中的字數限制。
示例:我國的京劇被稱為“東方歌劇”,角色分為生、旦、凈、丑,演出時要畫上紅、黑、藍、綠、黃、白等臉譜,講究唱念做打,旦角著名流派有梅派、程派、荀派、尚派。
本題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解答時,要抓住人物性格特點,對人物進行客觀的評價,注意把握字數要求?!锻崴股倘恕分械娜宋锵穆蹇耸鞘澜缥膶W作品中四大吝嗇鬼之一,他吝嗇到了極點,其身份可以概括為高利貸者、猶太富商,形象特點可以概括為冷酷、刻毒、貪婪等。
【答案】
【例文】
壘高自己
在中國傳統的處事原則里,安守本分,不逾越界限被視為一條傳統美德。與之相對立的是一種永不滿足的心態常常遭到人們的批評,說是“癡心妄想”、“不足滿足”、“這山望著那山”,可當我們靜下心來思考的時候,你或許會發現不滿足其實就是一種追求,一種人生態度。
追求是人生積極的生存態度;有追求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人生;追求就是不斷壘高自己。正如高爾基所說“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他的才力就發展得越快,對社會的貢獻也就越大?!泵栏窭椎耐l,也是同學。他們的愛好基本一致,都喜歡讀書,喜 歡研究哲學。但有所不同的是,美格拉底一本接一本地出書,而蘇格拉底卻一本書也沒有出。美格拉底不禁有些飄飄然,每次見到蘇格拉底都擺出一副很了不起的樣 子。蘇格拉底的學生實在看不過去,對蘇格拉底說:“您為什么不出書呢,您的學問比他豐富多了?”蘇格拉底說:“我們追求的不一樣,他追求的是書的數量,只 安于此本分,可我所追求的是耐人尋味的真理,真理是一種無邊界,它需要不斷的積累,不斷的壘高自己,用足夠的墻塊來筑起足以防御的城墻存放真理?!睍r間就像一把淘金的篩子。許多年以后,蘇格拉底所研究的真理仍被人們不斷探索著而美格拉底的書卻一本也沒有流傳下來。
凡事總應該要求:更高、更好、更美、更強。正是基于這種不斷超越、永不停止追求的目標,才需不斷壘高自己,不斷地奮斗,一次次地挑戰人類極限。試想我們自己都像“陜北放牛娃那樣只基于這種放羊…生娃放羊的循環狀態,那么我們的人生意義在哪里呢?那么我們就永遠攀登不到喜馬拉雅山,永遠走不遍亞馬遜平原。
安于本分,不求進取,就不可能壘高自己,不可能邁向更高的目標。無論是誰都應該相信“世界上沒有越不過的高峰,沒有辦不成的事情,只有壘高自己,有所追求,才能知道大樹的挺拔,長江的偉岸,大海的浩瀚…
【考點】
全命題作文
【解析】
這是一篇命題作文,前面沒有任何段提示性的語段來幫我們打開思路,只有一個孤零零的題目:“不一樣的愛”,很多同學會一下沒有了思路,感覺本作文寫作難度很大。
【審題立意】這次中考作文題為“壘高自己”,題中的“壘高”即為題眼,寫作時,必須抓住這一詞語來思考?!皦尽保馐侵赴汛u、石等砌起來。題中的“壘高”應選用其比喻義,把自己壘起來,就是通過不斷地改進以及提高,來達到自己目標 的高度,即提高自己,提升自己,豐富自己。
【思路點撥】“壘高自己”,不完全等于提高自己,還要有提高的準備和過程,要有從低到高的過程?!皦靖摺睆娬{的是一個逐步提高的過程,是一個日積月累的建造過程。文中的“自己”,可以指寫作者,也可指他人。既可以寫你自己的壘高過程,也可以寫他人提高自己的經歷。
【文體選擇】“壘高自己”,考題要求中沒有作文體裁方面的要求,這就給了我們在文體上最大的選擇空間。
【創新指導】寫作文時,可以加適當的創新形式,比如加一個與主題相關的題記。也可以使用幾個小標題,串聯起自己難忘的眼神,使文章層次清晰,也很好。
【解答】
【例文】
壘高自己
在中國傳統的處事原則里,安守本分,不逾越界限被視為一條傳統美德。與之相對立的是一種永不滿足的心態常常遭到人們的批評,說是“癡心妄想”、“不足滿足”、“這山望著那山”,可當我們靜下心來思考的時候,你或許會發現不滿足其實就是一種追求,一種人生態度。
追求是人生積極的生存態度;有追求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人生;追求就是不斷壘高自己。正如高爾基所說“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他的才力就發展得越快,對社會的貢獻也就越大。”美格拉底的同鄉,也是同學。他們的愛好基本一致,都喜歡讀書,喜 歡研究哲學。但有所不同的是,美格拉底一本接一本地出書,而蘇格拉底卻一本書也沒有出。美格拉底不禁有些飄飄然,每次見到蘇格拉底都擺出一副很了不起的樣 子。蘇格拉底的學生實在看不過去,對蘇格拉底說:“您為什么不出書呢,您的學問比他豐富多了?”蘇格拉底說:“我們追求的不一樣,他追求的是書的數量,只 安于此本分,可我所追求的是耐人尋味的真理,真理是一種無邊界,它需要不斷的積累,不斷的壘高自己,用足夠的墻塊來筑起足以防御的城墻存放真理。”時間就像一把淘金的篩子。許多年以后,蘇格拉底所研究的真理仍被人們不斷探索著而美格拉底的書卻一本也沒有流傳下來。
凡事總應該要求:更高、更好、更美、更強。正是基于這種不斷超越、永不停止追求的目標,才需不斷壘高自己,不斷地奮斗,一次次地挑戰人類極限。試想我們自己都像“陜北放牛娃那樣只基于這種放羊…生娃放羊的循環狀態,那么我們的人生意義在哪里呢?那么我們就永遠攀登不到喜馬拉雅山,永遠走不遍亞馬遜平原。
安于本分,不求進取,就不可能壘高自己,不可能邁向更高的目標。無論是誰都應該相信“世界上沒有越不過的高峰,沒有辦不成的事情,只有壘高自己,有所追求,才能知道大樹的挺拔,長江的偉岸,大海的浩瀚…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106630.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