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to cook the rice(烹飪筆記1)
發布時間:2023-12-17閱讀(15)
<span class="answer">導讀</span>文|劉素萍做飯一直是我的短板,剛結婚的那些年,家里來了客人我就手足無措。還好,老公廚藝尚可,可以主廚。慢慢地,家里經濟寬裕了,來了客人可以去飯店。那些年,由....<p><b>文 | 劉素萍</b></p><p>做飯一直是我的短板,剛結婚的那些年,家里來了客人我就手足無措。還好,老公廚藝尚可,可以主廚。慢慢地,家里經濟寬裕了,來了客人可以去飯店。那些年,由于我們工作較忙,平時一般在單位食堂就餐(女兒在奶奶家吃飯),節假日去婆婆家蹭飯。</p><p>做飯與吃飯,對我來說一直馬馬虎虎,從未當回事認真去對待。偶有閑暇時間,還不如多看幾頁小說、多追部電影或電視劇呢。女兒與我開玩笑,說我“在吃飯上沒什么追求”,老公也調侃我,說我“廚藝幾十年如一日,不容易啊。”</p><p>退休以后,特別是有了外孫,吃飯就不能像以前那樣湊合了。一是有了大把時間,二是小孩子長身體需要營養,吃飯當然不能馬虎。我們與親家一起帶寶寶,兩家分工協作。我們帶寶寶時,老伴兒負責做飯,我負責帶寶寶。外孫享受著“姥爺的味道”一天天地長大,我這個做姥姥的有了失落感,也想讓外孫品嘗“姥姥的味道”。我心想,做飯有那么難嗎?數理化都不怕,難道還怕做飯嗎?于是,我在網上下載食譜,同時向老伴兒和親家母請教(親家母可謂廚房達人)。</p><p>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做飯有了興趣,從此,我不再把做飯看著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樂趣,一種責任,更是一種幸福。如今,我不僅會做素菜,也學會了幾個葷菜,比如糖醋排骨、紅燒排骨、紅燒牛肉、炒基圍蝦、清燉鱸魚,等等。不管是素菜,還是葷菜,雖然做的味道一般,但外孫比較給面子,喜歡吃。</p><p><img alt="how to cook the rice(烹飪筆記1)(1)"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T2y5qDMEUiSkYD.jpg"/></p><p>不過,來回就這幾樣菜,時間長了外孫肯定會吃膩的。這不,他對基圍蝦基本不感興趣了,魚也不太喜歡了,剩下的那幾樣菜,如果再繼續吃下去,估計也會煩膩了,有可能會罷飯。我總不能“坐以待斃”吧,為了正規、系統地學習做飯,于是,我報考了湖北省老年大學烹飪班。上完第一節課,我與老伴兒開玩笑,說“做飯”一詞有點俗氣,以后應該叫“烹飪”。老伴兒回應倆字:呵呵!然后,繼續在陽臺上伺弄他的花花草草。</p><p>因為疫情,老年大學只能在家上網課。授課老師蔡正華是武昌魚傳承人。第一次聽他講課,感覺通俗易懂,講解到位,易于操作,畫面也很清晰。蔡老師說:“在教室上課,后面的同學基本看不清楚,網課倒是解決了這個問題,還可以看回放。遺憾的是,同學們不能親口品嘗老師的烹飪技藝了,但愿疫情早日結束,期待同學們返回校園的那一天。”蔡老師說,同學們不能只當吃貨,要做美食家,來老年大學學習烹飪,就走在了美食家的路上。</p><p>通過這一年的學習,不僅知道怎樣吃,學會怎樣做,如何辨別食材,而且還可以了解美食背后的文化。以前不會做飯的同學,保證可以做出一桌豐盛的年夜飯。已經會做飯的同學,一定讓年夜飯錦上添花。著名作家尤今在一本書的封面寫道:“每一道菜肴,每一種食物,都包裹著一顆心,那一顆心里面,蘊藏著豐富如海的學問,即使窮一生的歲月,也學之不盡。”</p><p>第一節課蔡老師講授了兩道菜,傳統滑魚塊和蘭豆爆雞丁。我看了直播,又看了回放,基本掌握了這兩道菜的做法,但真實踐起來可能沒那么容易。我打算先做給自己吃,做的可以了,再做給家人品嘗。</p><p>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能在煙火氣里,享受到“家人閑坐,燈火可親”的樂趣,這才是真正的幸福吧! </p><p><img alt="how to cook the rice(烹飪筆記1)(2)"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T1eEJRu1L3J4y2.jpg"/></p><p><b>作者簡介:劉素萍</b>,筆名泉魂江韻,中國金融作協會員,《山東金融文學》編輯,文章散見于報刊雜志及公眾號。</p><p>壹點號山東金融文學</p><span class="copyright">免責聲明:</span>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11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