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七年級上冊語文復習資料,二,
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13)

七(上)語文復習資料(二)
四、名著導讀
(一)《朝花夕拾》:消除與經典的隔膜
1.作者介紹:魯迅,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樟壽,字豫才,后改名樹人,浙江紹興人。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開始使用的筆名。
2.《朝花夕拾》是魯迅1927年所作的回憶散文集,共10篇。最初在《莽原》雜志上發表時總題目為“舊事重提”,1927年編集成書,改為現名。作品記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時求學的歷程,追憶那些難于忘懷的人和事,抒發了對往日親友和師長的懷念之情。作品在夾敘夾議中,對反動、守舊勢力進行了抨擊和嘲諷。
3.第一篇作品《狗?貓?鼠》是針對“正人君子” 的攻擊引發的,嘲諷了他們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對貓“盡情折磨”弱者、“到處嗷叫”、時而“一副媚態”等特性的憎惡;追憶童年時救養的一只可愛的隱鼠遭到摧殘的經歷和感受,表現了對弱小者的同情和對暴虐者的憎恨。
4.《阿長與〈山海經〉》憶述兒時與保姆長媽媽相處的情景,描寫了長媽媽善良、樸實而又迷信、嘮叨、“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的性格;對她尋購贈送自己渴慕已久的繪圖《山海經》之情,充滿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語言,表達了對這位勞動婦女的真誠的懷念。
5.《二十四孝圖》從當時的兒童讀物談起,記述兒時閱讀《二十四孝》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作品著重分析了“臥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的性命,將“肉麻當作有趣”,“以不情為倫紀,污蔑了古人,教壞了后人”。作品對當時反對白話文、提倡復古的傾向予以了尖銳地抨擊。
6.《五猖會》記述兒時盼望觀看迎神賽會的急切、興奮的心情,和被父親強迫背誦《鑒略》的掃興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強制的封建教育對兒童天性的壓制和摧殘。
7.《無常》描述兒時在鄉間迎神會和戲劇舞臺上所見的“無常”形象,說明“無常”這個“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眾的喜愛,是因為人間沒有公正,惡人得不到惡報,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陰間”文章在夾敘夾議中,對打著“公理”、“正義”旗號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諷。
8.《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描述了兒時在家中百草園得到的樂趣和在三味書屋讀書的乏味生活,揭示兒童廣闊的生活趣味與束縛兒童天性的封建書塾教育的尖銳矛盾,表達了應該讓兒童健康活潑地成長的合理要求。
9.《父親的病》回憶兒時為父延醫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幾位“名醫”的行醫態度、作風、開方等表現,揭示了這些人巫醫不分、故弄玄虛、勒索錢財、草菅人命的實質。
10.上述七篇作品,記述了魯迅兒童時期在故鄉的生活片段,展現了當時的人情世態和社會風貌,是了解少年魯迅的可貴篇章。后面的《瑣記》、《藤野先生》、《范愛農》三篇作品,記述了魯迅離開家鄉到南京、日本求學和回國后的一段經歷,留下了青年魯迅在追求真理的人生道路上沉重的腳印。
11.《瑣記》記敘了魯迅為了尋找“另一類的人們”而到南京求學的經過。作品描述了當時的江南水師學堂和礦物鐵路學堂的種種弊端和求知的艱難,批評了洋務派辦學的“烏煙瘴氣”。作者記述了最初接觸進化論的興奮心情和不顧老輩反對,如饑似渴的閱讀《天演論》的情景,表現出探求真理的強烈欲望
12.《藤野先生》記錄作者在日本留學時期的學習生活,敘述在仙臺醫專受日本學生歧視、侮辱和決定棄醫從文的經過。作者重點記述日本老師藤野嚴九郎先生的嚴謹、正直、熱誠、沒有民族偏見的高尚品格,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力和心里是偉大的,雖然他的姓名并不為許多人所知道”表達了對藤野先生深情的懷念。
13.《范愛農》追敘作者在日本留學時和回國后與范愛農接觸的幾個片段,描述了范愛農在革命前不滿社會黑暗、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備受打擊迫害的遭遇,表現了對舊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對這位正直倔強的愛國者的同情和悼念。
14.《朝花夕拾》不僅僅是對往事的記錄,作者擷取那些難以忘懷的生活片段家以生動地描述,選擇富有個性的情節和細節描畫人物的性格,使作品充滿濃厚的生活氣息,人物形象鮮明生動,給人以深刻的印象。特別是作者擅于描摹人物的神態心情,把人物寫得栩栩如生。如《阿長與〈山海經〉》中寫除夕夜長媽媽教少年魯迅如何吃福橘、如何講“吉利話”和元旦清晨等待魯迅“恭喜”的情景,表現得活靈活現。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寫老先生大聲朗讀文章時,“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向后面拗過去,拗過去”寥寥幾筆,把老先生那種癡迷入神的情態,表現得惟妙惟肖。
15.文中的作品在寫作手法上,把敘述、描寫、抒情、議論有機的糅合一體,充滿詩情畫意。如描寫百草園的景致,寫得繪聲繪色: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鳴蟬在樹葉里長吟,云雀從草間直竄向云霄,油蛉在低唱,蟋蟀在彈琴……構成了富有情趣的風景畫,成為令人神往的兒童樂園。
16.作者把對往事的回憶和對時弊的議論結合的自然恰當,天衣無縫在敘事議論中常插入相關的童話、傳說和典故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插入了“美女蛇”的傳說等等。
17.作品的語言清新、樸實,親切感人,是現代回憶散文的典范之作。
綱要:
1、 請用一句話概括《朝花夕拾》的內容:溫馨的回憶與理性的批判)
2、《朝花夕拾》共十篇,分別簡要概括主題
《狗貓鼠》——(對貓的討厭和仇恨原因)
《阿長與山海經》——(懷念小時候的保姆長媽媽)
《二十四孝圖》——(批判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
《五猖會》——(反映了強制的封建教育對兒童天性的壓制與摧殘)
《無常》——(描繪迷信傳說中的勾魂使者,諷刺了當時自稱正人君子的軍閥統治文人)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描寫作者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回憶,寫出了對百草園的喜愛以及對三味書屋學習生活的感受)
《父親的病》——(揭露了庸醫害人的實質)
《瑣記》——(介紹魯迅先生沖破封建束縛,追求新生活,離家求學的一段故事)
《藤野先生》——(寫作者與最使作者感激的日本老師的交往和棄醫從文思想轉變的重要原因)
《范愛農》——(追敘作者與范愛農接觸的幾個生活片段,描述了范愛農在辛亥革命前不滿黑暗社會追求革命,革命后又備受打擊迫害的遭遇。)
3、《朝花夕拾》中六個主要人物形象:
長媽媽: ——勤勞質樸善良,但在某些方面又頗為愚昧的農村婦女
藤野先生:——嚴謹認真,平等待人,毫無民族偏見
范愛農 ——一位覺醒的知識分子,但無法在黑暗社會立足,他妥協懦弱
父親: ——嚴厲慈愛
衍太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歡使壞
壽鏡吾:——方正,質樸,博學,嚴而不厲
4、《朝花夕拾》中溫馨的回憶表現在: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描述孩子們在百草園的雪地上捕鳥的情景;
《五猖會》中孩子們買“吹嘟嘟”,享受一份游戲的快樂;
《無常》一文中無常是個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時候,看到一位母親為死去的兒子哭得傷心,就放他兒子還陽片刻.
5.理性的批判表現在: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老師讓孩子們背一些枯燥乏味的書;
《五猖會》中去看賽回前,父親強迫我背書,讓我感到掃興和痛苦;
《無常》一文中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找不到公理,反被要求到陰間尋求公正的裁判。
6、《二十四孝圖》中最令我反感是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件故事,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
(二)《白洋淀紀事》孫犁
孫犁(1913—2002),原名孫樹勛,主要作品有小說散文結集《白洋淀紀事》、長篇小說《風云初記》等。《白洋淀紀事》收入的作品中,《荷花淀》《蘆花蕩》這對“姊妹篇”最負盛名。這兩篇小說以白洋淀為北京,講述了冀中人民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故事,沒有正面表現戰爭的激烈殘酷,而是著力寫出民族的正氣和抗日軍民堅毅不屈的精神。
(三)《湘行散記》沈從文
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岳煥,字崇文, 作家、歷史文物研究者,撰寫出版了《長河》、《邊城》等小說。《湘行散記》這部散文集,創作于1934年,是作者構建“文學湘西”世界的一塊重要拼圖。湘西的現實與歷史,作者的見聞與回憶,美麗純凈的牧歌情感與包含著深切憂患的思索,都被精心編織在這部作品中,共同構成了一首深沉奇麗的樂曲。
(四)《獵人筆記》屠格涅夫(俄國)
屠格涅夫,19世紀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父與子》,中篇小說《阿霞》、《初戀》等。《獵人筆記》以作者行獵漫游的所見所聞為線索,串起25篇各自獨立的小說,廣泛而真實的展現了19世紀30年代俄國外省城鄉的社會生活,語言簡潔優美,人物性格生動典型,被高爾基譽為“異常優美”的作品。
(五)《鏡花緣》李汝珍(清)
李汝珍(約1763—1830),字松石,號松石道人,清代小說家。
《鏡花緣》,是其所著的長篇小說。該書前半部分描寫了唐敖、多九公等人乘船在海外游歷的故事,包括好學上進的黑齒國,酸腐吝嗇的淑士國,虛偽狡詐的兩面國,女性當家的女兒國、謙謙君子的君子國、終日忙碌的勞民國等30多國國家的經歷。后半部寫了武則天科舉選才女,由百花仙子托生的唐小山及其他各花仙子托生的一百位才女考中,并在朝中有所作為的故事。其神幻詼諧的創作手法數經據典,奇妙地勾畫出一幅絢麗斑斕的天輪彩圖。
該書錢50回想象瑰麗,人物鮮明,可精讀;后50回偏于展示作者學識,在人物塑造方面不夠成功,可略讀。
(六)《西游記》吳承恩(明)
吳承恩(約1500年—1583年),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明代文學家。
1、《西游記》:一個奇幻的神話世界, 體裁:長篇神話小說
2、作者:吳承恩,明代小說家
3、主要內容:《西游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章回體長篇神魔小說。該書以“唐僧取經”這一歷史事件為藍本,通過作者的藝術加工,深刻地描繪了當時的社會現實。主要描寫了孫悟空出世,后遇見了唐僧、豬八戒和沙僧三人,一路降妖伏魔,保護唐僧西行取經,所完善的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終于到達西天見到如來佛祖,最終五圣成真的故事。與《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并稱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
4、小說主題:本書通過神話的形式,表現了豐富的社會內容,曲折地反映出現實的社會矛盾,表達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在孫悟空身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反抗專制壓迫、戰勝 邪惡和征服自然力的強烈愿望;深深地植要于富有斗爭傳統的中國人民歷史生活的土壤之 中,是中國廣大人民群眾長期斗爭生活的藝術概括。它是理想和現實相結合的產物。
5、內容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一到七回)介紹孫悟空的神通廣大,大鬧天宮;
第二部分(八到十二回)包括唐僧出世","如來說法","觀音訪僧","魏征斬龍"、"唐王入冥"等幾個小故事,交代取經緣起,起著過渡和銜接作用。
第三部分(十三到一百回)"西天取經",其中包含"九九八十一難","八十一難"中又曲四十一個小故事構成,各個小故事既相對獨立又前后呼應,是全書故事的主體,寫悟空等降伏妖魔,最終到達西天取回真經。
6、經典故事:(1)孫悟空大鬧天宮(2)三打白骨精 (3)車遲國斗法(4)女兒國遇難(5)真假美猴王(6)智取紅孩兒(7)三調芭蕉扇等(8)火燒盤絲洞(9)天竺國招親(10)靈山取真經
7、人物-典型情節-性格特征:
★孫悟空:(他由仙石化成,手持重達一萬三千五百斤、能任意伸縮的金箍棒,能夠72變,一個筋斗十萬八千公里。他被投入太上老君的煉丹爐煉了49天,反到煉出一雙火眼金睛,能識破一切妖魔鬼怪。他嫉惡如仇,不怕困難,堅忍不拔,英勇無畏,取經后被封為“斗戰勝佛”。)
典型情節——大鬧天宮、三打白骨精、車遲國斗法、女兒國遇難、真假美猴王、智取紅孩兒、三調芭蕉扇。
性格特征——桀驁不馴、敢作敢當、勇敢機智、愛憎分明、幽默、嫉惡如仇,不怕困難,堅忍不拔,英勇無畏。(他樂觀、聰明、勇敢、頑皮、靈活、熱愛自由、除惡務盡,充滿了斗爭精神)
分析孫悟空的形象:在"大鬧天宮"中,孫悟空身上表現出一種追求自由、勇于反抗、敢作敢為的戰斗精神;在"西天取經"中,孫悟空身上雙表現出一種堅忍不拔、勇往直前、積極進取、永不妥協的理想主義精神。
★豬八戒:(本是仙屆的天蓬元帥,因醉酒調戲嫦娥,被貶下凡,長成一副長嘴大耳、呆頭呆腦的形象。一方面他好吃懶做,見識短淺,一遇困難就嚷著要散伙,愛占小便宜,搬弄是非,耍小聰明,貪戀女色,常因此出丑,成為惹人發笑的喜劇形象。另一方面,他也還不失忠勇和善良。在與妖魔斗爭中,他總是揮舞釘耙,勇猛戰斗,是孫悟空的得力助手。而而且他能知錯就改,還算淳樸憨厚,自有可愛之處。最后被封為“凈壇使者”。)
典型情節——調戲嫦娥、三打白骨精、四圣試禪心。
性格特征——好吃懶做、見識短淺、搬弄是非、耍小聰明、說謊、愛占小便宜、貪戀女色;忠勇善良、淳樸憨厚。
★唐僧:(身材高大,舉止文雅、性情和善,佛經造詣極高,心地善良、信仰堅定、誠心向佛、頑固執著、嫉惡如仇、不怕困難、堅忍不拔,但有時過于迂腐,太糊涂太慈悲。他西行取經遇到九九八十一難,始終癡心不改,在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的輔佐下,歷盡千辛萬苦,終于從西天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經。最后被封為“旃檀功德佛”。)
典型情節——三打白骨精、四圣試禪心。
性格特征——崇信佛法、嚴守戒律、目標明確、立場堅定、勇往直前的精神堅不可摧;但有時賢愚不分、好壞不辨。
★沙和尚:(保護唐僧西天取經路上,任勞任怨,忠心不二,取經路上任勞任怨,忠心不二。善良勇敢、知錯就改、淳樸憨厚,取經后被封為“金身羅漢”)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114702.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