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母嬰>蠢死的小孩(倔強的死小孩)
發布時間:2024-06-23閱讀(8)

江南的《縹緲錄》共六本,我覺得寫得最好的章節是第一次讀到的《虎牙》,也就是第二冊的第一章。
那時候,年少的羽烈王姬野只有十三歲,還在下唐國,不被自己的父親、繼母和弟弟待見,手里依仗的只有自己的那把虎牙槍。
那把長槍用河洛語稱為:麻木爾杜斯戈里亞,意為“猛虎之牙撕裂卑怯者的靈魂”,簡稱猛虎嘯牙槍,或者,虎牙。
他就是拿著那把槍,放肆地在比武會場喊道:我要打敗你們所有人!
看似豪言之下,其實是內心的懦弱與恐懼。
其實他就像一個刺猬啊,碰到外來刺激的時候只會縮起身子,用身上的刺去抵御。
江南每每寫這種孤獨的死小孩都非常得心應手,想必小的時候也有過類似經歷吧。
然后羽烈王遇到了一個姑娘,她叫羽然。
羽然第一個拉住姬野的手、第一次對他說“我是你的”,給這個少年帶來的震撼,讓他心里暗暗下了決心:我再也不要,追隨在別人的馬后。
誰能想到,墻角那不起眼的小草,竟然最后把自己的綠色染遍整個東陸大地。
少年奮起的原因,如果帶上姑娘,無論多俗套,總是會讓看書的小青年動容。
那時候的江南文筆還不是巔峰的時候,但確實情感最充沛的時候。
一個人在美國,看著史書,做著實驗,喝著啤酒,寫著小說,寫著他的孤單和壯志,心里覺得世界是屬于自己的。
但是再怎么不甘,年歲漸長,明白過來,世界終究不是自己想的那樣。
只能寫下:
John Lennon:No one can refuse to grow up.
誰都不能拒絕長大?!袃z
倔強的死小孩,只能拖著長槍,孤單的走在路上,最后孤獨的死去。
每個人心里都有欲望和不甘,但是如果你的實力跟不上,那前面就要加一個“太多的”修飾詞了。
這一點,女孩子明白得早,男孩子明白得晚。
我既然已經一無所有,又何懼失去呢?
年少的孩子,總是可笑的維護著自己的尊嚴。
只是因為,為了活下去。以為自己能改變世界,最后卻是被世界改變。
《百年孤獨》著名的開篇:
許多年之后,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將會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下午。
其實不止這一段,書中經常出現類似的手法,用以體現時間跨度的變化。
相比之下,《白鹿原》開篇的模仿就差了。
白嘉軒后來引以豪壯的是一生里娶過七房女人。
這一句的跨度其實并沒有像《百年孤獨》那么長,也就維持了兩章。對后續的情節推動也并沒有什么用。
實際上,這種情感最早在讀史書或者歷史小說 常??梢泽w會到。
比如讀《史記》里“鴻門宴”的片段,每每為劉邦擔心,但是熟知歷史結局的我們,知道最終的勝利者只會是劉備,而迎接威武英氣的項羽,只是死亡。
再比如《三國演義》,無論曹操、劉備、孫權多么奮武,三國最后仍然歸于司馬懿的后人,甚至再想到后來的西晉被五胡攻占,中原人民生活水深火熱,就深深的感到命運的無力。
諸葛亮的數次北伐,依然擋不住星隕五丈原。
小時候讀到這里,后面的故事就不再想讀了。
這也可以稱作是歷史劇透。
《縹緲錄》雖然是架空歷史,但是它的歷史設定也是早已經設定好的。
所以小說里會時不時會出現:
這是胤朝喜帝八年八月,當姬野呼喚他的母親的時候,這個二十年后被追封為廣儀太后的女人已經死了。
我一直覺得最后還可以加幾個字:
這是胤朝喜帝八年八月,當姬野呼喚他的母親的時候,這個二十年后被追封為廣儀太后的女人已經死了七年了。
歷史感一下子增加了更多。
周星馳的《功夫》結局也類似如此。
男孩和女孩回到小時候,重新拾起那個圈圈糖。
這真的是一部好電影。
一樣的孤獨的死小孩,想要出人頭地卻在現實中不能,最后激發自身天賦,掌握一套從天而降的掌法。
他終究沒有被世界改變。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40889.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