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武漢方言詞語(話說武漢趣談武漢腔調)
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11)
原創 蔡璧申
“扳”字
提到扳字,大家自然提到“扳馬養的”武漢人經常掛在口邊的“漢罵”。口里不干凈,漢口話叫“帶把(念第四聲)子”,“扳馬養的”就是常說的帶把子。我們不妨了解一下“扳”的來龍去脈。
我對“扳”字的認識,首先從“扳沙”說起,小伢喜歡動,好奇心強,隨么事要弄一下。折騰半天,這是天性。可大人不高興,常呵斥:扳沙!
我們在河邊長大了的伢,玩沙是很自然的事。只是在沒有沙的地方呢?所以“扳沙”我還有另外一個版本。豐都是傳說中的鬼城。它在長江川江北岸,屬于重慶市。鬼城的江邊有個地方叫“流沙坡”,是一片不長草的岸坡,據說人死后就要到那個地方去挑沙。把河里的沙堆上岸,天黑就開工。雞叫就收工。只是天亮后挑上去的沙又溜下來。還了原,永遠挑不完。所以叫流沙坡,客班輪船上行通過這里,大多晚上,在探照燈的幫助下才看清這里。此地人煙稀少。陰森森的。“扳”是折騰的意思。所以叫扳沙。
扳沙的故事,不知道與這個流沙坡有沒有關聯?有待考察。我的故事還沒完。如果亡人在人間是好人,就會很快地輪回,早投胎。要是壞人,惡人的,還要繼續搬沙,這叫“扳命”贖清了罪,就“扳攏去(ke)了”,不然“扳不攏去(ke)”這些也是漢口話中的常用語,因為扳字有折騰的意思。“扳媽”一詞就成立了。折騰自己的母親,啃老,為不肖子孫,有譴責的意思,就是“扳媽”,請看句式:
格扳媽,你跟老子滾!
格扳媽,什么東西?
格扳媽養的,算么事。
這個“格”字,作為助詞,可以不做詳細解釋。四川土話有“格老子”口語,也是如此。有提出用“個”字,可以比較一下。
“扳媽”也不能都理解成罵人。如果口氣平和,笑罵,相反倒還有親切之感。一般對下輩對平輩帶把子,只要不是吵架、打架的場合,也不認為罵人,誰也不敢對自己的領導對自己的父母“帶把子”。
我也不太同意用“鴇母養的”解釋。

“拐”字
拐字在漢腔中還是蠻有味的。現在用拐字的地方比較多,如打拐,拐騙等。你莫拐(偏離)壞的意思,搞拐了!(出了錯)
拐字用的多的還有一個地方,就是拐子。拐子是對大哥的稱呼,“家有長子,國有大臣”“長兄如父”“長兄長嫂如爺娘”,說明大哥在家庭中的責任。我們武漢人喜歡用拐子稱呼大哥,是一種服從和尊敬,是充滿親情的,在非血緣人際關系中表達不一般的情感。為什么呢?我們探索很多出處,很有意思。
我想談談,從拐杖的文化說起:拐杖是權力和身份的象征。早期的人類,那是離不開棍子的,自衛和狩獵的需要,發展成為武器和拐杖。我記得有一個謎語:小時四條腿,長大兩條腿,老了三條腿,打一生物?謎底是“人”。說是,小時爬行,長大直立行走,老了拄拐棍就成了三條腿。
拄拐杖也是有講究的。在宋代包公案中有個貍貓換太子的故事,李娘娘在寒窯時拄竹竿,進了皇宮后拄的是龍頭拐杖,這條拐杖連皇帝的龍袍都可以打。陳琳也拄著拐杖,那是皇帝賜給他的,可以拄上金殿的。
連妖魔鬼怪也有拐杖。那是邪惡的象征。他的拐杖是鬼頭的,魔頭的。蛇形拐杖是醫學界的標志。魔術師也有拐杖,變魔術的道具。卓別林手上都不離拐杖,那是演喜劇的需要。來中國的洋人,辛亥革命的領袖們,都拄拐杖,有個名字叫文明棍。孫中山的銅人像造型就拄有拐杖,“文明棍”不僅孫中山手上,蔣介石手上都離不開它。
拐杖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內涵。武漢人對“拐子”敬愛有加是自然而然的。網友們都看到這一點。在漢口天津路里面有一家老人用品商店,各種拐杖琳瑯滿目,令人睹物生情。
最后,我再說一個神話中的拐子。東游記中的八仙,鐵拐李,俗名李玄,得道最早,他是八仙的老大。盡管有一個白胡子老頭,當之無愧的拐子就只有他。

“毛”字
兩個爹爹下棋,一個爹爹要悔棋,另一個爹爹按著棋子,連聲說:“不行不行,輸了就認輸,莫毛痞呀。”武漢話“毛痞”就是不遵守約定,有故意不認輸的意思。毛與痞有相同的意思,可以單獨用,如這個爹爹可以這樣說:“你莫毛啊。”還可以說“你莫痞啊。”“毛賴”雖然與“毛痞”意思差不多,但“毛賴”有毀約“混賬”的味道,如借錢不打算還,還找些歪理搪塞,我們說,他在“毛賴”。
“毛”作為方言,古人也用得精彩。
宋代大文豪蘇軾有個故事:一次他與好友劉貢父談天,提到當年過的苦日子,吃的“三白”飯。這劉貢父是個散泛人,有一天他用 “白飯、白鹽、白菜”的皛 (xiao) 飯,戲稱三白飯來招待他。數日后蘇軾還席,沒想劉貢父等了好幾個時辰,餓得肚子咕咕叫,席上還是空空如也。原來,蘇軾請劉貢父吃的是“毳(cui) 飯”,毳字由三個毛字組成,也就意味著無飯無菜也無酒。蘇軾用機智毛賴了這桌席,不失為一段趣聞。
若武漢話中“毛”字單獨用,還有“惱羞成怒”的意思。比如,兩人開玩笑,其中一個人受不了,火了。這時旁邊人解勸:“莫說,莫說,他發毛了。”指的就是惱羞成怒。
武漢人家有生孩子的。說他們家添了一個毛毛,或者說添了個毛頭。男孩叫毛弟,女孩叫毛妹,男孩子女孩子都有叫毛丫的,“毛毛”的名字充滿愛意,是親切的稱呼。

“去”字
武漢文友在用去字時,為了表示是漢話,喜歡用“克”字代替,其實大可不必。漢字一字多音,一字多義,是普遍的。我記得很早有學者寫文章,強調漢字的純潔性,我認為是非常必要的。比方說“六”字的發音,普通話liu,漢口話念lou。沒有必要用陸字代替表示漢口話。
《洪湖赤衛隊》韓英唱“早上船兒去(ke)呀嘛去(ke)撒網”,不是本土的歌唱家,大多唱“去(qu)撒網”,沒有王玉珍原唱的過癮。劇本上就是一個“去”字,不研究,就唱不出民歌的風味;“去”字不用改成“克”,唱不對,說明功夫不到家。后來《洪湖赤衛隊》搬上銀幕,保持原歌劇的韻味,得到全國各地觀眾的好評。這說明地方的,也是全國的,成為經典。
打撈江城記憶 鉤沉三鎮往事

清同治黃鶴樓
編輯:水手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