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母嬰>哪吒唱我命不由天(我命由我不由天)
發布時間:2024-01-24閱讀(13)
對于情緒管理,人們經常會進入一個誤區,覺得壞情緒發泄發泄就好了,比如和朋友吐吐槽,喝酒吃串,刷卡購物??赏瑳]過多久,這種壞情緒又會跑出來,生活如同一個惡性循環。
人為什么會陷入到惡循環中?原因其實很簡單,發泄只能處理一時的表面問題,但是住在我們內心的“情緒化小孩”依然得不到治愈,一有刺激觸動,它就會又哭又鬧,對我們的生活產生影響。
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很難發掘“情緒化小孩”的存在,因為它存在在我們的潛意識里,常常被我們認為是正常的反應。
比如,如果有人突然打了你一巴掌,你覺得生氣,感覺自己被侵犯了,這是正常反應。但如果,一個和你關系很好的人和你擦肩而過卻沒理你,你就勃然大怒,那很有可能是情緒化小孩被觸動了。
而常常被我們忽略的“情緒化小孩”,卻在影片《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的身上被放大,他敏感,暴躁,沖動,任性。
讓我們可以更加清晰的看到,“情緒化小孩”對我們自身以及身邊人造成的傷害。如果不早點認識我們自身的“情緒化小孩”,那么我們就會一直受到它影響,甚至失去對命運的掌控。

《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時,好評如潮,很多人都到電影院里二刷、三刷,甚至每次都會哭紅了眼睛。其實,很多人喜歡這部電影的原因,是因為在哪吒的身上,看到了我們自己。而哪吒的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讓很多人都感覺到了震撼。
從令周圍人恐懼,到拯救世人,哪吒經歷了一系列情緒的變化。而讓他發生最大改變的,莫過于知道了父親對他的付出,讓他擁抱了內心的“情緒化小孩”,不再任性。即使是一個“魔丸”也重新掌控了命運。那“情緒化小孩”到底是什么呢?為什么我們很多時候意識不到它?
1.情緒化 小孩=“情緒化小孩”
什么叫情緒化小孩呢?在《走出恐懼》這本書中,作者將這個概念分成了兩個部分:一個是小孩,一個是情緒化。這樣的拆分,使“情緒化小孩”的形象,更清晰的出現在了我們的眼前。
“情緒化”指的是超出合理限度的敏感,一個情緒特別敏感的人,很容易因為微不足道的事件就出現明顯的情緒波動,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喜怒無常?!扒榫w化”的出現,往往是突然的,讓自己和周圍的人都始料未及。所以,有的人會被周圍的人評論說:“這個人很情緒化,別惹他。”
而小孩子呢,他們不會隱藏自己的想法,想哭的時候會哭,沒有自控能力,大人所講的道理很難聽進去,幼稚、沖動、任性,這些都是小孩子的特征,因此會讓陪伴他們的人很頭痛。
當這兩個特點集合在一起,就會形成一個敏感、沖動、任性的“情緒化小孩”??上攵?,在生活里,它的威力有多么巨大。在心理學中,弗洛伊德所講的”退行“,就是”情緒化小孩“在發揮作用。
比如說,在生活里,有些人在遇到挫折或者感覺到焦慮的時候,會突然變得不講道理,特別孩子氣,甚至會暴飲暴食,身邊的人的只要一勸說,就會原地爆炸。
我們在某些時刻放棄自己已經學會的比較成熟的處理問題的方式,回到孩子的狀態。這就是“情緒化小孩”使我們產生了“退行”的心理防御機制,但是很少有人會在產生情緒的時候,發現“情緒化小孩”的存在,因為在我們的心里,我們已經是成年人了,這也使得沒有被我們所認知的“情緒化小孩”會更加肆無忌憚。

2.“情緒化小孩”幾乎沒有任何意識的思考,它經常反應過度
“情緒化小孩”之所以很難被我們發現,是因為大多數情況下,“情緒化小孩”的出現都是自動化、習慣性的出現。就像《走出恐懼》一書中,作者所說,在觸發事件和反彈行為之間,情緒化小孩幾乎沒有任何有意識的思考。
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的情緒爆發總是突然的,甚至沒有給李靖夫婦反應的時間。哪吒雖然是“情緒化小孩”的極端表現,但是何嘗不是把我們平時不愿意承認的自己被放大。沖動、任性、幼稚、敏感,都在某一瞬間爆發。
在生活里,當我們正常面對一件突發事件時,第一反應是應該尋找解決方案,想好了,再行動。但是“情緒化小孩”不是這么想的,它一刻都不想等,它要立即行動,這也使得“情緒化小孩”一出現,我們的行為就會反應過度,并且帶有很強的控制欲。
比如說,丈夫工作一天回家,做完晚飯后,想要妻子刷碗。但是飯后,妻子一直在玩手機。正常的情況下,丈夫會和妻子說:“今天我工作太累了,你記得刷碗。”但是一個被“情緒化小孩”控制的丈夫,會怒氣沖沖地說:“我上一天班這么辛苦,飯都給你做好了,你刷個碗不行啊?!闭煞蛟较朐缴鷼猓煌砩蠜]給妻子好臉色。
因此,想要判斷“情緒化小孩”的出現,可以在產生情緒時,有意識的判斷,這和自己正常情況下產生的反應有什么區別,并且意識到“情緒化小孩”出現,會對自己和周圍人帶來哪些負面影響。當我們清晰的認識到“情緒化小孩”的存在時,我們才能和它進行良好的相處。

1.從“黑洞理論”理解,原始需求沒被滿足,“情緒化小孩”會喊餓
天文學上的黑洞有一個最主要的特點就是有很強的吸引力,會吞噬其他物質。心理學家阿瑪斯就據此提出了一個“黑洞理論”,他認為,如果小時候我們的一些原始需求沒有被滿足,內心也會形成像黑洞一樣的坑洞,就像你有一個吃不飽的肚子,無時無刻不在喊著“我好餓”。
而情緒化小孩很多時候的產生,就是因為我們的原始需求沒有被滿足。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來看,原始需求包括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種需求。
因此,當這五種需求的其中一種沒有被滿足,我們心中的“情緒化小孩”就會被觸動。越是求而不得,“情緒化小孩”越會鬧得厲害。
比如說,在工作崗位上和同事意見不合,被領導否定,情緒很低迷。突然很想吃蛋糕,下班后跑了五家店都告訴沒有了,就會覺得自己怎么那么倒霉,突然眼淚就流了出來。這個時候,就是“情緒化小孩”出現了。
“情緒化小孩”的產生雖然無聲無息,但是往深處去探尋,就會發現有跡可循。《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在小的時候,原本想要和其他小孩一起玩,沒有想要傷害周圍的人,但是周圍人都攻擊他,這使得他的尊重需求沒有被滿足,因此一看到其他的人,哪吒心中的“情緒化小孩”就會被釋放出來。
在現實生活中,“情緒化小孩”很多時候都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負面影響。如果我們的原始需求沒有被滿足,“情緒化小孩”就會像沒有吃飽的孩子一樣哭鬧。有時,我們越是控制,情緒反彈的越是厲害,和沒有吃飽的小孩子講道理,怎么會聽。

2.“原生家庭”感染同化,父母的行為模式,會被“情緒化小孩”無意識重復
“情緒化小孩”產生的原因,除了原始需求沒有被滿足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原生家庭,主要是父母。孩子會無意識地重復父母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模式,在不知不覺中被父母感染同化。《走出恐懼》的作者克里希那南達說,感染同化,指的是孩子承接父母負面感受和思考模式的一種現象。
比如,如果父母從不信任陌生人,害怕外面的世界。他們就會經常把外面世界的險惡,人性的惡意告訴孩子,那么孩子長大后就很難和別人建立關系;如果父母經常挑剔孩子,總是說孩子不好,那么這些孩子長大之后,就會對自己特別苛刻嚴厲。
因此,當“情緒化小孩”出現的時候,我們很難意識到它的存在,它可能從小伴隨著我們長大,我們已經習慣了它的存在。并且父母的行為模式,是我們自小的參照標準,父母在我們的心中,有著與生俱來的權威性,有時我們很難意識到父母的行為是錯誤的。
在現實生活中,如果我們不能清晰的認知“情緒化小孩”,也許那些突如其來的情緒,會被我們當成負擔。原生家庭的感染同化,是除去原始需求之外,我們最應該了解產生“情緒化小孩”的原因。因為原生家庭伴隨了我們的成長,在習慣中被我們忽視。

我們無法阻止“情緒化小孩”的出現,但是當我們意識到它,并知道它是如何產生的,我們就可以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從而減少它對我們人生的影響。
1.“剝洋蔥”式情景觸動法,找到被忽視的記憶
“情緒化小孩”有著小孩易受傷的特性,因此,即使一件很小的事情傷害到它,它也會記憶深刻。紐約大學精神科學中心的約瑟夫·勒杜克斯特別指出,人類大腦中的杏,仁核不僅能處理記憶,即使是那些我們根本沒有意識到的記憶,也會被記錄下來。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也許一個小的驚嚇,一個小的傷害,也會讓“情緒化小孩”記憶深刻。 因此,在《走出恐懼》一書中,提供了一個簡單的方法,可以減少“情緒化小孩”對我們的影響,就是留意生活里觸動你的情景,從表面現象一層一層地深挖,看看到底過去你經歷過哪些傷害。
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不想拜師學習,但是母親問了他一個問題,“其實你心里是想被人們接受的對不對?”小時候的畫面,就在哪吒的腦海中徐徐展開,人們不接受他,不讓其他小孩和他一起玩,還拿東西砸他。這些傷害,都被儲存在了哪吒的“情緒化小孩”里,一有刺激,就會顯現出來。
在現實生活中,當我們“情緒化小孩”發動后,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用情景觸動法,去探尋到底是曾經的哪件經歷觸動了“情緒化小孩”的回憶,當我們對它產生清晰的認識和界定時,我們才能有效的減少它的出現,甚至是治愈它。

2.“別去想那頭粉色的大象”,接納“情緒化小孩”的真實存在
從小到大,我們經常聽家長、老師說,負面情緒是不好的,我們情緒都應該是正面積極的。所以,在我們的認知里,我們要避免負面情緒的出現。一旦有不好的情緒產生,我們就會想方設法的驅趕它,可是越是驅趕,它越是強烈。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實驗叫“別去想那頭粉色的大象”,測試者只需要做一件事,就是不能去想象屋子里有一頭粉色的大象,結果發現很少有人能做到。這就說明,驅趕一個念頭只是在不斷加深你對它的印象。
因此,我們越想要驅趕“情緒化小孩”,它就會在我們腦海中生根發芽。比如,在工作中遇到挫折,心中很難過,雖然告訴自己“沒關系”,想要去趕走內心的挫敗感。但是越是想驅趕這種難過,越會讓自己身陷,導致因為這件挫折,從工作崗位上離開。
當產生“情緒化小孩”產生時,我們不要驅趕它,要意識到刻意的驅趕,反而會使它產生更過激的行為。要接受它,包容它,接受它真實的存在。如果我們可以接納“情緒化小孩”的產生,其實也是在接納真實的自己,這也會讓我們進一步掌控自己的情緒。

3.清楚地向別人表達自己的想法,不被“情緒化小孩”控制
對于“情緒化小孩”來說,在親密關系里,它更容易受傷,因為它不懂得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有時候,我們本來想讓對方多關心自己,陪伴自己;可表現出來的卻是憤怒,甚至是惡語相向。
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想要和母親一起玩,但是每次表達這種想法時,都會語氣生硬,態度惡劣。這其實就是哪吒的“情緒化小孩”在鬧脾氣。而哪吒的母親,卻清晰的認識到了這只是孩子不善于表達自己產生的情緒,在每次哪吒拒絕后,都找到更好的方式和他溝通。
影片的最后,哪吒也在父母的愛與包容下,擁抱了內心的“情緒化小孩”,不再把怒火發泄在普通人的身上,并憑一己之力拯救了他們。
如果哪吒從小便清晰的向父母表達自己的想法,他的行為一定會得到更好的理解。在哪吒的身上,“情緒化小孩”被放大,卻也讓我們產生了更深的認知。
因此,當我們愿意以平和的方式,和對方分享自己的真實想法,讓對方理解我們產生情緒的原因,情緒化小孩才會失去控制我們的力量。我們才會重新拿回人生的掌控權,不被“情緒化小孩”所控制,在人生路上做出正確的選擇。
寫在最后:在《哪吒之魔童降世》這部電影中,大喊“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哪吒,喊出了很成年人未敢說出口的心聲。雖然我們也曾想掌控自己的人生,可總是感慨能力不足,家世不好。但即使我們有著過人的能力、家世,可自身的情緒總是出問題,那也無法掌控人生。
情緒的問題,不應該被我們所忽視,它不是掌控人生的選擇項,而是必選項。在情緒中,除了我們正常產生的情緒,“情緒化小孩”更需要被我們重視,因為它常常會讓我們產生反常的行為,卻不自知。因此,這篇文章中我通過哪吒,這一個把“情緒化小孩”放大的人物,介紹了“情緒化小孩”的樣子,產生原因,以及減少它出現的三個方法,希望能給你帶來幫助。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272785.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