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職場>簡單飛機投彈(飛機連飛三圈才投彈)
發布時間:2024-01-24閱讀(12)

1967年6月17日,新疆羅布泊上空,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試驗獲得完全的成功。55年過去了,試驗全過程中的困難、艱辛、風險與酸楚,已成為歷史。今天,讓我們回顧其中一些大家想要了解的所謂秘聞吧。
精衛的后裔、愚公的子孫,才能達成的使命中國氫彈在研制之初
其原理還是一個空白
彼時美、蘇、英已先于我國十多年
成功進行了氫彈爆炸實驗
但怎能指望對手
將關乎國運的技術拱手相送?
我國的科學家們
像一群煉金術士
在國際核領域的只言片語中
細細翻找靈感
靠智慧的想象拼接微渺的信息
加之海量的計算
生生“煉”出氫彈原理
當時
我國唯一一臺大容量計算機在上海
研究人員編完計算程序就往上海跑
計算完了回北京
再編下一個計算程序
來來往往
直到把氫彈的計算數據準確算出為止
這是精衛的后裔、愚公的子孫
才可能達成的使命

20世紀60年代上海嘉定華東計算技術研究所計算機機房樓
比美國更先進的試驗目標當年美國人第一次爆炸成功的
只是地面上的實驗性氫彈裝置
兩年后才真正進行空投氫彈爆炸
而羅布泊上空爆炸的氫彈
是一顆真正的空投氫彈
一次到位的試驗目標
也試煉出了我國科學家的勇氣和信心
然而
有太多實際問題要解決:
氫彈設計總重量必須小于10噸
這是當時我國擁有的轟炸機的最大載重量
轟炸機需要改裝成防輻射的
……
當轟炸機投擲完氫彈返回基地
駕駛員、領航員、機務人員
列隊向聶榮臻元帥報告:
“任務已完成!”
那些“太多”的實際問題
在氫彈爆炸前被研究人員一一解決
節外生枝的降落傘然而
實驗過程并非一部“爽劇”
在正式投彈前的一次模擬氫彈投擲中
懸掛模擬氫彈的主降落傘
在空中嚴重撕破
研究人員的心情也一樣
他們心急如焚地趕到南京降落傘廠
卻心頭一涼
若大的生產廠房,空無一人
工廠早已在瘋魔的武斗中關停
他們壯著膽、硬著頭皮
找那些年輕氣盛的“革命”青年協商
動之以情 曉之以理
談此事的重要性、急迫性
對國家、對世界革命的影響
請他們立即恢復生產
奇跡發生了
他們居然同意了恢復生產
新降落傘用專機緊急送到了新疆基地
與真正的氫彈進行了裝接
裝接前還有一道最重要的工序
折疊降落傘
攤開的降落傘有一個中型會議室大
疊傘工人拿掉身上攜帶的所有物件
包括像章
且不斷地檢查衣扣有無脫落
如果有任何一件硬東西掉在傘里
后果都將不堪設想……
驚魂的第三圈按照試驗計劃
飛機將在試驗靶場飛行兩圈
第一圈:檢查儀器、觀察地形、心理準備
第二圈:操作各種程序,將氫彈投下

執行空投氫彈任務的徐克江機長
試驗當日天空蔚藍
所有人員各就各位
一架銀白色的噴氣式轟炸機
拉著白煙,繞過靶心上空飛過一圈
指揮所的喇叭里傳出口令:
注意了!第二圈將要投彈
眾人看著飛機飛過第二圈
毫無動靜……
地面上
所有人的心理神經都拉到最滿
指揮所喇叭里循環發出口令:
我們的責任是對人民負責
同意再飛一圈
我們的責任是對人民負責……
飛機飛到第三圈
突然天空出現了極強的閃光
轟鳴之聲隨即響徹云霄
巨大的蘑菇云升上藍天
巨大的轟鳴聲被人們的歡呼聲接起來
在天上和地下響成一片
我們成功了!

關注著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的人們
后來了解到
飛機多飛了一圈
主要是飛行員太緊張了
因為這極其重要的任務
試驗前的一夜
他一分鐘都沒睡著!
國家領導專列上的高級“乘客”氫彈的研制基地在青海
最后組裝和爆炸試驗在新疆
研制好的各種材料部件
靠一列火車從青海運到新疆
這一列火車
和國家領導人的專列車廂同等水平
沿線接應的鐵路管理人員
沒人知道
火車上的這位高級“乘客”
竟是一顆氫彈。

氫彈模型
核試驗場減肥效果杠杠的在核試驗現場,
每個人可能都會減肥,
減的多少取決于他呆的時間長短
因為核試驗現場的生活條件相當苦,
吃的饅頭是砂夾饅頭,
咬起來能發出清脆的聲音
泡出來的茶是苦澀味
因為羅布泊地區的水是苦堿水
一到傍晚
蚊子追著咬人
每個人頭上套著一個網罩
要是不說話
都不知道是誰
還不時聽到咯吱、咯吱的聲音,
那是餓急了的老鼠在啃電纜的外表皮
文章摘編自新華網
策劃|連敏
編輯|余詩君 張含笑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