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5閱讀(12)

圖片源自東方IC
春寒料峭,小寶卻在室內經不起窗外燦爛陽光的誘惑,非要出去玩。
帶著他慢悠悠的逛到公園,任他在陽光下自由奔跑,我坐在座椅上卻有些瑟縮。這兩天我身體不舒服,懶于和小寶一起蹦蹦跳跳。
百無聊賴中聽到旁邊一位寶寶媽媽模樣的女子正在給寶寶的奶奶或者姥姥講道理:
“您給寶寶講話的時候,不要總是‘喝水水’‘吃糕糕’‘坐車車’,這樣對寶寶學習說話不好,將來還要二次轉換我們的語言,也影響他講話的速度。您直接告訴他‘要喝水’‘吃蛋糕’‘坐車’就好了。”

圖片源自東方IC
【兒語語言VS成人型語言】的確如此,這是近年來在家長中比較接受另一種觀點:如果想讓孩子更早地學會語言,那就應該把孩子當作是成人一樣地來跟他們說話,也就是使用“成人型語言”。
不過,來自卡耐基·梅隆大學和威斯康星州大學的一項研究對這兩種方法進行了比較,結果卻發現嬰兒在兒語環境中學習說話,掌握語言的速度大約會快25%。
主持這項研究的澤森博士和格林科夫博士分析認為,當父母與孩子以兒語交流時,會有意放慢說話的速度,復雜的長句也會被拆分成簡單的短句和單詞,同時還使出夸張的身體語言。這樣,孩子更容易理解詞句的意義,從而學習速度明顯加快。
事實也表明,使用“兒語”,寶寶會更喜歡,它有助于母子間打破語言的隔閡。
不過,研究人員也認為,這并不表示孩子不能從“成人型語言”中學習,只是用“兒語型語言”可以使他們學得更快一點。但父母在使用“兒語型語言”時,應盡量避免過多地模仿嬰兒無意識的發音或一味地簡單重復,這會減弱家長在語言學習中的引導作用。
這時,介于“兒語語言”和“成人型語言”之間的“媽媽腔”也許更適合寶寶哦!

圖片源自東方IC
【媽媽腔】發音清晰、語速略慢、適度重復、語句簡短、內容具體的“媽媽腔“和傳統意義上“兒語語言”是有本質區別的。
寶寶剛剛開始學說話的時候,會把“是的”說成“系的”,把“猴子”說成“猴幾”,把“哥哥”說成“嘚嘚”,而家長跟著重復卻不加以糾正,這樣長期下去才會養成不良的語言習慣。
所以,家長不要跟孩子說類似于“吃飯飯”、“喝水水”、“看車車”等兒語,而要用“媽媽腔”跟孩子說“正確”的話。
當然“媽媽腔”并非是媽媽的專利,但凡陪伴寶寶的人,掌握“媽媽腔”的語言要點就好:
1、和寶寶說話要發音清晰、咬字清楚。
無論我們平時用普通話還是方言和寶寶交流,都要注意發音要清晰,盡量做到“字正腔圓”,這樣寶寶才能更容易辨識和模仿我們的語言。
2、和寶寶說話要注意將語速放慢。
雖說寶寶的大腦有著無窮的潛力,但他尚在發育階段,和成人相比他的“接收”和“輸出”系統要略微慢幾拍。
為了讓寶寶更好地聽懂和模仿我們的語言,家長在和寶寶交流的時候,一定要將語速放慢、再放慢一點兒。要有足夠的耐心,將語速調到寶寶想聽又能夠聽懂的程度,只有這樣和寶寶的溝通才是真正有效的。
3、和寶寶交流要適度重復。
學會使用“媽媽腔”就要善于在講話時有技巧、有耐心地適度重復。
也許媽媽說一遍,寶寶還不太明白,但是只要適度地重復一下,寶寶也許就明白了某句話的含義。
4、和寶寶說話要語句簡短、內容具體。
太長的句子是說給成人聽的,寶寶還不具備區分中心語、狀語、定語的能力。
所以要讓寶寶理解我們說的話,就要盡量把句子說得簡短些,但內容要具體。
比如剛才我和小寶說:“你想玩什么啊?”我家小寶歪著頭想了半天也沒有說出來;但是我改問他:“你想去玩滑滑梯,還是玩滑板車呢?”小寶就愉快的回答:“滑滑梯!因為我想和小朋友一起玩!”
值得注意的是,使用“媽媽腔”也是有時間限制的。
一般來說,孩子6歲后聽覺敏感期和語言敏感期都過了,他的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這時就不需要再用“媽媽腔”和孩子交流了,正常溝通就好。

圖片源自東方IC
倫敦語言和聽力中心博士對一百四十名九個月大的嬰兒進行的研究:
把140名嬰兒分為兩組,給予干預組嬰兒的父母以談話指導,對照組的父母則以他們自己的方式與嬰兒交流。
7年后的智力測驗表明,干預組有九名兒童的智商超過130,另一組沒有一個兒童超過130。干預組的語言技巧及總體智力都比對照組的明顯為高(干預組的平均智力比對照組早15個月)。
得出結論:在嬰兒九到十三個月大的時候,父母與嬰兒的談話方式對他們日后的智力發展至關重要。
所以,想要寶寶長大聰明伶俐,口齒清晰,媽媽一定要從寶寶小的時候開始,用最合適的方法和寶寶做最適合的溝通哦!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15077.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