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5閱讀(9)
小兒積食,中醫也稱“積滯”,是指小兒乳食內傷,飲食沒有節制,乳食過量,停滯中脘,食積不化,氣滯不行,而引起的一種脾胃疾患。

小兒脾常不足,乳食不知自節,若喂養不當,饑飽不均;或乳食不節,哺乳過量或偏食嗜食,暴飲暴食;或添加輔食過多過快皆可損傷脾胃,受納運化失職,升降失調,積而不消,乃成積滯。
《醫宗金鑒·幼科雜病心法要訣·積滯門》:“夫乳與食,小兒資以養生者也......若父母過愛,乳食無度,則宿食不消而成疾矣”,現在的家長,喂養非常成問題,生怕孩子長不胖,總怕孩子營養不夠,孩子愛吃什么就由著孩子吃,而且吃大量補品,孩子吃的東西遠遠超過了他們的消化能力,孩子不吃飯是因為不餓,餓了自然吵著要吃的,所以家長要知道“三分饑”, 填鴨式喂養,往往會事與愿違,很容易造成寶寶積食。

小兒臟腑嬌嫩,脾常不足,乳食不知自節,《素問.痹論》言“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也就是飲食無節制,饑飽無度,可損傷脾胃,導致積食發生,致使免疫力下降。食積日久,會造成小兒營養不良,影響生長發育。
中醫講“傷食者,必惡食:內有所積,外必有所惡”,這是食物積在胃部,胃不能受納,胃失和降,食欲就差,不想吃東西。食欲強,特別能吃,可是很瘦,是“胃有熱則消谷善饑”,經常食用高熱量的食物,積滯時間長了化熱,有食積又伴有胃熱,所以“善饑”,但孩子本來就“脾常不足”,脾的運化功能弱,再加上積滯在脾胃,脾運化無力,身體無法吸收營養物質,就會越吃越積,越積越吃。

肺與大腸相表里,孩子有積食,大腸經有熱就會傳導到肺經上,孩子就容易出現咳嗽、發燒、扁桃體化膿等類似感冒的癥狀,這類患兒經常上呼吸道感染,不從積食方面考慮,而家長往往認為是孩子抵抗力低,亂用補藥,希望提高孩子免疫力,其實只需處理積食,積食好了,這些問題也就解決了,積食按感冒處理是無效的,即使暫時有效也會反復。
積食的表現:惡心、嘔吐,食欲不振,厭食,腹脹腹痛、口臭、手足心發熱,精神萎靡。舌頭的中間和后邊舌苔會很厚,口腔有異味;睡覺喜歡趴著睡;手足心發熱及腹部有灼熱感,手背不熱(說明有胃熱)。

很多媽媽認為山楂可以開胃,寶寶多吃不會傷害健康,反而會讓幼兒胃口大開,是消食的好東西。山楂能促進胃液分泌助消化,是一味消食藥,其特殊的色香味能刺激人們的食欲,深受人們,特別是孩子的喜愛。小兒稚陰稚陽,“脾常不足”,山楂味酸,而“味過于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道過于酸,肝臟就產生了很多津液,脾臟就受不了了,人的脾胃之氣會被消耗甚至絕亡。山楂的功效是消積化滯,中醫認為山楂只消不補,脾胃虛弱者不宜多食,兒童牙齒更替期,長期貪食山楂果、山楂片、山楂糕,對牙齒生長不利,山楂片含有大量糖分,進食過多會使血糖保持在較高水平,沒有饑餓感,影響進食,長期大量食用會致營養不良、貧血。孩子很難抵制甜味的誘惑,因此在食用時家長要控制量,適可而止。
小兒推拿術是最有效的消食方法(重點介紹)一般進行兩到三次推拿就會見效,多數患兒一次見效。小兒推拿術是最有效的消食方法,小兒推拿療法治療積食重視個體差異,根據患兒的病情,采用不同手法。現將其中幾個常用手法介紹如下:
1、彝醫腹部推拿,揉腹時間為6分鐘。

2、揉板門
位置:小兒手掌大魚際處
功效:健脾和胃,消食化滯
操作:用拇指揉大魚際平面中點500次。

3、清大腸經
位置:食指橈側緣,自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線
功效:清利腸腑,除濕熱,導積滯,
操作:從食指指根直線推向指尖500次。

4、清胃經
位置:拇指掌面近掌端第1節
功效:清脾胃之濕熱,和胃降逆
操作:向指根方向直推500次。

5、清脾經
位置:拇指橈側緣,自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線
功效:清脾經濕熱,止嘔
操作:微屈小兒拇指,以拇指羅紋面或橈側面著力,在屈曲的拇指上,由指心向指根方向直推500次。

6、捏脊
位置:后背正中線大椎至龜尾成一直線
操作方法:以拇指與食中兩指呈對稱著力,自龜尾開始,雙手一緊一松交替向上擠捏推進至大椎穴處。
次數:3-5遍。

積食治療期間家長要注意配合,使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應合理搭配膳食、定時定量進餐,清淡飲食,最好不要吃肉,不吃寒涼食物。積食排空后胃中空虛,而且胃熱未除,所以食欲旺盛,這時應加以控制,否則容易再次積食。
【作者簡介】董曉燕:醫師,就職于云南楚雄州中醫醫院針灸推拿二科,擅長運用療效獨特的腹部推拿、捏脊療法及穴位按摩手法治療小兒各種常見病和疑難病。從事針灸推拿專業的臨床工作11年,師從推拿界名家王建輝主任、鄭明祥主任。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08290.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