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母嬰>漢字解密字 孔字原來是嬰兒吃奶圖
發布時間:2024-01-24閱讀(24)
作者:萬慶濤 王鴻杰
孔字,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尚未發現。最早的孔字是西周金文字形,是左右不對稱結構,左為子,右在子的頭側部(實為嘴)連接一小段弧形,上下結構是一個子字,頭部有一條弧線或者緊貼一條弧線。篆文整齊化,左右結構,右邊的小段弧形與子字分離且拉長為彎曲的豎線,與左邊的子字等高,形狀同乙字。隸變后,右半部分演變為乚,楷書寫作孔。
一、孔字字形與本義
從孔字金文字形看,小段弧線是母親乳房的簡單勾勒,嬰兒面部側向弧線,示意嬰兒嘴巴與乳房連成一體,本義嬰兒吃奶。

孔字演變(《字源》)
科普一下,乳房是哺乳器官,內有乳腺,為復管泡狀腺。女性20歲前后,乳腺已發育到完全成熟。乳腺有15~25個葉,每個葉是一個獨立的腺,由輸乳管開口于乳頭末端。嬰兒含住奶頭吸吮吃奶時,乳汁便從乳頭這些孔流進嬰兒口中。

孔字源自嬰兒吃奶(網絡圖片)
華夏先民雖然未必從解剖學上認識乳房,但經過長期觀察,發現乳頭有細小的通道,嬰兒才能吃到奶,于是用符號子(嬰兒)和簡化為一條弧線的乳房來表示嬰兒吃奶這一現象。
《說文解字》認為:孔字“通也。從乚從子。乚,請子之候鳥也。乚至而得子,嘉美之也。”由于許慎老先生并不是從甲骨文或金文對孔字進行析形,而是對孔字的篆文進行析形,把表示乳房的部分誤讀為候鳥,所解釋的字義是孔字的引申義,非本義。
《字源》對孔字的解讀采郭沫若說,認為孔字是指事字,子(嬰兒)上部弧弧線是“指示小兒頭角上有孔,本義應為洞穴,窟窿義”。嬰兒頭頂上確實是有一個囟門,但顯然不是小窟窿,更不是通道,而是為了便于生產而沒有閉合的頭骨。

嬰兒囟門(網絡圖片)
《漢典》認為,孔字是“象形。金文字形,象小兒食乳之形。嬰兒吃奶容易過量,因以表示過甚之意。本義:甚,很。”析形正確,但本義不正確。
《漢字源流字典》認為,孔是“象形字”,“與乳同源”。“金文子吮吸奶頭形,應是甲骨文一人抱子哺乳之形的省略。篆文變為從子,從乙。隸變后楷書寫作孔”,“本義當為孩子吃奶”》。析形和本義釋義都是正確的。
乳字甲骨文字形,呈母親雙手攬嬰入懷吃奶狀。母親的形象,在篆文乳字中被拆分為爫和一條彎曲的豎線兩個部分,與孔字篆文字形右半邊完全相同,雙手字形的楷書字形由爪(手)、嬰兒(子)和乚(由母親的人形演變而來)。這證明,孔字部件乚也是由母親的人形演變而來的。如果說,孔字表示嬰兒吃奶,那么乳就表示母親給孩子喂奶。

乳字演變(《字源》)
“孔懷”一詞中的孔,用的是孔字的本義。孔懷的意思是嬰兒在懷里吃奶,引申為一奶同胞的兄弟。(1)西晉·陸機《與長沙顧母書》述從祖弟士璜死,說“痛心拔腦,有如孔懷(就像一奶兄弟)”。(2)《千字文》:孔懷兄弟,同氣連枝(同胞兄弟,同聲同氣)。又引申為兄弟相互思念。《詩經·小雅·常棣》:死喪之威,兄弟孔懷(在面臨生死存亡的威脅之時,同胞兄弟總是相互牽掛)。
二、孔字引申義
孔字的引申義大都與嬰兒吃奶有關。
1.引申為細管,通道,小洞穴,小窟窿,縫隙。(1)《老子·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從(即使如孔一樣的德,也要服從“道”)。(2)漢·班固《白虎通·情性》:“山亦有金石積累,亦有孔穴,出云布雨,以潤天下。”(3)唐·盧仝《月蝕詩》:今夜吐燄長如虹,孔隙千道射戶外。如,針孔,毛孔,孔隙,孔道,孔竅,面孔(面部有耳、眼、口)。
2.孔兩頭是通的,引申為通達。《漢書·西域傳》:辟在西南,不當孔道。如,毛孔(可出汗)
3.形容雄孔雀羽毛上似眼睛的圖案,把長有這種羽毛的鳥稱作孔雀,簡稱孔。西晉左思《吳都賦》:“孔翠群翔,犀象競馳。”如,孔翠(孔雀和翠鳥),孔蓋(以孔雀的羽毛裝飾的車蓋)。

孔雀開屏(網絡圖片)
4.雄孔雀在繁殖季節更是展開帶眼睛的羽毛吸引雌孔雀,同時,孔雀雌雄個體差異很大,成年雄孔雀是成年雌孔雀的兩倍,因此,孔字又引申為大,有力。《詩經·鄭風·羔裘》:羔裘豹飾,孔武有力(穿著豹皮裝飾袖口的羔皮襖,高大有力為人豪)。
5.嬰兒吃飽了奶會美美地睡覺,人吃飯也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引申為美好。古人既有名也有字,傳統上,一個人的名和字的字義相同或者相反。孔子六世祖,名嘉,字孔父。孔父嘉這個名字可拆解為,名嘉,字孔,父是對男子的尊稱,附在名或字后。所以,《說文解字》對孔字的解釋就有“古人名嘉,字子孔”。
6.孔子的省稱。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以其六世祖孔父嘉名字中的孔字為氏,因生于尼山,取名丘,因排行老二,取字仲尼。孔子,又稱孔夫子,是我國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經常簡稱孔。如,孔老(孔子和老子合稱),孔周(孔子與周公合稱),孔府(孔子后裔直系子孫“衍圣公”的住宅),孔林(孔子及其后裔的墓園)。

山東曲阜孔府(網絡圖片)
7.演變為帶孔事物的量詞。如,一孔窯,七孔橋,一孔油井。
三、孔字衍生字
孔字的衍生字不多。
1.芤,kōu,蔥葉是中空的,古人把蔥叫作芤。芤字不常用,但中醫把一種脈象稱作芤脈,指重按時中間無,而兩邊有的脈搏,好像摸著蔥葉子,一般是大出血時的脈象。
2.吼,hǒu,口腔張開如孔才能發出很大的聲音。如,吼叫,狂吼,獅吼。
3.犼,hǒu,古書上說的一種像狗的吃人野獸,或為藏獒。有藏獒吃人的報道。

猛犬藏獒(網絡圖片)
四、孔姓來源
從歷史上看,漢族孔姓主要源自子姓、姬姓、姜姓、媯姓、姞姓,都是來自先祖的名字,而不是來自地名。一些少數民族中也有孔姓,都由其原部族名稱音譯而來。
據文獻記載,孔姓的來源有:
1.源于子姓。(1)成湯滅夏建商,其祖契相傳為帝嚳[kù]次妃簡狄吞乙鳥卵而生,賜子姓。成湯故名履,字太乙,其后裔以子加乙為孔氏。此說法或是古人為了模糊孔字嬰兒吃奶的本義,畢竟嬰兒吃奶屬于私密,不好意思拿到大面上來。(2)商朝君主成湯后裔、西周時期宋國大司馬孔父嘉之后。西周初期,成湯后裔微子啟被封于宋國,微子啟死后,其弟微仲繼位。微仲九世孫孔父嘉遭受迫害,其后代逃至魯國,以其名字中的孔為氏。
2.源于姬姓。(1)春秋時期,衛國有大夫叫孔悝,姬姓。在孔悝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氏的,史稱衛國孔氏。(2)春秋時期,鄭文公時有大夫孔叔、鄭穆公時有孔張,他們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孔為氏的,史稱鄭國孔氏。
3.源于姜姓。相傳黃帝史官孔甲著《盤盂篇》,可見在遠古時代有孔姓。孔甲為女媧氏末期出現的共工氏族,姓姜,孔氏女。另有一支出自姜姓的孔氏,春秋后期齊景公大夫孔虺[hūi]出奔莒國,此也為姜姓孔氏。
4.源于媯姓。西周至春秋時期,有一個諸侯國陳國,陳國國君貴族媯姓。春秋時期,陳國有個大夫叫孔寧。孔寧的后裔子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孔氏。
5.源于姞姓。黃帝之子得姓者14人,其中一姓為姞。西周初期,姞姓裔孫伯鯈[tiáo]封在南燕(今河南武陟西北),后為鄭國所滅,其族奔衛。衛成公時大夫孔達,也稱孔莊叔,衛莊公時大夫孔悝。其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氏的,是為姞姓孔氏。
6.源于少數民族。滿族、土家族、苗族、回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孔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孔氏。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266088.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