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首頁>母嬰>6個月寶寶打人咬人怎么辦(寶寶喜歡打人和)
發(fā)布時間:2024-01-25閱讀(18)

一般說來,小寶寶粉粉糯糯,肉嘟嘟的小臉蛋,可可愛愛一看就討人喜歡。特別是自家的孩子,怎么看也看不夠,恨不得吧唧一口親上去。
不過也有家長反應(yīng)自己的孩子喜歡打人、咬人的事情,這個現(xiàn)象還不少,快上小學(xué)的寶寶也有,不到一歲的寶寶也有。
不管這個人是親是熟,喜歡或者不喜歡,人家甚至惹都沒惹到他,寶寶突然伸出手,對人就是重重一拍。

不管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上來就是一口,咬到還不撒開,不分地點場合,來者不拒。
這讓家長們很困惑,同時也很生氣,不過家里的老人還是表示,寶寶年紀(jì)小,不用太在意,不要對小孩子過于嚴(yán)厲。
寶爸寶媽們于是就擔(dān)憂起來,這樣放任自流,如果養(yǎng)成習(xí)慣怎么辦?
媽媽不給買玩具,男孩倒地咬親媽,路人不停勸:“是媽媽錯了”有網(wǎng)友將這樣一段視頻上傳到網(wǎng)上,視頻中的男孩,倒地咬住自己的媽媽不松口,一面嚎啕大哭著。
只是因為媽媽沒有給他買玩具,引起了他的不滿。而這位媽媽并沒有跟寶寶發(fā)火,還不住的跟自己的孩子道歉說:“是媽媽錯了,不怪寶寶,乖乖”

一般來說,家長遇到被自己小孩打或者咬的事情,處理方式無非就是大聲呵斥,再就是哄。這位母親顯然選擇了后者,但是,越哄寶寶鬧得越兇。
路人碰見這一幕,真心看不下去了。寶寶下了“狠口”,看著都疼。紛紛來勸說,一邊拉,一邊勸:“是媽媽錯了”。勸了好一陣,這個寶貝才肯放過自己的媽媽。

從視頻中媽媽所說的話:“剛剛打你,不怪寶寶”,可以得知一個信息,那就是媽媽之前是動手打過孩子的。然而似乎這種做法把事情弄得更加嚴(yán)重了。
網(wǎng)傳該男孩同一小區(qū)鄰居表示過,小男孩不止一次兩次這樣對待自己的媽媽了。
平時全家人都很慣著他,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這些祖輩人對孩子更是到了溺愛的地步,所以處理這種問題的方式一般就是哄。

有的時候,會聽到樓下孩子嗚哇亂叫的聲音,開窗一看,就是“咬媽媽”這位小朋友。

其實寶寶“攻擊行為”,比如說“打人”和“咬人”這件事,并不是特例,而是常態(tài)。這種事情常發(fā)在寶寶整個幼兒期,5個月的小寶寶有這現(xiàn)象,6歲快上學(xué)的大寶寶也有這種現(xiàn)象。
很多家長跟視頻中的媽媽一樣,覺得自己的孩子太小,管教太嚴(yán)似乎不大合適,就一直這么“慣著”。
也有的家長秉承著“子不教父子過”的傳統(tǒng)理念,對孩子就是一通吼,視頻中的媽媽也曾使用過這個方法。
但是,事實表明,“慣”和“打”這兩種方式都行不通。“慣孩子”的處理方式 ,讓事情愈演愈烈,而直接批評孩子的后果就是寶寶對家長的反應(yīng)“越挫越勇”,有的寶寶還樂在其中。
家長見到孩子的“攻擊行為”不必過分擔(dān)憂。孩子這個行為,其實并不是出于“壞心”,更不是出于“暴力”。不同年齡的孩子,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不一樣。
▼1歲左右的寶寶,探索世界的方式,就是自己的嘴巴和手。
對于1歲左右的寶寶來說,像是“拍”或是“咬”,這種在大人眼里的攻擊行為,在寶寶的眼中,卻是跟拍玩具差不多的感受。
大人覺得,寶寶的“拍”或者“咬”是在“攻擊”別人,但事實并非如此,這是1歲孩子在心智成長過程中的正常表現(xiàn)。
寶寶的語言表達(dá)還有待成熟,自己的一些需求或者心情,并不知道怎么去表達(dá),他們同樣會用這種行為表達(dá)自己的情緒和心情。

▼2歲以上的寶寶,自我意識逐步建立,對自己的東西比較看重。
寶寶想要保護自己的物品,他們感覺到驚嚇,排擠,或者攻擊的時候,也會出現(xiàn)“打人”的現(xiàn)象,這其實是寶寶的一種自我防御。
這個階段的寶寶其實很敏感,能夠捕捉到周圍環(huán)境的變化,或者感知到父母的情緒。
這給寶寶造成了一種壓力,于是寶寶就用“打人”這種方式釋放壓力。同時也是寶寶的心智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自然體現(xiàn)。

▼6歲左右的寶寶,一般是寵壞了。
6歲左右的孩子通常可以用語言表達(dá)自己想要的東西了,但是脾氣比較暴躁,一言不合或者愿望沒有達(dá)成,就像視頻里的孩子那樣撒潑打滾,甚至還咬人。
一般是因為孩子在頻繁出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的時候,家長沒有做正確的引導(dǎo),可以說是“慣出來的”。
還有就是小孩通常比較喜歡模仿,尤其是喜歡模仿大人處理問題的樣子。
如果家里有大人解決問題的方式比較“暴力”,那么孩子也會有樣學(xué)樣的,以“打人”“咬人”這種方式處理自己遇到的問題。

為什么處理孩子“打人”“咬人”這種行為,“哄”或者“嚇”都不好?
這是因為這兩種方式會讓小寶寶誤以為,通過“打人”這種方式,可以獲得更多的互動,他自己的這種行為很“討人喜歡”,從而更加喜愛這種方式。
甚至?xí)X得,在接觸其他小朋友的時候,他依舊想以這種方式“討人喜愛”。然而,這種方式自然不是“討人喜愛”,要及時的糾正。
而大一些的寶寶,則會覺得這招“管用”。他不如意的時候使用這招,大人們都會“怕他”,乃至?xí)洝?/p>
于是他就會一遇到問題,就用“管用”的這個方法解決,在他的意識里,“對”和“錯”的概念還不夠清晰,顯然這種行為被他認(rèn)為是“對的”。

如果“打人”“咬人”現(xiàn)象,發(fā)生在不到2歲的寶寶身上,可以試試轉(zhuǎn)移其注意力的方法。
比如說,有的寶寶特別喜歡伸手“打”人。這個時候不要打?qū)殞?/strong>,打?qū)殞毑粫腥魏巫饔茫?strong>即便是打疼了,寶寶哭了,但是過會他就忘了。或許覺得這是家長再跟自己玩游戲。
讓寶寶改掉這個毛病,不要以暴制暴,讓寶寶找到比“打人”更有趣的事,比如讓寶爸推倒積木,再跟寶寶幫著蓋起來等。
讓寶寶轉(zhuǎn)移注意力,用新的樂趣,取代舊的樂趣。轉(zhuǎn)移注意力并加以正確引導(dǎo),讓寶寶覺得“打人”是非常無趣的事。

孩子在2歲之前,自我意識還處于萌芽階段,還不知道如何表現(xiàn)自我,很多時候,都會出現(xiàn)“打人”這種表現(xiàn)。
如果家長可以通過游戲的方式,或者借助一些兒童繪本,讓寶寶了解到自己的情緒是正常表現(xiàn),也是可以被理解的,但是需要告訴家長,“打人”這種方式并不適合,更沒有趣。
如果2歲以上的寶寶喜歡“打人”“咬人”,試著對他表示理解。
這個時期的寶寶“打人”出于防御心理,或者是要保護他的物品。家長要耐心的觀察和詢問,不要對寶寶發(fā)脾氣,冷靜的推測和分析其行為背后的原因。

這個時期的寶寶,雖然語言表達(dá)力還不怎么成熟,但是,他還是可以聽懂一些大人們說的話,感受到一些,大人們的情緒和態(tài)度。
抱一抱寶寶,表示理解他的心情,例如,對寶寶說“我了解你不想讓其他小朋友碰你的玩具。”
“我知道你還想多玩一會兒,但是時間太晚了”等。當(dāng)寶寶了解到這些,自然也就不愛“打人”了。
如果6歲左右的寶寶還是喜歡“打人”“咬人”,定一些規(guī)矩,讓他分辨“對”與“錯”。
就像前文提到的那位咬媽媽的孩子,雖然媽媽自說是打過寶寶了,但是從寶寶的反應(yīng)來看,這還是被慣的。

雖然媽媽“打”過他了,但是,自己鬧得再兇一點,只要自己夠橫,媽媽最后還是會“服軟”,對自己道歉說:“媽媽錯了”。
這很容易讓寶寶覺得自己的這種行為是“正確”的。教育寶寶不在于打罵或者溺愛,定一些規(guī)矩,如果違反,就要適當(dāng)?shù)摹皯土P”,讓孩子明辨“對”與“錯”。
當(dāng)然,這種“懲罰”并非打罵,比如說可以禁止他看喜歡的動畫片等。
糖果媽媽心里話:
不要用成人世界的眼光看待孩子的表現(xiàn),小寶寶還不知輕重,很多情況下,還是在模仿大人。
大寶寶則是對“是非”概念比較模糊,需要家長正確引導(dǎo)。正視寶寶“打人”這件事,教育寶寶不要過于嚴(yán)厲,更不要嬉皮笑臉,摸清背后的原因,對癥下藥,正確引導(dǎo)才會解決問題。
【今日話題】
對于寶寶打人這種行為,你是怎么處理的?
歡迎分享轉(zhuǎn)載→http://www.avcorse.com/read-292739.html
下一篇:怎么除掉家里的螞蟻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