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4閱讀(10)
最近幾年,中國風元素開始在全球流行,無論是潮流服裝手辦IP,還是各種中國傳統節日,都在全球掀起了一陣熱潮。而在2019年,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上,一部中國風的動畫短片,也憑借細膩的描述、大膽的想象,贏得了這一屆的最佳動畫短片獎。

《包寶寶》的名字取得十分巧妙,短片通過講述了一位生活在加拿大唐人街的年邁的華裔媽媽,因兒子成年離家而郁郁寡歡,某天她包的一個包子竟活了過來,意外地成為了一個由包子變成的“包寶寶”的母親。看似有趣的情節,但是發人深思,流露出中國式母親對子女的控制欲,中國式父親缺席不作為,戳中了不少中國家庭的痛點。
愛太多,會成為孩子的負擔
正如紀伯倫在《孩子》中寫的那樣,兒女的誕生源自于父母對于生命的渴望,他們借助你來到這個世界,卻非為了父母而來。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不是你的想法;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不是他們的靈魂。”
所以千萬別把孩子當作自己的附屬品,應該把他當作是一個大人,擁有自己獨立思想的大人。當父母對孩子的愛達到極致時,為了不讓孩子離開,甚至會作出毀了孩子的行為。所以,對子女過度保護的父母要學會放手。

短片《包寶寶》的最后,吞掉包寶寶的媽媽陷入了深深的懊悔之中。這時候她突然驚醒,原來這是一場夢。她現實生活中的兒子帶著女朋友回家了。其實前面母親和小包子的故事,便是她和兒子過去的點點滴滴。幡然醒悟的媽媽,最終和現實中的兒子達成和解,接納了兒子已經長大的事實,她開始學著習慣兒子的獨立,學著和兒媳婦相處,可以愛孩子,但是別讓愛成為捆綁孩子的工具。
愛,不是捆綁,是互相尊重
紀錄片中,無可否認的是媽媽很愛包寶寶,但是當他擁有自己的朋友和女朋友時,媽媽又忍不住想要干預,一直涉足孩子的私人空間,其實這也是對孩子不夠尊重的一方面。
“愛”不應該是捆綁,而是彼此尊重、彼此獨立,就像杜江在《爸爸去哪兒》里送給兒子的那首詩一樣:
你不是我的希望,不是的,你是你自己的希望。
我那些沒能實現的夢想,還是我的。
與你無關,就讓它們與你無關吧。
你何妨做一個全新的夢,那夢里,不必有我。
然而我愛你,我的孩子,我愛你,僅此而已。
說到親子關系,其實也讓我想到了乒乓球名將福原愛的媽媽,她在親子關系方面的行為值得人稱贊。

小福原愛在12歲時,就獨自前往中國練習乒乓球。比起有些媽媽的過分保護,她選擇尊重孩子自己的決定,讓她獨自到另一個的國家練習。雖然她知道這將是一場史無前例的挑戰,語言不通,生活習慣不同,這可能都會讓福原愛難以適應。
但是為了孩子能有更好的成長環境,她決定放手,讓女兒獨自成長,這就是愛的最高境界,愛,但是仍然愿意放開手讓孩子自己發展。

所以說,真正懂得愛的父母,能夠妥當地處理親子關系,能在孩子年幼時給予強烈的親密,又能在孩子長大后學會得體聰明的退出,既不會使孩子感到童年缺乏父母關愛,又不會讓成年后的孩子因為管教太多而感到窒息。做父母,是一場心胸和智慧的遠行。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260381.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