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5閱讀(13)
有句話說得好,人類生于地球,但卻不能永遠地停留在地球上。地球上的資源就那么些,而人類的發展對于能源需求等級越來越高,只有走出地球才有希望使人類文明長久存續。然而,現如今人類的航天科技遠遠談不上這個目標,化學能源的航天器阻礙著人類的深空探索。別看有的公司叫得響,在2050年前建設火星基地非常困難。

不過人類最終還是要走出地球的,走出地球就面臨著一些實際的問題。迄今為止,在太空工作時間最長的航天員也不過待了2年半左右,在空間設施中也主要是從事科研探索。如果未來人類走出地球,少不了要面對太空生育的問題,可是我們都知道,太空環境和地球有很大的不同,人類在太空中的繁衍到底靠譜嗎?

首先,從繁衍的方式看,無外乎兩種,男女的自由婚配繁衍,需要通過性這個途徑;另一種就是輔助生殖技術的擴展應用,讓生殖細胞在體外結合培育出早期胚胎,然后植入代孕的子宮內發育為完整的個體。性這一方面,在太空中非常艱難,目前人類還未進行這方面的嘗試,太空微重力的環境中,稍微用一點力就有相應的反作用力,導致性過程的艱難,很難完成受精的過程;

后者理論上可行,可是目前并不能保證人類在太空中的生育安全。目前的航天設施主要還是用于科研探索、對地觀測等方面,可是現有研究已經表明微重力、高宇宙輻射的太空環境可以對人體造成多種損害,這也是迄今沒有航天員累計飛行時間達到3年的原因。太空環境對人生理可造成影響,而繁衍過程中自然涉及非常多的生理變化,自然也會受到影響。

航天設施中空間狹窄,難以承載大型的醫療設備,而人類分娩的時候需要同類的協助,醫療設備的缺乏難以保證胎兒正常的發育過程,畢竟太空空間中還有著宇宙輻射這個可以改變人基因的影響因素,一旦受精卵或者早期胚胎的部分細胞受輻射變異,就可能導致胚胎發育的畸形;即便可以向空間設施輸送相應的醫療設備,可是由于空間環境對人類的影響還有不確定性,人類還不敢隨意嘗試。

在地球上,涉及人類受精卵、早期胚胎的研究,一般只允許胚胎發育14天以內,原因在于胚胎從第3周開始,神經系統就開始發育,擁有產生人類意識的潛力。若讓胚胎發育14天以上,試驗結束后卻將胚胎處死,基本上就相當于處死一個活生生的人,倫理道德上是不允許的。不過現代科學家們也找到了一些替代方式,制造人類細胞含量在萬分之一以下的人-動物嵌合體胚胎。

理論上,人類在太空中當然是可以生育的。人類迄今為止在太空中進行過多種生物的繁育,主要是昆蟲、兩棲動物、低等哺乳動物等,尚未涉及智力發達的高等生物。美國曾經將冷凍的小鼠精液送入太空,返回地球后成功使雌鼠受孕,可冰凍的小鼠精液分子運動極其緩慢,代表性較差;我國實踐十號科研衛星實現過小鼠受精卵的早期卵裂過程。

可是還從未實現過哺乳動物在太空微重力、高輻射的環境中受精與分娩,因為這樣的探索有很多不確定性,可能造成畸形或者擁有其它遺傳缺陷的后代;還會因為有人在航天器中的分娩,導致正常的科研工作受到較大的影響。人類的生理構造等方面雖然更復雜一些,但是本質上還是生物,生物的繁衍不就是生殖細胞的形成和結合嗎?

在太空中,人體還可以產生生殖細胞,不過沒有地面上那么規律,一些女性航天員在太空中會有月經失調的表現??梢援a生生殖細胞就意味著有了生育的基礎,只不過現如今的人類還沒有進行過類似試驗罷了。然后無外乎通過人的結合或者輔助生殖技術,制造受精卵,然后讓其和小鼠的受精卵一樣,在太空中生長發育。可是又需要面對倫理道德的束縛。

迄今為止人類尚未進行過在太空中的生育試驗,歐洲一個國家倒是想嘗試這樣的事,不過也就是說說而已,他們連自主航天都沒有。太空環境對生物體的影響還有很多未搞明白,因此目前人類主要靠向太空中發射實驗動物,用它們模擬人類,通過觀察它們的生長發育繁殖等行為,來研究太空環境對人體的危害。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00507.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